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滑动摩擦支座隔震桥梁地震反应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31 15:43

  本文选题:摩擦摆支座 切入点:近海桥梁 出处:《土木工程学报》2016年S2期


【摘要】:多滑面摩擦隔震支座具有刚度和阻尼的自适应性,在基于性能的桥梁抗震设计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以某近海连续梁桥为工程背景,考虑海洋软土条件,应用p-y法模拟桩-土相互作用,通过单摩擦摆(FPS)串联组成多滑动面摩擦摆支座(MFPS)模型,并建立全桥有限元模型。采用反应谱法和快速非线性分析(FNA)两种方法,对设置单滑面摩擦摆支座和多滑面摩擦摆支座的两种不同支座的隔震桥梁体系进行地震响应分析。对比分析两种方法得到的两种隔震桥梁结构的支座滞回性能和墩底剪力等的地震响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支座均具有较好的隔震效果,采用MFPS支座的桥墩的地震响应比FPS支座有所减小,且具有较大位移能力。
[Abstract]:Friction isolation bearings with multiple sliding surfaces have the self-adaptability of stiffness and damping, and have a wide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of bridges. In this paper, an offshore continuous beam bridge is taken as the engineering background and the conditions of marine soft soil are considered. The p-y method is used to simulate pile-soil interaction, and a multi-sliding surface friction pendulum bearing MFPS model is constructed by means of a single friction pendulum FPS in series, and a full-bridge finite element model is established. Two methods, the response spectrum method and the fast nonlinear analysis (FNA) method, are used to simulate the pile-soil interaction. The seismic response analysis of two kinds of isolated bridge systems with single sliding surface friction pendulum bearing and multi sliding surface friction pendulum bearing is carried out. The hysteretic behavior of two kinds of isolated bridge structures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seismic response law of shearing forces at the bottom of the pi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bridge piers with MFPS support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FPS bearing, and the displacement ability of the pier is larger than that of FPS support.
【作者单位】: 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北科技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478022,51578022) 北京市教委科技计划项目(KZ201610005013)
【分类号】:U442.5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韩强;刘卫刚;杜修力;亓路宽;;多球面滑动摩擦隔震支座计算模型及其试验确认[J];中国公路学报;2012年05期

2 杨溥,李英民,赖明;结构时程分析法输入地震波的选择控制指标[J];土木工程学报;2000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颜东煌;董道福;陈常松;涂光亚;袁明;李炎;;考虑摩阻效应的大行程滑移支座非线性耦合分析[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2期

2 常亚峰;梁兴文;汪平;辛力;;梯段板不同构造对框架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7年01期

3 宋亚澜;王承佑;;高烈度地区超高层结构的强震记录选取方法研究[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1期

4 王敏;李文杰;朱爱萍;傅剑平;;基于双向最大加速度反应谱的双向水平地面运动记录选择和标定方法[J];建筑结构学报;2017年01期

5 易伟建;朱敏;;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6年06期

6 史庆轩;吴超锋;王峰;王朋;;高层斜交网格-RC核心筒结构地震反应能量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6年06期

7 朱龙基;;层间隔震结构隔震层位置对下部结构的影响[J];山西建筑;2016年33期

8 王宝夫;韩强;杜修力;;滑动摩擦支座隔震桥梁地震反应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16年S2期

9 梁意;肖承波;吴体;徐洲;范举国;;基于建筑规范反应谱的人工地震波合成及其应用[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5期

10 刘学强;;大跨度连续梁桥摩擦摆支座布置及参数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16年1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邓雪松;龚健;周云;;变曲率摩擦摆隔震支座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1年01期

2 邓雪松;龚健;周云;;双凹摩擦摆隔震支座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3 王亚勇;关于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的修订动向──《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修订简介(四)[J];工程抗震;1999年02期

4 王亚勇;程民宪;刘小弟;;结构抗震时程分析法输入地震记录的选择方法及其应用[J];建筑结构;1992年05期

5 王亚勇,刘小弟,程民宪;建筑结构时程分析法输入地震波的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1991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车荣钫;橡胶隔震垫[J];劳动保护;1980年11期

2 王惠君,丰定国,王清敏,李树信;建筑物滑动隔震试验研究及计算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3期

3 陈玲,王勇;隔震垫在砖混结构中的隔震作用[J];建筑技术;2002年05期

4 邓亚虹;夏唐代;陈敬虞;;车辆荷载作用下隔震沟隔震效率影响因素分析[J];岩土力学;2007年05期

5 贾淑珍;隔震大开间住宅课题研究通过鉴定[J];建材工业信息;1994年10期

6 宋天齐,张严;有机玻璃框架隔震模型的振动台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年06期

7 冀志辉;隔震大开间住宅试推装置的改进设计[J];山西建筑;2000年05期

8 钱国桢,宋新初,丁根明,许刚;沥青老化的防治及其在隔震垫中的应用[J];工程抗震;2001年04期

9 薛景宏;吕培培;;跨断层隔震管道管端与土体相互作用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1期

10 陈晶;;建筑隔震限位抗拉支座的性能原理浅析[J];建筑;2008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志成;钱七虎;赵跃堂;卢红标;;隔震沟减震效率有限元研究[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7年

2 袁涌;朱宏平;熊世树;;运用新型实时子结构实验验证橡胶隔震垫的隔震效果[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尹学军;高星亮;徐培蓁;王建立;罗勇;王建;;三维弹簧隔震基础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重点防护建筑中的应用[A];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与灾后重建分析报告[C];2008年

4 黄永林;高俊锁;;断层隔震效应与防护工程的应用问题[A];第七届全国工程结构安全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袁涌;朱宏平;熊世树;;运用新型实时子结构实验验证橡胶隔震垫的隔震效果[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吴少武;蔡钟业;;断裂构造隔震效应的初步研究[A];第三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92年

7 陈兴冲;;采用不同隔震支座时桥梁隔震性能的比较[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9年

8 章熙海;黄永林;杨伟林;张雪亮;;微机设备隔震的试验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9 逯宗典;魏红一;王志强;;近场地震下简支梁的减隔震及耦联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张林让;吴杰芳;余岭;朱军华;;大型渡槽隔震机理和效应的试验研究[A];首届全国水工抗震防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王臻 王治国 记者 唐淑英;首个隔震材料建设项目主体竣工[N];广元日报;2010年

2 记者 郝同前;华中科大“建筑隔震”技术为房屋保险[N];光明日报;2001年

3 本报记者 薛秀泓;国产避震技术要走节约型之路[N];中国改革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黎罡;工程爆破中减震孔的隔震机理与效果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4年

2 左皓;考虑钢筋腐蚀影响的隔震连续梁桥抗震性能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913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6913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4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