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干法橡胶改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21 14:16

  本文选题:废胎胶粉 + 干法 ; 参考:《建筑材料学报》2014年01期


【摘要】:采用"逐级填充"方法进行骨架嵌挤密实型级配设计,以"等体积替换"为主导,用定量胶粉等体积替换对应尺寸集料,进行干法橡胶改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体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干法橡胶改性沥青混合料抗飞散性能的因素依次为:级配油石比增量粗胶粉掺量;对于胶粉体积分数为5.0%的干法橡胶改性沥青混合料,当采用SIDG级配,粒径为4.75~9.5 mm的粗胶粉掺量不超过胶粉总质量的50%,且油石比在原级配基础上增加0.3%时,混合料抗飞散性能最佳;当胶粉体积分数为3.0%时,混合料动稳定度有显著提高,但随着胶粉体积分数的继续增加,动稳定度呈下降趋势.
[Abstract]:The method of "step by step filling" was used to design the compacted gradation of skeleton embedded compaction. The proportion design system of dry-process rubber modified asphalt mixture was studied by replacing the corresponding size aggregate with the equal volume of quantitative rubber powder and taking "equal volume replacement" as the leading facto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anti-dispersion performance of dry rubber modified asphalt mixture are as follows: the ratio of graded aggregate to incremental coarse rubber powder is increased, and for dry rubber modified asphalt mixture with 5.0% volume fraction of rubber powder, when SIDG gradation is adopted, The content of coarse rubber powder with particle size of 4.75 ~ 9.5 mm is not more than 50% of the total mass of rubber powder, and when the ratio of stone to stone increases 0.3% on the original grading, the anti-dispersion performance of the mixture is the best, and when the volume fraction of rubber powder is 3.0%, the dynamic stability of the mixture can b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However,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volume fraction of rubber powder, the dynamic stability decreased.
【作者单位】: 重庆交通大学交通土建工程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基金】:重庆交通大学交通土建工程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LHSYS-2012-006)
【分类号】:U4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肖宁,王绍怀,吴旷怀,王端宜;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的CAVF法[J];公路;2001年12期

2 曹卫东;吕伟民;;废橡胶粉改性骨架密实型沥青混合料的设计方法[J];公路;2007年04期

3 汪水银;;干拌橡胶沥青混合料抗剪能力试验分析[J];公路;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狄升贯;曾伟;王朝辉;;胶粉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优化[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年10期

2 宋江春;赵跃;田静;;0/10型超薄罩面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研究[J];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2010年02期

3 张亚军;赵永利;黄晓明;;安山岩集料级配设计[J];公路;2006年08期

4 曹卫东;吕伟民;;废橡胶粉改性骨架密实型沥青混合料的设计方法[J];公路;2007年04期

5 李志栋;;多年冻土地区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J];公路;2009年02期

6 杨健;;粗集料对排水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J];公路;2010年07期

7 王笑风;;细粒式SMA-5级配组成设计研究[J];公路;2011年05期

8 岳学军;黄晓明;李志栋;;多年冻土地区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6年09期

9 张亚军;黄晓明;;嵌挤密实型沥青混合料的辗压性能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7年02期

10 李智,徐伟,王绍怀,张肖宁;沥青混合料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方法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赵永利;;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的理论模型研究[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下册)[C];2005年

2 张肖宁;;沥青路面技术研究的思考与探索[A];2004年道路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杨勇;粗集料表面微观构造分形性质探讨与沥青路面抗滑性能关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段跃华;基于X-ray CT的沥青混合料粗集料基础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方向阳;某橡胶沥青混凝土低温性能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徐伟;大跨径混凝土桥梁沥青桥面铺装技术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2年

5 赵战利;基于分形方法的沥青路面抗滑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6 王端宜;设计沥青路面及其方法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3年

7 谢涛;基于CT实时观测的沥青混合料裂纹扩展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8 赵永利;沥青混合料的结构组成机理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9 王富玉;SAC13沥青混合料的设计与施工[D];吉林大学;2007年

10 艾长发;高寒地区沥青路面行为特性与设计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班午东;橡胶颗粒沥青混合料的组成及性能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2 李福建;基于骨架嵌挤的13型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3 刘冰;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基层材料应用研究[D];燕山大学;2011年

4 郎森;秸秆复合纤维材料路用性能试验及评价研究[D];武汉工业学院;2011年

5 李剑;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水损害防治措施研究[D];长安大学;2003年

6 周骊巍;沥青混合料水稳性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5年

7 薛小刚;沥青混合料级配优化及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8 傅吉民;SAC纤维沥青混凝土路用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刘峰;硬沥青及硬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孙翰耕;LSPM柔性基层在济聊高速公路大修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张肖宁,王绍怀,吴旷怀,王端宜;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的CAVF法[J];公路;2001年12期

2 吴旷怀,张肖宁,张志发;单一粒径为主的密断级配沥青混合料研究[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8年06期

3 张肖宁;道路交通安全与沥青路面技术的进步[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4 谭忆秋,张肖宁,郭祖辛;用体积法设计SMA混合料的配合比[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5 邹桂莲,张肖宁,韩传代;应用DSR评价沥青胶浆路用性能的研究[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6 张肖宁,,郭祖辛,吴旷怀;按体积法设计沥青混合料[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7 吴旷怀,王绍怀;透水性沥青面层材料设计新法及应用[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8 许志鸿,刘红,王宇辉,马卫民;细集料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J];中国公路学报;2001年S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宗涛;沥青混合料级配优化的研究[D];长安大学;200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永丰,彭涛,郑朝义;沥青混凝土路面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优化方法及实例[J];公路;2005年07期

2 蒋卫军;;用Excel进行SMA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辅助设计[J];山西建筑;2007年23期

3 曾俊标;袁万杰;;Superpave配合比设计方法和贝雷法在AC中的应用[J];交通标准化;2008年05期

4 冯新军;郝培文;查旭东;;TLA改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研究[J];公路;2007年04期

5 李会娟;郝培文;于会江;;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方法研究[J];中外公路;2009年06期

6 周燕华;江志丹;;泡沫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试验[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0年01期

7 郭建斌;刘泽春;;Superpave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特点的探讨[J];科技风;2009年17期

8 王林山;;温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与施工控制[J];山东交通科技;2011年04期

9 贺东青;任志刚;;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综述[J];国外建材科技;2006年04期

10 薛根林;赵凤勤;黄余友;;浅议沥青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宁;;干法工艺及对产品物理性能的影响[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5册)[C];2009年

2 赵宁;;干法工艺及对产品物理性能的影响[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4册)[C];2009年

3 马宁;;干法工艺水蒸气流量、温度控制的改进[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4册)[C];2009年

4 马立国;;再生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和耐久性研究[A];第七届全国混凝土耐久性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5 栾祖英;;干法工艺的粉体技术在磨料行业的应用[A];第六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6 徐希娟;周新锋;岳卫民;;基于路用性能的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魏如喜;;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方法[A];天津市市政(公路)工程研究院院庆五十五周年论文选集(1950~2005)下册[C];2005年

8 吴文清;周仕忠;薛平权;秦鸿根;;自密实高强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探讨[A];中国交通土建工程学术论文集(2006)[C];2006年

9 李雄浩;;干法脱硫工艺技术分析[A];二氧化硫污染治理技术汇编——2001年全国烟气脱硫成套技术工程应用实例分析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王智;钱觉时;张朝晖;石从黎;;生态混凝土的应用研究及存在问题[A];2007高技术新材料产业发展研讨会暨《材料导报》编委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驻山东记者 张运科;山东建材工作突出“三个着力”[N];中国建材报;2005年

2 胡芝娟;万吨干法工艺与成套设备项目通过验收[N];中国建材报;2006年

3 本报特派记者 王庆功;节能减排是建材工业发展的要求[N];中国建材报;2007年

4 李志杰;天津水泥院万吨水泥熟料新型干法工艺与成套设备研制项目通过验收[N];中国建材报;2006年

5 胡新亮 张玉生;大高炉应用干法除尘技术的关键[N];世界金属导报;2006年

6 高建锋;今年新型干法水泥比重有望过半[N];中国证券报;2007年

7 卢冬颖;国内建材行业煤炭需求增长平稳[N];现代物流报;2007年

8 苏民;结构调整见成效 水泥效益稳步增[N];中国建设报;2007年

9 祝慧;建材行业煤炭需求走势分析[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10 苏民;水泥行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N];经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红瑛;沥青混合料体积参数特性及其级配设计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2 马殙;多年冻土地区沥青路面材料组成与结构设计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3 张庆;道路冷铺薄层罩面材料设计与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4 邢明亮;排水路面沥青混合料的胶浆特性与矿料组成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5 李祖仲;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及抗裂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6 汤寄予;纤维沥青混合料组成与性能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7 张敏;低粘度季铵型阳离子淀粉的合成与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8 姚莉莉;橡胶颗粒弹性除冰路面关键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9 吴德军;排水性沥青路面防裂材料及结构优化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10 王春;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小龙;尾矿集料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及应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2 陈泽宏;沥青混合料不同配合比设计方法对比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3 韩丁丁;沥青路面配合比设计方法和结构一体化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0年

4 范猛;非压实回填土基本性能及应用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9年

5 张宇;路面水泥混凝土耐久性试验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7年

6 汪小颖;非织造干法工艺中均匀度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研究[D];东华大学;2009年

7 马威;多孔混凝土透水基层材料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8 刘娟;酪蛋白—葡聚糖接枝改性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9 仵卫东;高性能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10 廖勇;干法乙炔生产过程研究及开发[D];河北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195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9195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8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