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岩体蠕变特性的片岩大变形隧道初期支护力学效应
本文选题:隧道工程 + 支护效应 ; 参考:《公路交通科技》2014年05期
【摘要】:以某隧道V级围岩试验段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测试和数值分析手段,对比支护形式进行基于黏弹塑性的三维变形、受力分析,获取了锚杆、喷射混凝土及钢支撑等初期支护结构的受力特征以及围岩变形规律。分析表明:在云母片岩地层隧道中,大变形主要表现为剪切破坏特征,3种支护形式对围岩的变形都有一定控制作用,但顶部系统锚杆对控制塑性区的影响作用甚微;锚杆及其他初期支护受力最大的区域均位于边墙下部和拱脚位置,提高喷层厚度和钢架刚度能减缓变形速率,但过大的刚度也使得结构内力大大增加。因此,为控制云母片岩隧道过度变形,应增强边墙与锁脚锚杆以提高初期支护成环效应,适当的提高钢架的刚度,必要时提前施作二次衬砌。
[Abstract]:Taking the test section of V-class surrounding rock of a tunnel as the engineering background, by means of field test and numerical analysis, the three-dimensional deformation based on viscoelastic-plasticity is carried out by comparing the support form, and the anchor rod is obtained by force analysis.The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formation of surrounding rock of initial supporting structures such as shotcrete and steel braces.The analysis shows that in the tunnel of mica rock strata, the large deformation mainly shows that the shear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and three supporting forms can control the deformation of surrounding rock to some extent, but the roof system anchor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control of plastic zone.Anchors and other areas with the greatest initial support force are located at the bottom of the side wall and the arch foot. Increasing the thickness of the spray layer and the stiffness of the steel frame can slow down the deformation rate, but the excessive stiffness also increases the internal force of the structure.Therefore, in order to control the excessive deformation of mica schist tunnel,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side wall and locking bolt to improve the ring-forming effect of the initial support, to increase the stiffness of the steel frame properly, and to make the secondary lining in advance if necessary.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岩土钻掘与防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0220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CUGL110215)
【分类号】:U455.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连成;叶飞;谢永利;;软弱破碎围岩隧道大变形机理及处治[J];公路交通科技;2011年12期
2 苏永华;李伟;;锚网喷联合支护隧道稳定可靠度的拟蒙特卡洛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12年01期
3 杨建辉,王伟堂,夏建中;煤巷层状顶板锚杆组合铰接拱支护机理数值模拟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04年06期
4 李新平;王涛;宋桂红;郭运华;张成良;;锚固层状岩体的复合加固理论与数值模拟试验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S2期
5 杨建辉;尚岳全;祝江鸿;;层状结构顶板锚杆组合拱梁支护机制理论模型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S2期
6 谭忠盛;喻渝;王明年;杨建民;;大断面深埋黄土隧道锚杆作用效果的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8期
7 陈建勋;乔雄;王梦恕;;黄土隧道锚杆受力与作用机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8期
8 杨松林,朱焕春,刘祖德;加锚层状岩体的本构模型[J];岩土工程学报;2001年04期
9 袁海平;曹平;许万忠;陈沅江;;岩石粘弹塑性本构关系及改进的Burgers蠕变模型[J];岩土工程学报;2006年06期
10 徐卫亚,杨圣奇,杨松林,谢守益,邵建富,王义锋;绿片岩三轴流变力学特性的研究(I):试验结果[J];岩土力学;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昌星;阮怀宁;朱珍德;罗润林;;锦屏深埋长大引水隧洞围岩蠕变特性仿真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6期
2 王鑫;张庆贺;刘小兵;;系统锚杆在大跨度连拱隧道中的作用性探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S2期
3 石振明;张力;;锦屏绿片岩分级卸荷流变规律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4期
4 张玉军,刘谊平;金川镍矿某试验巷道的粘弹─粘塑有限元计算[J];地下空间;1994年01期
5 杨庆,吴顺川,廖国华;膨胀性围岩中巷道地压的模拟[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94年06期
6 马泽玲,黄永东,虎旭林;加锚节理岩体的无单元模型[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7 韩冰;王芝银;丁秀丽;徐平;;软硬互层岩体流变特性的数值模拟[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7年02期
8 欧阳仲春;锚钉边坡及其修正条分法[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9 钟放平;;水平层状围岩隧道锚喷支护参数优化试验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1期
10 陈智峰;;光爆锚喷支护在梨树煤矿断层破碎带的应用探索[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同彬;深部岩石蠕变特性试验及锚固围岩变形机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2 李伟;深部巷道围岩稳定性安全控制原理与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朱超;大瑞铁路罗家村隧道地质环境与工程稳定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杨文东;复杂高坝坝区边坡岩体的非线性损伤流变力学模型及其工程应用[D];山东大学;2011年
5 刘钦;炭质页岩隧道软弱破碎围岩大变形机理与控制对策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马春德;深部复合型破坏高应力软岩巷道支护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王炯;唐口煤矿深部岩巷恒阻大变形支护机理与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8 肖亚宁;潞安矿区沿空巷道三维锚索支护机理及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9 姚强岭;富水巷道顶板强度弱化机理及其控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10 曾杰;深埋硬岩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生国,黄伦海,蒋树屏,刘新荣;黄土连拱隧道施工方法模型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2期
2 姜云,李永林,李天斌,王兰生;隧道工程围岩大变形类型与机制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4年04期
3 勾攀峰,侯朝炯;锚固岩体强度强化的实验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4 郑颖人;赵尚毅;邓楚键;刘明维;唐晓松;张黎明;;有限元极限分析法发展及其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工程科学;2006年12期
5 张峰;吕震宙;;可靠性灵敏度分析的自适应重要抽样法[J];工程力学;2008年04期
6 苏成;李鹏飞;韩大建;;基于Neumann展开响应面技术的重要抽样蒙特卡罗法[J];工程力学;2009年12期
7 蒋友宝;冯健;孟少平;;极限状态响应面法分析结构可靠度的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6年11期
8 安永林;史胜利;彭立敏;赵丹;;隧道浅埋软弱围岩段双下侧导坑施工性态[J];公路交通科技;2009年01期
9 苏永华;张鹏;李翔;;基于Kriging算法的隧道衬砌稳定可靠度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9年12期
10 刘辉;李波;彭川;吴从师;吴羡;;岩溶隧道掘进时地下附属结构的监测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1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沅江;岩石流变的本构模型及其智能辨识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中堂;;对军都山隧道F_(11)断层及其影响带地段初期支护变形问题的剖析[J];隧道建设;1988年01期
2 孙洪霞;地铁王府井站西南风道开挖和初期支护技术[J];西部探矿工程;2003年04期
3 李朋湃;邓成燕;;中兴隧道左线初期支护沉降处理技术[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S1期
4 黄云骢;周建春;;某高速公路隧道施工初期支护参数分析与监测[J];广东公路交通;2014年04期
5 韦家杰;胡伟;;高速公路隧道聚丙烯混凝土初期支护可靠性分析[J];湖南交通科技;2007年03期
6 雷兴杰;;缩短新羊石隧道开挖及初期支护循环时间[J];科技信息;2009年04期
7 吴士华;;隧道掘进阶段初期支护方式的探讨[J];科技资讯;2010年15期
8 司贤超;;共和隧道特殊围岩段初期支护大变形处理技术[J];隧道建设;2010年S1期
9 徐帮树;杨为民;王者超;王育奎;;公路隧道型钢喷射混凝土初期支护安全评价研究[J];岩土力学;2012年01期
10 亓桂峰;王r,
本文编号:17615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761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