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谱拟合方法对场地地震反应的影响研究
本文选题:时域修正方法 + 频域修正方法 ; 参考:《世界地震工程》2014年04期
【摘要】:在结构的抗震分析中.为使地震波的加速度反应谱能够与目标谱拟合,提出了不同的谱拟合方法。由于场地条件影响结构场地的危险性分析及结构反应分析,因本文旨在研究不同谱拟合方法对场地地震响应的形响。根据某实际场地的目标反应谱选择14条实测地震波,对时城修正方法和频域修正方法对场地地震反应的影响进行了评估,且选择了循环应力比率和场地放大系数以及有限滑动位移等参数来表征场地的地震反应。研究表明,使用时域修正方法与频域方法会使循环应力比率比放缩方法略微减少,而场地放大系数基本一致。对于有限滑动位移而言,在较浅的土层,放缩法所得到的有限滑动位移略大,而对于较浅的土层,则得到位移较小。
[Abstract]:In the seismic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In order to fit the acceleration response spectrum of seismic wave with the target spectrum, different spectral fitting methods are proposed.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site conditions on the risk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response analysis of structural sites,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shape response of different spectral fitting methods to site seismic responses. According to the target response spectrum of an actual site, 14 measured seismic waves are selected,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time-city correction method and the frequency-domain correction method on the site seismic response is evaluated. The cyclic stress ratio, site magnification factor and finite sliding displacement are selected to characterize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the sit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yclic stress ratio is slightly reduced by using the time domain correction method and the frequency domain method, and the site magnification factor is basically the same. For the finite sliding displacement, in the shallow soil layer, the finite sliding displacement obtained by the scaling method is slightly larger, but for the shallow soil layer, the displacement is smaller.
【作者单位】: 河南理工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304072)
【分类号】:U442.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栾茂田,林皋;场地地震反应一维非线性计算模型[J];工程力学;1992年01期
2 孙剑平,朱f^;考虑土非线性层状场地地震反应计算方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年02期
3 高峰;陈兴冲;严松宏;;季节性冻土和多年冻土对场地地震反应的影响[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8期
4 王淮峰;楼梦麟;陈希;翟永梅;;基于虚拟激励法的沉积盆地场地地震反应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13年02期
5 窦立军,杨柏坡;场地分类新方法的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4期
6 陈继华,陈国兴,史国龙;深厚软弱场地地震反应特性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4年02期
7 张海;阳芳;张超;;单层土模型场地地震反应分析中土层参数随机性的影响[J];地质调查与研究;2009年01期
8 汤爱平,董莹,文爱花;工程场地中活动断层和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J];世界地震工程;1999年01期
9 陈原;;含随机介质工程场地地震反应分析[J];工程建设;2006年04期
10 张立;陈清军;;场地地震反应的比较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张海;;土层参数随机性在场地地震反应分析中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白建方;楼梦麟;;考虑局部非线性的复杂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的约束模态综合法[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7年
3 杨佑发;王一功;;倾斜基岩上的土-框架共同作用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4 蒋溥;徐峰;王启鸣;;工程场地地震效应研究和区划[A];全国首届工程地质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79年
5 谢忠球;温佩琳;丁科;左军;;横观各向同性介质中的场地微动谱特性及其应用[A];当代矿山地质地球物理新进展[C];2004年
6 陈原;李杰;;非线性随机介质场地的地震反应分析[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冯领香;断层场地对弹性波的散射[D];天津大学;2009年
2 史大成;区域性场地地震动放大研究及应用[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3年
3 夏江;基于PC集群系统的场地地震反应并行计算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4 丁玉琴;场地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5 方崇;基于城市建设地基土细观结构与场地自振特性变异的研究[D];广西大学;2006年
6 李帆;地铁隧道群对地震动的影响[D];天津大学;2008年
7 杨宇;场地地震波动模拟中透射边界稳定性问题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1年
8 刘方成;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非线性分析及基于SSI效应的结构隔震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万山;滨海软土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研究[D];天津城建大学;2014年
2 陈来云;浦东机场二期航站楼不规则场地的地震动分析[D];同济大学;2008年
3 刘强;地震场地响应分析及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4 翟庆生;基于土层结构的场地分类方法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3年
5 郭俊平;模糊综合评判和灰色模式识别在场地分类中的应用[D];广西大学;2003年
6 皮净灵;地震作用下场地土的反应分析[D];暨南大学;2008年
7 李亚东;区域性土的动力特性及对地下结构抗震分析的影响[D];广州大学;2011年
8 李玲;小应变剪切模量附加衰减对场地地震动力响应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9 陈卓识;季冻区场地地震响应规律初探[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年
10 李平;场地类型对设计反应谱平台值的影响[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0年
,本文编号:18124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812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