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左转对无信号交叉口交通安全的影响分析
本文选题:交通安全 + 无信号交叉口 ; 参考:《公路》2014年11期
【摘要】:为定量研究间接左转对无信号平面交叉口交通安全的影响,选取了壶柄型交叉口和领结型交叉口两种间接左转接入形式,从交通冲突和速度方差的角度与直接左转的交叉口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发现:领结型和壶柄型间接左转的交叉口交通冲突指数均有大幅下降,分别为直接左转交叉口冲突指数的45%和68%;在相同的主路流量、左转比例情况下,领结型和壶柄型间接左转的交叉口交织区的速度方差分别为直接左转交叉口的44%和84%。可见间接左转接入方式对无信号交叉口的交通安全有明显的改善,在次要道路条件满足的情况下,领结型交叉口对交通安全的改善作用更显著。研究结果可为合理选择间接左转接入方式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Abstract]:In order to quantitatively study the influence of indirect left turn on traffic safety of unsignalized intersections, two kinds of indirect left turn access forms are selected: pot handle intersection and bow tie intersection. The traffic conflict and velocity variance are compared with the intersection with direct left turn. It is found that the traffic conflict index of the intersection with bow tie type and pot handle type indirect left turn is 45% and 68% of that of direct left turn intersection respectively. The velocity variance of intersections with bow tie type and pot handle type indirect left turn is 44% and 84% of that of direct left turn intersection respectively. It can be seen that indirect left-turn access has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n traffic safety at unsignalized intersections, and in the case of secondary road conditions satisfied, the effect of bow knot intersection on traffic safety is more significant. The results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reasonable choice of indirect left-turn access mode.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淮阴工学院;
【基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项目,项目编号512013-K5-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51278102,51208100
【分类号】:U491.23;U492.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潘福全;陆键;项乔君;张国强;;公路信号平面交叉口安全服务水平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2 马社强;刘东;路峰;;车速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及管理研究[J];公路交通技术;2008年05期
3 杜博英,方守恩;车速降低与交通安全评价[J];山东交通科技;2002年01期
4 陶瑞华;魏恒;;机动车道的非直接左转交通措施对驾驶员行驶特性和安全的影响(英文)[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9年03期
5 裴玉龙,程国柱;高速公路车速离散性与交通事故的关系及车速管理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04年01期
6 马永锋;项乔君;陆键;;基于交通流稳定距离的多车道信号平交口安全间距分析[J];中国公路学报;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福全;张丽霞;陆键;项乔君;陆林军;;接入管理技术在公路交叉口安全改善中的运用[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2 周志刚;王奕屏;龙科军;;基于运行速度的公路交通安全性评价方法[J];交通科学与工程;2009年01期
3 李锋;刘清君;桑套刚;;高速公路合理限速对策研究[J];道路交通与安全;2008年01期
4 张艳聪;钱宇彬;周嗣恩;;道路控速设计研究[J];道路交通与安全;2009年03期
5 伊轩轩;潘晓东;;基于交通心理学的高架下匝道衔接路段安全改善措施研究[J];道路交通与安全;2009年04期
6 孙明玲;孙小端;贺玉龙;;公路三支无信号交叉口安全服务水平量化分级及应用[J];道路交通与安全;2010年02期
7 王昊;王炜;陆建;李杰;;基于跟驰理论的车速离散度定义及特性[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8 吴德华;;高速公路线形连续性及事故预测模型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9 李娟;罗霞;陈方红;;并行高速公路客货运分线[J];系统工程;2007年08期
10 韩国良;;均衡思想在现代城市交通系统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J];硅谷;200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裴玉龙;程国柱;戴彤宇;陈瑜;;高速公路养护维修作业区限速问题探讨[A];第九次全国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孙蕊;胡江碧;;车速与交通安全的关系及其管理措施探讨[A];中国公路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3 王岩;;基于仿真实验的ISA智能车速控制事故率影响研究[A];第一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李洪武;胡晓建;陆建;;交通紧急疏导配流方法研究[A];2007第三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丁建友;李铁柱;李文权;;高速公路安全行车间距与追尾事故预防[A];2007第三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海远;邓卫;;基于事故率的高等级公路限速问题研究[A];2007第三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陈国强;;浅议公路平交道口的安全设计[A];2014年9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慕慧;山区高速公路限速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2 张驰;考虑空间视野的高速公路运行速度预测模型与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3 祝站东;基于道路环境的双车道公路运行速度模型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4 杨信丰;城市交通网络容量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0年
5 陶鹏飞;基于心理场理论的驾驶行为建模[D];吉林大学;2012年
6 杨少伟;可能速度与公路线形设计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7 阮欣;桥梁工程风险评估体系及关键问题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8 杨志发;高等级公路景观对行车安全影响的综合评价与仿真[D];吉林大学;2007年
9 罗清玉;城市道路拥挤收费关键理论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李娟;区域公路网络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艳秋;基于模拟实验的驾驶员期望车速模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2 雷志敏;城市道路拥挤收费定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余凯;不利条件下高速公路动态限速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苏旭明;基于跨部门信息的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评估系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徐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微观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刘宇佳;高速公路长大下坡速度控制方法与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王晓芳;社区交通宁静规划及其效果评价[D];中南大学;2010年
8 刘锦辉;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现状分析及安保设施改善对策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9 刘学成;内蒙一级公路升级改造工程交通组织方案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10 李山虎;攻击性驾驶行为评价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兰芳;方守恩;;公路平面交叉口合理间距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2 杜博英;道路交通事故与车速建模[J];公路交通科技;2002年06期
3 张锁;李杰;李连升;;道路交通事故车速分析的探讨[J];交通标准化;2006年08期
4 徐立群,吴聪,杨兆升;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方法[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1年01期
5 李明利;赵祥模;张利川;;基于排队状态的单点交叉口动态信号配时算法[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8年05期
6 乔维高;朱西产;王仲范;;车辆碰撞速度对行人伤害的影响分析及仿真[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12期
7 赵忠杰;刘小强;谢光秋;;单交通路口变相位变周期信号控制[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8 张宁;陈恺;何铁军;黄卫;;远引掉头方式下中央分隔带开口间距[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9 张香平;陈振起;;城市车辆速度对道路交通影响的评估[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5年06期
10 刘志强;王兆华;钱卫东;;基于速度的交通事故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亓会杰;张生瑞;;无信号交叉口支路混合车流的通行能力[A];2007第三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李文权;王炜;;公路无信号交叉口混合车流的通行能力[A];中国运筹学会第六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卷)[C];2000年
3 郭瑞军;王笑京;王晚香;;环形交叉口临界间隙的计算及仿真[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A13其他管理领域的创新研究成果问题[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俄文娟;无信号交叉口车车冲突检测与消解算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钟小明;公路三支无信号交叉口交通安全模型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6年
3 黄玲;混合交通流无信号交叉口自行车微观行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韩喜波;无信号交叉口交通事故多发点鉴别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2 庞洪涛;基于驾驶模拟实验的无信号交叉口安全视距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8891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889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