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埋隧道地质构造发育段围岩压力的特点
本文选题:深埋隧道 + 地质构造 ; 参考:《岩土力学》2014年04期
【摘要】:以龙厦铁路象山特长隧道地质构造发育、埋深大于500 m段围岩压力及围岩变形的现场测试资料为依据,对大埋深隧道地质构造发育段围岩压力的特点、变形压力的形成机制等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大埋深隧道,结构面或褶曲、逆断层发育,但地下水不发育的地段,即使围岩强度较高,隧道开挖后仍可能出现较大的变形;围岩较大变形主要是由于在自重应力和残余构造应力作用下被挤密的结构面在隧道开挖后因侧向限制消除而张开、扩容引起的,受其影响,初期支护将受到较大的围岩变形压力。上述地段围岩压力具有下列特点:(1)地下水不发育区段的围岩压力比地下水发育区段的大;(2)隧道纵向发育向斜的区段,拱顶至拱腰段围岩压力最大,越趋向于向斜核部,拱顶围岩压力越大;(3)发育褶曲的断面,与褶曲轴线垂直方向的围岩压力较大;(4)发育逆断层的断面,与断层倾向相反侧的围岩压力较大,该侧断层面附近的围岩压力最大,对侧断层面附近的围岩压力最小;(5)下台阶的围岩压力比上台阶的小,两者的相对差随上、下台阶施工间隔时间的延长而增大。
[Abstract]:Based on the field test data of surrounding rock pressure and surrounding rock deformation in Xiangshan extra long tunnel of Long-Xia railwa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rrounding rock pressure in the developed section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of large-buried tunnel are analyze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deformation pressure was studied.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tunnel with large buried depth, structural plane or fold, reverse fault is developed, but the underground water is not developed, even if the strength of surrounding rock is high, the tunnel may still appear large deformation after excavation. The large deformation of surrounding rock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opening and expansion of the compacted structural surface under the action of self-gravity stress and residual tectonic stress after the tunnel excavation because of the elimination of lateral restrictions. The initial support will be subjected to large deformation pressure of surrounding rock. The surrounding rock pressure of the section mentioned above 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1) the surrounding rock pressure of the undeveloped section of groundwater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ection of the developed section of groundwater in Dazhang 2) the section of the tunnel developed longitudinally syncline, the surrounding rock pressure of the arch top to the arch waist section is the largest, and the pressure tends to the core part of the syncline, The larger the wall rock pressure of arch roof is, the more fold section is developed, the larger the surrounding rock pressure is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of the fold crankshaft, and the section of reverse fault is developed. The surrounding rock pressure is larger on the opposite side of the fault tendency, and the surrounding rock pressure near the fault plane is the largest. The surrounding rock pressure of the lower step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upper step, and the relativ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increases with the extension of the construction interval of the lower step.
【作者单位】: 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41272300) 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创新计划项目(No.2007-19)
【分类号】:U45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曲海锋;杨重存;朱合华;王华牢;杨彦民;;公路隧道围岩压力研究与发展[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3期
2 刘招伟;王明胜;方俊波;;高地应力大变形隧道支护系统的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0年05期
3 周晓军;高杨;李泽龙;杨昌宇;;地质顺层偏压隧道围岩压力及其分布特点的试验研究[J];现代隧道技术;2006年01期
4 何满潮,谢和平,彭苏萍,姜耀东;深部开采岩体力学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16期
5 陶波;伍法权;郭U_良;郭改梅;杨小永;;高地应力环境下乌鞘岭深埋长隧道软弱围岩流变规律实测与数值分析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9期
6 赵德安;陈志敏;蔡小林;李双洋;;中国地应力场分布规律统计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6期
7 孙晓明;张国锋;蔡峰;于世波;;深部倾斜岩层巷道非对称变形机制及控制对策[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6期
8 赵勇;刘建友;田四明;;深埋隧道软弱围岩支护体系受力特征的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8期
9 刘泉声;刘恺德;;淮南矿区深部地应力场特征研究[J];岩土力学;2012年07期
10 王明年;郭军;罗禄森;杨建民;喻渝;谭忠盛;;高速铁路大断面深埋黄土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J];中国铁道科学;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书生;曾祥国;姚安林;王清远;陈华燕;赵师平;;小净距隧道开挖工艺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3期
2 周笑;彭阳;;浅埋大跨度隧道施工阶段临时支护安全性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6期
3 陈国栋;王荣辉;;拟建的重庆市琴韵广场对小龙坎铁路隧道影响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5期
4 尹蓉蓉;朱合华;;硫酸盐结晶作用后深埋公路隧道安全性能[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5期
5 杜森官;中国南方东部震旦纪碎屑岩和泥质岩成岩作用[J];安徽地质;1999年04期
6 孙狂飙;邓文龙;;隧道现场围岩级别判定方法探讨[J];安徽地质;2009年01期
7 陈俊;程桦;王璨;;节理裂隙发育围岩对立井井壁受力的影响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8 赵国刚;袁春花;吴育忠;;省道S212线峰山隧道塌方处理[J];安徽建筑;2006年04期
9 徐烽峰;李海波;;长管棚在双连拱隧道洞口施工中的应用[J];安徽建筑;2007年01期
10 李老三;杨小礼;;大断面隧道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分析[J];安徽建筑;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一山;吕祥锋;李忠华;;煤矿冲击地压巷道吸能支护研究[A];塑性力学新进展——2011年全国塑性力学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程亚东;盛亚军;韩同春;;羊栈岭隧道加固稳定性的计算分析[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工科卷)[C];2005年
3 尚彦军;史永跃;林达明;吴锋波;张巍;;从浅表花岗岩体中地应力测试深度与应力值间关系分析剥蚀厚度[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4 马超锋;李晓;成国文;赫建明;;大跨度公路隧道围岩动态分级的Bayes优化[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5 杨川福;曹均旺;张斌;;浅谈地质雷达在隧道质量检测中的应用[A];中国公路学会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分会2011年度年会暨第十八次全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双茁;沈洪波;;六武路隧道LED“绿色照明”设计[A];运营安全与节能环保的隧道及地下空间建设第2届学术研讨会交流报告[C];2011年
7 陈得信;曹思远;陈仲杰;;金川二矿区深部开采岩体力学分析[A];2010全国采矿科学技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温珍河;张训华;杨金玉;尹延鸿;邱燕;王乃东;张明;;中国海域1∶100万地质地球物理MapGIS制图[A];全国地质制图与GIS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王建勇;方斌;;地下工程岩石力学及工程灾害控制[A];第六届全国工程结构安全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宋玉香;贾晓云;朱永全;;地铁隧道复合式结构可靠度简化分析方法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同彬;深部岩石蠕变特性试验及锚固围岩变形机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2 李伟;深部巷道围岩稳定性安全控制原理与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王猛;煤矿深部开采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试验研究及其控制技术[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4 杨艳国;寺河矿煤巷掘进工作面煤与瓦斯突出预警系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5 石建基;长乐—南澳变质带构造变形特征及动力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6 林东燕;闽西南地区晚古生代—三叠纪构造演化与铁多金属矿成矿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刘立鹏;锦屏二级水电站施工排水洞岩爆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陈伟海;重庆武隆喀斯特地质遗迹评价及形成演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郭佳奇;岩溶隧道防突厚度及突水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徐冲;分岔隧道设计施工优化与稳定性评价[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勇;开滦矿区深部开采地表移动规律的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冯银银;隧道围岩应力与位移数值模拟与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王伟;基于矿井自动监测与组态软件的瓦斯管理系统开发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4 王占武;支护参数对隧道围岩影响的模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5 陈千;高家梁煤矿巷道加固与数值模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6 李亮;基于BS构架的公路隧道施工监测管理分析系统的开发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王超明;木寨岭隧道软岩大变形控制技术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梁苗;云驾岭深部松软破碎岩层大断面硐室锚注支护技术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9 胡达;公路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稳定性数值模拟[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10 王剑亮;西藏嘎隆拉隧道涌、突水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小兵;复合衬砌支护压力的简捷推算法[J];地下空间;1996年04期
2 钟作武,龚壁新,吕国湘;三峡工程地下厂房区域地应力测量与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6年S1期
3 肖尚斌,张艳君;蒲石河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地应力特征及岩爆判别[J];东北水利水电;1996年07期
4 王连捷;丁原辰;刘琦胜;邵兆刚;谭成轩;王薇;陈贵忠;;引黄隧洞地应力测量[J];地质力学学报;1996年01期
5 吴满路,廖椿庭;大茅隧道地应力测量及围岩体稳定性研究[J];地质力学学报;2000年02期
6 董诚,王连捷,杨小聪,王红才,王薇;安庆铜矿地应力测量[J];地质力学学报;2001年03期
7 朱焕春,陶振宇;不同岩石中地应力分布[J];地震学报;1994年01期
8 尹光志;王登科;张东明;;高应力软岩下矿井巷道支护[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10期
9 何满潮,景海河,孙晓明;软岩工程地质力学研究进展[J];工程地质学报;2000年01期
10 胡玉银;利用锚杆轴力量测定围岩破坏区的方法[J];工程地质学报;199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钱七虎;;非线性岩石力学的新进展——深部岩体力学的若干关键问题[A];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 何满潮;;深部开采工程岩石力学现状及其展望[A];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戍平;破碎围岩隧道的模拟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赵占厂;黄土公路隧道结构工程性状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军;基于GIS的深圳罗湖建成区断层稳定性评价系统与方法[D];河海大学;2004年
2 欧阳院平;高速铁路大断面黄土隧道施工数值模拟[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3 尹建军;隧道开挖的空间效应规律及其应用[D];湖南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关宝树;;铁路隧道围岩压力的统计分析[J];铁道标准设计;1979年06期
2 陈伟,彭振斌,唐孟雄;盾构管片工作性能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06期
3 肖明清;小间距浅埋隧道围岩压力的探讨[J];现代隧道技术;2004年03期
4 于海龙;王瑞峰;;大断面公路隧道的断面形式研究[J];四川建筑;2006年03期
5 巴放;;大跨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内力及变形分析[J];隧道建设;2006年05期
6 黄湖星;徐林生;;隧道损伤围岩的蠕变特性研究[J];公路隧道;2008年01期
7 杨建民;喻渝;谭忠盛;赵辉雄;;大断面深浅埋黄土隧道围岩压力试验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2009年02期
8 王道远;袁金秀;;浅埋偏压双连拱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研究[J];中外公路;2009年02期
9 王明年;郭军;罗禄森;杨建民;喻渝;谭忠盛;;高速铁路大断面深埋黄土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J];中国铁道科学;2009年05期
10 王磊;徐丽芬;;偏压隧道围岩压力与初期支护受力数值分析[J];路基工程;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新锐;叶英;;浅埋隧道围岩压力自动化监测及分析[A];2009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李树锋;仇文革;;斜切式铁路隧道洞门受力特征模型试验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一届、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煍建伍;夏才初;雷[x文;;基于施工过程的浅埋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分析[A];第八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周爱红;张鸿儒;袁颖;;可考虑任意围岩压力分布形式的隧道衬砌计算分析[A];2005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土木建筑学科)论文集[C];2005年
5 王唢;赵明阶;蒋树屏;林志;;基于渐进性破坏理论的隧道围岩压力预测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6 杨华军;;公路隧道围岩位移监测成果在确定围岩压力过程中的应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王晓形;丁文其;刘学增;谢东武;;地下洞室围岩压力分配比例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赵子荣;刘艳清;;软岩隧道在不同埋深条件下的地层沉陷和受力状态的试验研究[A];岩土力学数值方法的工程应用——第二届全国岩石力学数值计算与模型实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9 孙建华;;北京地铁浅埋喑挖法施工时荷载分布及变位的预测方法[A];第二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10 宋克强;;隧洞围岩压力弹塑性分析[A];地下工程经验交流会论文选集[C];198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立川;浅埋偏压隧道围岩压力与开挖进尺优化的极限分析方法[D];中南大学;2011年
2 尤哲敏;大断裂区深埋隧道地应力特征及围岩稳定性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3 朱正国;连拱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与动态施工力学行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4 康军;黄土公路隧道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5 龚建伍;扁平大断面小净距公路隧道施工力学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6 赖金星;高海拔复杂围岩公路隧道温度场特征与结构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7 鲁文斌;隧道超欠挖异形结构围岩压力在线监测与评价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8 刘春;深埋大断面隧道施工力学性态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9 杨峰;浅埋隧道围岩稳定性的极限分析上限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郑甲佳;黄土地区浅埋暗挖地铁区间隧道结构体系受力特征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仰鹏;超大规模地下结构围岩压力计算理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2 吕小龙;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确定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3 张建;浅埋双侧偏压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及施工力学效应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4 杨万精;基于离心模型试验的黄土公路隧道变形与围岩压力特征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5 王震;暗挖隧道结构荷载的力学机制与计算方法[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6 张伟;大断面黄土隧道稳定性参数指标研究[D];铁道部科学研究院;2007年
7 龚建平;裂隙介质岩体中隧洞稳定性与荷载特征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8 吴祖松;公路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与监测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8年
9 彭琦;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及施工力学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10 赵则超;立体交叉隧道不同近接距离对围岩压力和衬砌结构力学行为的影响[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785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878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