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水泥路面再生混凝土主要路用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01 15:24

  本文选题:再生混凝土 + 水泥路面 ; 参考:《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1期


【摘要】:通过系统的试验研究,获得了旧水泥路面板再生混凝土的主要路用性能技术指标(抗压强度、弯拉强度、耐磨性能等)及其随各种原材料与配合比因素的变化规律,并且分析了粉煤灰掺量对再生混凝土耐磨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旧水泥路面板破碎后再生骨料在骨料中的掺入量对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弯拉强度、耐磨性能等路用性能具有显著的影响,与相同配合比的新骨料混凝土相比较,再生混凝土28 d龄期的抗压强度约低5.3%~23.3%,弯拉强度要低6.4%~19.6%,单位磨损量增大3.8%~25.8%,适量粉煤灰的掺入能够改善再生混凝土的耐磨性能,再生混凝土的主要技术性能符合相关要求,可以作为新建水泥路面的建筑材料。
[Abstract]:Through systematic test and research, the main technical indexes (compressive strength, flexural tensile strength, wear resistance, etc.) of recycled concrete for old cement road face slab and its variation law with various raw materials and mix ratio factors are obtained. The influence of fly ash content on the wear resistance of recycled concrete i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tent of recycled aggregate in aggregate after the old cement pavement slab is broken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bending tensile strength of recycled concrete. Wear resistance and other road propertie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compared with the new aggregate concrete with the same mix ratio,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recycled concrete in 28 days is about 5.33.33.The bending and tensile strength of recycled concrete should be 6.4and 19.6.The amount of unit wear will increase by 3.8and 25.8.The proper amount of fly ash can improve the wear resistance of recycled concrete, and the main technical properties of recycled concrete can meet the relevant requirements. It can be used as building material for new cement pavement.
【作者单位】: 河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河北省土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基金】: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Q2012156)
【分类号】:U4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魏鸿;凌天清;卿明建;吴春波;;再生水泥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结构特性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2 张华英;郭建国;;利用废弃混凝土配制高性能粉煤灰混凝土的研究[J];粉煤灰;2009年05期

3 赵晓妍;王文杰;;粉煤灰对混凝土耐磨性能的影响[J];粉煤灰;2010年05期

4 陈爱玖;潘丽云;王静;盖占方;;粉煤灰再生混凝土磨耗试验研究[J];混凝土;2010年10期

5 张亚梅,秦鸿根,孙伟,郝东明,宁钟;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初探[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2年01期

6 鲁雪冬;叶跃忠;严章荣;;再生骨料高强混凝土抗压强度研究[J];路基工程;2007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捷;;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初步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4期

2 黄世谋;赵新亚;;再生骨料[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1期

3 王丽玫;梁隽;;抗冻融耐久性混凝土的配合比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4 欧阳雯欣;王清远;;灾后再生混凝土的应用及推广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6期

5 王丽君;孙永成;杨宗文;;基于LabVIEW系统的GTM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6期

6 王丽玫;梁隽;;矿渣粉配制耐久性混凝土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6期

7 刘凤翰;陈晓玲;;水泥混凝土用粗骨料不同粒径针片状颗粒影响系数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3期

8 卢元均;;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对策[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王次升;韩彰;汪锋;;不同级配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疲劳强度试验研究[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10 周徽;柳炳康;陆国;;再生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试验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义忠;王燕;;水泥混凝土路面延长使用寿命的设计探讨[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2 马光华;吴瑞麟;李向东;黄海燕;刘意恒;李浩;;冻融循环对沥青路面全厚度车辙影响的试验研究[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8年

3 朱从香;杨鼎宜;王虹;盛爱华;;再生混凝土粗骨料强化试验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4 代印松;;浅谈水泥稳定碎石生产配合比设计与施工质量控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公路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周栋梁;周伟玲;林玮;;再生骨料混凝土基本性能分析与研究[A];2009'中国商品混凝土可持续发展论坛暨第六届全国商品混凝土技术与管理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6 朱从香;杨鼎宜;王虹;盛爱华;;再生混凝土粗骨料强化试验研究[A];房建材料与绿色建筑[C];2009年

7 王宝民;涂妮;;国内外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进展[A];中国混凝土进展2010[C];2010年

8 薛刚;;再生混凝土的应用现状和发展方向[A];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及其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毕连居;陈若升;;早强钢纤维混凝土在桥面修复中的应用[A];中国高速公路管理学术论文集(2010卷)[C];2010年

10 郑亚男;;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探讨[A];现代建设工程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强;CFRP-混凝土界面粘结滑移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付玉;纳米蒙脱土改性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老化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振霞;沥青路面复合基层结构与材料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4 孙增智;道路水泥混凝土耐久性设计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5 段跃华;基于X-ray CT的沥青混合料粗集料基础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易志坚;路面层间破坏分析与设置隔离层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新结构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7 姚爱玲;以矿渣为主要组分的道路基层与面层专用水泥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8 石明生;高聚物注桨材料特性与堤坝定向劈裂注桨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9 杜朝华;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混凝土及构件受力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10 陶珍东;废弃混凝土机械力化学活化再利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洋;斜坡混凝土振动密实成型试验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韩福冬;再生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的数理统计分析和可靠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蔡秀兰;再生细集料混合砂浆配合比及物理性能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刘秦;再生废砖粗骨料混凝土配合比及物理性能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5 王庆;郑州地区公路工程超声回弹综合测强专用曲线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6 杨欢;连霍高速改扩建项目公路和桥涵工程检测与评价[D];郑州大学;2010年

7 李新明;钢渣稳定土的路用性能研究及应用[D];郑州大学;2010年

8 徐博书;铁尾矿砂免烧砖的制备及其特性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刘建伟;城市主干道级配碎石材料组成分析与应用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杨航;掺温拌剂的沥青及其混合料性能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阳春;郑克仁;李益进;;矿物掺合料对道路混凝土耐磨性的影响及机理[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2期

2 邢振贤,王晓蕾,赵玉青,胡玉珊;正交设计选择粉煤灰再生混凝土最佳配合比[J];低温建筑技术;2004年01期

3 吕丽华;柳俊哲;李玉顺;刘彦书;;粉煤灰对混凝土路面耐磨性的影响[J];低温建筑技术;2006年03期

4 郑秀华;葛勇;李惠;于纪寿;袁杰;;轻骨料混凝土耐磨性影响因素的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08年06期

5 张华英;郭名春;李园;;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试验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6 邢振贤,周曰农;再生混凝土的基本性能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7 陈瑜,周士琼;道路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耐磨性试验研究[J];混凝土;2001年02期

8 魏应乐;;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及控制措施研究[J];混凝土;2010年01期

9 郑克仁,孙伟,杨鼎宜,刘志勇;用于图像分析的水泥基材料样品制备技术[J];建筑材料学报;2004年03期

10 逄锦涛;周萘;黄文錉;周何铤;;多孔玻璃基复合水泥的微观结构及强度[J];建筑材料学报;200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书岭,张雷顺,李平先;再生混凝土在结构应用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河南科学;2004年02期

2 陈永刚,曹贝贝;再生混凝土国内外发展动态[J];国外建材科技;2004年03期

3 朱映波;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及其改善措施[J];混凝土;2004年07期

4 徐亦冬,周士琼,肖佳;再生混凝土集料试验研究[J];粉煤灰;2005年04期

5 刘数华,方坤河,曾力;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粉煤灰;2005年05期

6 张学兵,邓寿昌,邓旭华,王智超;影响再生混凝土强度几个主要因素的试验研究[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5年01期

7 郑建军;盛毅生;孔德玉;於建明;王章夫;;再生混凝土技术与发展[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8 曾阳春;尹健;;再生混凝土试验研究[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9 郑爱武;;对再生混凝土回收利用的探讨[J];砖瓦;2006年05期

10 沈大钦;朋改非;;再生混凝土基本性能的研究[J];山西建筑;2006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建庄;黄啸;;再生混凝土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的应用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2 曹万林;张建伟;尹海鹏;陈家珑;;再生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研究与应用[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0年

3 施养杭;彭冲;;再生混凝土研究与发展析议[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0年

4 傅晓剑;吕爱增;雒斌;李福海;;再生混凝土的研究现状及展望[A];“发展绿色技术,,建设节约结构”——第十四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李福海;叶跃忠;赵人达;;再生混凝土微观结构分析[A];“发展绿色技术,建设节约结构”——第十四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肖建庄;;前言[A];首届全国再生混凝土研究与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7 张传增;肖建庄;雷斌;;德国再生混凝土应用概述[A];首届全国再生混凝土研究与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8 赵U

本文编号:18299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8299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0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