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梁桥在主震-余震序列波下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本文选题:主震-余震序列波 + 三跨连续梁桥 ; 参考:《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6年12期
【摘要】:地震通常以地震序列的形式发生,主震后通常会伴随余震。结构在主震中发生损伤后,即使较低震级的余震仍然会造成很强的结构破坏,并产生严重的后果。为了研究余震对于连续梁桥抗震性能的影响,本文采用易损性方法,以一座三跨连续梁为例,利用Open Sees程序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选取并整合75条实测主震-余震序列波,分别在考虑余震及不考虑余震的情况下,使用云图法建立概率地震需求模型并计算其地震易损性,通过对比分析得到余震对结构地震易损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余震会增大桥梁结构的地震需求及地震易损性,并且地震强度越大余震的影响也越大。因此忽视余震的影响往往会高估结构的抗震能力,在进行结构抗震设计时地震动输入应考虑主震-余震序列波。
[Abstract]:Earthquakes usually occur in the form of earthquake sequences, and aftershocks usually follow after the main earthquake.After the structure is damaged in the main shock, even the aftershocks with lower magnitude will still cause very strong structural damage and have serious consequences.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 of aftershocks on seismic behavior of continuous beam bridges, a three-span continuous beam is used as an example in this paper. A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Open Sees program, and 75 measured main shock-aftershock sequence waves are selected and integrated.In the case of considering aftershocks and not considering aftershocks, the probabilistic seismic demand model is established by cloud map method and its seismic vulnerability is calculated. The effects of aftershocks on structural seismic vulnerability are obtained by comparison and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 that aftershocks will increase the seismic demand and seismic vulnerability of bridge structures, and the greater the earthquake intensity, the greater the impact of aftershocks.Therefore, ignoring the influence of aftershocks often overestimates the seismic capacity of the structure, and the seismic input of the structure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the main shock and aftershock sequence waves.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SLDRCE14-B-1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478339,51278376,91315301) 江西省科技计划(20151BBG70064)
【分类号】:U442.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沛洲;康谨之;欧进萍;;主余震序列作用下钢混框架结构损伤与抗震性能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学正;严锋;沈旭锋;刘文学;;封闭爆炸余震序列事件频度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周蕙兰;;对余震序列时间特征的初步解释[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3 陈翰林;赵翠萍;周连庆;陈章立;;芦山余震序列精定位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4 陈晨;胥颐;;芦山7.0级强震及其余震序列的重新定位[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5 郑钰;刘莎;姜旭东;徐志强;田宝峰;杨建思;;用双差定位法精确测定玉树地震及其余震序列[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6 房立华;吴建平;吕作勇;王未来;王长在;杨婷;蔡妍;;芦山地震余震序列精定位及其发震构造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7 陈晨;胥颐;;芦山M_s7.0级地震余震序列重新定位及构造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油气资源研究室[C];2014年
8 谭毅培;陈继峰;曹井泉;邓莉;;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_S6.6地震余震序列时域衰减特征分析[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12:强震机理、孕育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论文集[C];2014年
9 王伟涛;王宝善;;汶川地震余震序列中重复地震的聚类识别[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林碧苍;张天中;吴忠良;;昆仑山口西M_w7.8地震余震序列的性质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九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纪念李善邦先生百年诞辰[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邓安华;康定余震序列衰减正常[N];甘孜日报(汉文);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文军;用余震序列的数字地震资料对卢龙地区活动构造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5年
2 包丰;大陆地震快速准确定位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郑韵;震源机制和余震序列在地震应急烈度快速判定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5年
2 陶静;主余震序列作用下SDOF体系的增量损伤与抗倒塌能力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3 温卫平;基于主余震序列型地震动的损伤谱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4 邬成栋;用近源数字化资料对永胜6.0级地震余震序列应力场的研究与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年
,本文编号:17376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737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