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车辆加载试验的沥青路面动力响应分析
本文选题:道路工程 + 动力响应 ; 参考:《公路交通科技》2014年12期
【摘要】:为获得行车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的实际动力响应规律,以实体工程为依托,铺筑了3种典型沥青路面结构的试验路。通过车辆加载试验,分析了车辆轴型、轴重、车速和胎压对路面结构层层底应变响应的影响规律,并通过疲劳寿命预估模型探讨了沥青路面基于动力响应的疲劳寿命。研究表明:路面结构在面层底和基层底主要呈现出拉应变状态,应变响应过程体现出黏弹性特征;路面面层底部的横向应变小于纵向应变,应变响应随车速的提高逐渐减小,而随轴重的增加显著增大;车轮胎压对路面动态应变响应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在车胎超压和轴重超载的叠加效应下,路面将处于极为不利的受力状态;车辆超载行驶是影响路面疲劳寿命的重要原因,应予以严格控制。
[Abstract]:In order to obtain the actual dynamic response law of asphalt pavement under traffic load, three kinds of test roads of typical asphalt pavement structure were built based on solid engineering. The influence of axle type, axle load, speed and tire pressure on the strain response of pavement structure bottom is analyzed by vehicle loading test, and the fatigue life of asphalt pavement based on dynamic response is discussed through fatigue life prediction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avement structure shows tensile strain state at the bottom of the surface layer and the base bed, and the strain response shows viscoela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transverse strain at the bottom of the pavement layer is smaller than the longitudinal strain, and the strain response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speed of the pavement. With the increase of axle load, wheel tire pressure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dynamic strain response of road surface, and under the superposition effect of tire overpressure and axle load overload, the pavement will be in extremely unfavorable stress state. Vehicle overloading is an important reason that affects the fatigue life of road surface and should be strictly controlled.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西南交通大学道路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德南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SWJTU12ZT05) 四川省交通厅科技项目(2010B28-2)
【分类号】:U416.21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吴明涛;各类卡车对道路路面的影响[J];广东公路交通;1998年01期
2 单丽岩,侯相深;LTPP的进展综述[J];中外公路;2005年05期
3 董泽蛟;柳浩;谭忆秋;陈凤晨;王宝新;;沥青路面三向应变响应现场实测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7期
4 姬亦工,王复明,郭忠印;基于落锤式弯沉仪(FWD)动态数据的路面模量反演方法[J];土木工程学报;2002年03期
5 董忠红;吕彭民;;轴载与速度对半刚性沥青路面动力响应的影响[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元勋;康海贵;蒋宝钧;;沥青路面反算模量的温度修正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6期
2 过学迅;刘汉斌;汪斌;徐占;;路面不平度的测量与重构[J];车辆与动力技术;2010年04期
3 宋焕荣;;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26期
4 董满江;毛小建;张兆泉;刘茜;;SiC凝胶浇注成型:不同引发剂引发浆料固化[J];材料导报;2008年S1期
5 徐静;赵永利;刘加平;;路用木质纤维性能研究[J];材料导报;2008年S1期
6 韩西;陈上均;钟厉;王骑;;砼路面板脱空检测方法综述[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冯立群;梁乃兴;曹源文;李钰;;砾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路用性能调查[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8 孙家瑛;蒋华钦;;钢渣微粉特性及其用于沥青混合料的试验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9 胡学亮;杨文军;朱洪洲;韦刚;;聚酯玻纤布夹层抗剪强度的影响因素[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张睿卓;凌天清;袁明;宁华宇;;半刚性基层模量对路面结构受力的影响[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爱玲;郑鹏飞;;沥青混合料压缩动态弹性模量试验方法与影响因素[A];2010年海峡两岸材料破坏/断裂学术会议暨第十届破坏科学研讨会/第八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秦禄生;;沥青稳定碎石ATB-25和ATB-30路用性能试验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3 孙家瑛;黄科;蒋华钦;;钢渣微粉用于沥青混合料的试验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分会七届二次理事会议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4 刘洪海;张建;;沥青路面离析的材料和设备机理研究[A];第一届两岸三地绿色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陈明;魏琛宇;许志鸿;胡尚军;黄文;;基于重载的沥青混合料力学性能试验研究[A];江苏省公路学会优秀论文集(2006-2008)[C];2009年
6 姜慧辉;;国外防止半刚性基层反射裂缝微裂技术分析[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郭乃胜;赵颖华;;不同纤维掺量沥青混凝土的抗疲劳特性研究[A];纤维混凝土的技术进展与工程应用——第十一届全国纤维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张守城;吴胜强;徐刚;;橡胶沥青混凝土路面的降噪性能研究[A];湖北省公路学会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年——2013年)[C];2014年
9 郭涛;;沥青路面自然老化判定指标数据性分析[A];2013年4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10 卞爱国;;浅谈SMA路面施工质量控制[A];2013年10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骁;纳米蒙脱土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的流变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付玉;纳米蒙脱土改性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老化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皓玉;车辆与路面相互作用下路面结构动力学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高伟;季冻区水泥路面缩缝传荷体系与结构性损坏关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5 但汉成;饱和沥青路面动力耦合分析与路面非饱和排水设计理论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6 王保良;车辆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疲劳行为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7 董忠红;重型车辆—沥青路面系统动力响应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8 徐鸥明;长寿命沥青路面设计指标与设计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9 魏道新;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损坏模式与结构优化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10 黄琪;沥青路面施工过程质量评价与支付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欢;连霍高速改扩建项目公路和桥涵工程检测与评价[D];郑州大学;2010年
2 陈丽丽;道路病害视频检索与识别系统的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洪刚;水—温冻融条件下沥青路面病害特征及发展机理[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万平;抗车辙沥青混合料的试验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黄雄立;冰灾对湖南高速公路路面性能的影响及灾后养护对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李炎炎;就地热再生PE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姚飞;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预防性养护技术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李荣联;沥青路面结构体系的三维有限元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9 周洋洋;云南高原山区农村公路养护技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杨国峰;基于重载的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少幸;张肖宁;徐全亮;孟书涛;;沥青混凝土路面光栅应变传感器的试验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06年02期
2 姬亦工,王复明,栾茂田,张小庆;粘弹性地基上多块板的动力时域反分析方法[J];工程力学;2001年04期
3 姬亦工,王复明,栾茂田;粘弹性层状地基上板的动力响应及其参数识别方法[J];工程力学;2002年01期
4 张小宁;LTPP的后十年[J];国外公路;2000年01期
5 郝大力,王秉纲;路面长期性能研究综述[J];国外公路;1999年01期
6 董泽蛟;谭忆秋;曹丽萍;钟阳;;水-荷载耦合作用下沥青路面孔隙水压力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10期
7 叶国铮;李秩民;刘浩熙;赵汉涛;;柔性路面应力应变的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1979年03期
8 董泽蛟;曹丽萍;谭忆秋;;饱水沥青路面动力响应的空间分布分析[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9 王宏畅,黄晓明,傅智;半刚性基层表面裂缝影响因素[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5年02期
10 李怀璋,余群;车辆路面计算机仿真系统中的沥青路面应力应变分析[J];农业机械学报;2001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长新,赵毅强,叶燕呼,车卓君;广东省公路沥青路面气候影响分区[J];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2 林有贵,林家胜,罗竟;超载汽车对沥青路面的影响[J];广西交通科技;2000年04期
3 林有贵,罗竞;广西沥青路面典型结构的研究[J];广西交通科技;2000年S1期
4 王进满,黄广忻,李智荣,邓卫明;沥青路面早期推移防治的探讨[J];山西交通科技;2000年02期
5 王东伟,李永胜,阮川民,靳长征;沥青路面的加热修补[J];山西交通科技;2000年02期
6 余东坡,王鲁军;沥青路面低温开裂问题的探讨[J];公路交通技术;2004年02期
7 刘春波,董秀梅;沥青路面的裂缝预防及措施[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4年02期
8 姜海波,杨文婷,洪沛;沥青路面的水损害分析[J];森林工程;2004年03期
9 刘桂强;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及其防治措施[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4年03期
10 赵保平;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及预防措施探讨[J];山西交通科技;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姬东;李黎;;沥青路面水破坏原因分析与设计探讨[A];第四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李承斌;穆杰;邵龙潭;;微波加热沥青路面及其控制的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微波能应用学术会议”暨“2009年微波创造美的生活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张泽文;;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关键施工质量管理实践[A];湖北省公路学会二○○九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钱国超;;江苏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十五”技术回顾与展望[A];江苏省公路学会优秀论文集(2006-2008)[C];2009年
5 万里鹏;程琳;;浅谈沥青路面水破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0卷)[C];2008年
6 许志鸿;董占文;吴文海;;沥青路面结构的可靠性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年会暨茅以升诞辰100周年纪念会论文集[C];1995年
7 陈景;沈金安;李福普;;沥青路面渗水测定方法的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2002年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2年
8 张晓冰;黄晓明;;沥青路面温度状况分析[A];第一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公路设计与施工卷[C];2002年
9 贺俊;;沥青路面的施工与监理的质量控制[A];沥青路面施工监理交流材料汇编[C];2002年
10 镇亦明;戴建军;胡爱梅;;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中几个技术问题的探讨[A];沥青路面施工监理交流材料汇编[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珍珍;美专家提出系统考虑沥青路面质量[N];中国交通报;2006年
2 赵会;岷江大道沥青路面全面开铺[N];眉山日报;2008年
3 驻张家港首席记者 王乐飞 通讯员 蒋恒;港城“尝鲜”沥青路面修复新技术[N];苏州日报;2011年
4 实习生 李茜邋杨捷;彩色沥青路面制作“独占鳌头”[N];长江日报;2007年
5 记者袁岚;沥青路面寿命可达50年[N];中国建材报;2010年
6 朱振宇;江苏交通科学研究院集成研究打造抗水损沥青路面[N];中国交通报;2011年
7 楚天高速公路养护中心 王云波;沥青路面顶成“麻麻脸” “千斤顶”配块枕木如何[N];湖北日报;2005年
8 张春跃;我市一项沥青路面修复技术达到国际水平[N];保定日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陈淑华 通讯员 郭晓萍;探索沥青路面“长寿”之道[N];泉州晚报;2012年
10 记者 陈云芬;沥青路面关键技术破题[N];云南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耿立涛;沥青路面温度应力及超孔隙水压力计算[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2 王书云;基于生心理因素的沥青路面性能关键参数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3 黄志义;特长隧道沥青路面火灾过程燃烧机理与安全性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聂鹏;辽宁省沥青路面合理结构类型与区划原理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5 关彦斌;大孔隙沥青路面的透水机理及结构设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6 罗辉;沥青路面粘弹性响应分析及裂纹扩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王端宜;设计沥青路面及其方法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3年
8 郭红兵;设置开级配大粒径沥青碎石裂缝缓解层的沥青路面抗裂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9 蔚旭灿;应用数学力学方法研究沥青路面结构特性[D];长安大学;2008年
10 王虹;基于融雪化冰的传导沥青路面优化设计及粘弹性响应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继忠;云南省高海拔地区沥青路面温度场及温度应力数值计算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09年
2 胡勇;沥青路面质量动态控制系统[D];长安大学;2009年
3 程亮;基于线弹性断裂力学的沥青路面结构分析[D];长安大学;2009年
4 张文;沥青路面极限承载力与使用寿命预估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5 李雪莲;沥青路面关键质量指标与付费系数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6 邓融;水和荷载耦合作用下沥青路面动力响应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7 孙兆刚;干旱寒冷地区沥青路面温度应力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8 史恒志;邯郸地区运煤道路超重型交通沥青路面结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0年
9 娄峰;基于模糊理论的沥青路面可靠性分析[D];湖南大学;2005年
10 偶昌宝;沥青路面结构动力响应分析[D];浙江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070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907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