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道路交通网络脆弱性动态辨识方法

发布时间:2018-05-16 06:05

  本文选题:交通规划 + 交通网络 ; 参考:《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4年05期


【摘要】:分析了路段和节点的流量传播过程与离散的瞬时动态用户最优路径选择均衡条件,建立了反应型的动态用户均衡网络交通流模型,设计了对角化的启发式算法求解模型,评价了动态化的道路网络脆弱性指数。分析结果表明:在自由流速度为40km·h-1、堵塞密度为125veh·km-1的9节点12路段构成的算例路网中,在时刻3路段1受损时,路段3在高峰时的车辆数量从原有的50veh增加到了100veh,入口流量增加1倍,路段2的入口流量降为0;在路段3、6、7和10构成的路径上,路段1受损使得此路径的车辆数将近增加1倍,车辆数量的增加导致各路段的阻抗增加。提出的方法能刻画车辆绕开受损路段的交通流传播过程,能有效辨识道路网络在各个路段各个时刻的脆弱性。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low propagation process of road sections and nodes and discrete equilibrium conditions of optimal path selection for transient dynamic users, establishes a reactive dynamic user equilibrium network traffic flow model, and designs a diagonal heuristic algorithm for solving the model. The dynamic vulnerability index of road network is evalu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example road network composed of 9 nodes and 12 sections with free flow velocity of 40km h-1 and clogging density of 125veh km-1, when 3 section 1 is damaged, During the rush hour, the number of vehicles increased from the original 50veh to 100veh.Inlet flow doubled, and the flow at the entrance of section 2 decreased to zero. On the path composed of sections 3, 6, 6, 7 and 10, the number of vehicles on this route was nearly doubled because of damage to section 1.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vehicles leads to an increase in the impedance of each section of the road.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describe the traffic flow propagation process of vehicles bypassing the damaged road sections and can effectively identify the vulnerability of road networks at various times.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08289)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KJB58000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ZD175)
【分类号】:U491.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天亮;黄海军;陈剑;;考虑风险规避和认知更新的日常择路行为演进[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8年04期

2 廖军;安毅生;张绍阳;赵祥模;马天山;;路段动态交通安全综合评价模型[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9年04期

3 Feixiong Liao;Theo Arentze;Harry Timmermans;;Multi-state supernetworks:recent progress and prospects[J];Journa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English Edition);2014年01期

4 张菁;陈荔;;道路网结构可靠性分析[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5 杨露萍;钱大琳;;道路交通网络脆弱性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2年01期

6 刘思峰;万寿庆;陆志鹏;方志耕;朱建军;;复杂交通网络中救援点与事故点间的路段重要性评价模型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9年01期

7 宋永朝;潘晓东;陈聪;喻泽文;;面向应急疏散的山区公路交通节点连通性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10年04期

8 郑长江;李悦;王婷;;非常态下城市道路交通检测器布局优化方法[J];中国公路学报;2011年05期

9 赵岩;高社生;姜微微;;突发灾难下大型路网中的人员疏散模型[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10 张勇;屠宁雯;姚林泉;;城市道路交通网络脆弱性辨识方法[J];中国公路学报;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昕;;基于贝叶斯理论的出行信息反馈作用分析[J];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2 宋永朝;潘晓东;梁乃兴;;面向应急疏散的山区特征路网通路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3 俞斌;方志耕;杨保华;刘思峰;郭本海;;价值流动GERT网络组合C标记模型及其应用[J];系统工程;2009年11期

4 沈鸿飞;贾利民;王笑京;牛树云;王莉;;基于公路网结构特性的关键节点评价指标与辨识方法[J];公路交通科技;2012年09期

5 雷立;巴可伟;;基于级联失效模型的交通脆弱评估方法[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3年09期

6 陈少沛;丘健妮;;广州城市通达性综合评价及空间差异[J];地理科学进展;2014年04期

7 温惠英;罗钧;李俊辉;;基于PNN的山区高速公路路段安全状态评价[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8期

8 张杨;;不确定性对城市交通出行者路径选择的影响[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0年05期

9 舒亮亮;陈洪转;;复杂产品“主制造商-供应商”协同合作激励GERT网络建模[J];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17期

10 王传会;方志耕;公维凤;;房地产市场GERT网络模型应用研究——基于极大熵参数配置[J];技术经济;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袁若岑;王丽琼;温志伟;李卫军;翁勇南;芦毅;;基于不同攻击策略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脆弱性研究[A];2013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论坛文集——高水平地建设城市轨道交通[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洪英;道路交通运输网络脆弱性评估模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2 沈鸿飞;面向风险评估与应急管理的公路网结构性质评价与分析方法[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3 陈荔;经济区客运量预测与综合枢纽布局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4 唐亮;信息化条件下营运车辆安全监管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5 徐文平;基于IIM的关联基础设施系统的脆弱性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6 张波;基于前景理论的动态路径选择行为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7 饶卫振;大规模动态车辆路径问题优化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8 赵新勇;基于多源异构数据的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评估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9 纪丽君;铁路网货物运输能力供给与运输需求适应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10 孟梦;组合出行模式下城市交通流分配模型与算法[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谱;基于出行行为的择路演化相关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2 许乃星;基于信息提取的动态OD矩阵估计[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3 俞斌;多传递参量GERT网络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4 张娜;基于可信性理论的F-GERT网络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5 蒙银平;基于RP/SP调查的交通事件环境下出行行为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6 杨旭;过饱和状态下交叉口动态优化控制延误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7 屠宁雯;城市道路交通网络脆弱性辨识方法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8 张璇;通信网络理论与道路网络理论关键节点分析的对比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9 王芳;基于级联失效的均衡路网脆弱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10 王英平;电煤运输时间可靠性价值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宝华;付强;冯艳;杨娜;;洪灾经济损失快速评估的混合式模糊神经网络模型[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2 姜淑珍;李倩;柳春光;;泰安市交通系统抗震可靠性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6期

3 侯立文,蒋馥;城市道路网络可靠性的研究[J];系统工程;2000年05期

4 陈艳艳,高爱霞,刘小明,荣建;道路交通运行状态可靠性评价方法综述及展望[J];公路;2003年10期

5 伍建国,王峰;城市道路交通数据采集系统检测器优化布点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4年02期

6 杨兆升;王爽;马道松;;基础交通信息融合方法综述[J];公路交通科技;2006年03期

7 王树盛;黄卫;陆振波;;路阻函数关系式推导及其拟合分析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6年04期

8 王云鹏;赵韩涛;李世武;王俊喜;;基于共用信息平台技术的高速公路紧急救援系统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7年03期

9 张曙红,陈绵云,宋业新,陈先进;网络可靠性的模糊随机分析[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10期

10 吴文祥,黄海军;平行路径网络中信息对交通行为的影响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Q,

本文编号:18957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8957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8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