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用水泥混凝土疲劳损伤的可靠度分析
本文选题:水泥混凝土 + 疲劳损伤 ; 参考:《建筑材料学报》2014年06期
【摘要】:为获得路用水泥混凝土在高应力比作用下疲劳可靠度的变化规律,首先推导了水泥混凝土疲劳寿命等单调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然后推导了Miner,Chaboche-Zhao和修正Chaboche-Zhao疲劳损伤模型的损伤概率密度;借助疲劳试验结果,获得这3种模型的疲劳损伤概率密度函数,最后将荷载循环作用次数代入上述函数,从而获得水泥混凝土疲劳可靠度随荷载循环作用次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荷载循环作用次数增加,相同应力比下,疲劳可靠度从几乎为100%逐渐衰减为0%;无论何种应力比,在荷载循环作用初期,疲劳可靠度均有一个较稳定阶段,但随着应力比的增加,该阶段逐渐减小,且可靠度为0%时对应的荷载循环作用次数也减小;在可靠度衰减阶段,对于相同荷载循环作用次数,应力比越高,则可靠度越低;此外,Miner疲劳损伤模型比修正Chaboche-Zhao疲劳损伤模型偏安全.
[Abstract]:In order to obtain the variation rule of fatigue reliability of road cement concrete under the action of high stress ratio, the probability density of monotone random variables such as fatigue life of cement concrete is first deduced. Then the damage probability density of the Chaboche-Zhao fatigue damage model is derived, and the fatigue damage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 of the three models is obtained by using the fatigue test results. Finally, the load cycle times are substituted into the above function. Thus, the variation of fatigue reliability of cement concrete with the number of cyclic loads is obta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atigue reliability decreases from almost 100% to 0 at the same stress ratio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number of load cycles, regardless of the stress ratio, there is a relatively stable stage of fatigue reliability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load cycle. However,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stress ratio, the stress ratio decreases gradually, and the number of load cycles corresponding to the reliability is reduced when the reliability is 0, and in the reliability attenuation stage, the higher the stress ratio is, the lower the reliability is. In addition, the Miner fatigue damage model is safer than the modified Chaboche-Zhao fatigue damage model.
【作者单位】: 镇江市交通运输局;镇江市公路管理处;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008071)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BK2010413)
【分类号】:U4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季天剑,王辉,陈荣生;再生水泥混凝土疲劳性能[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2年02期
2 程国政,陈渊召,曹恒慧;美国公路水泥混凝土再生利用[J];建筑技术开发;2002年03期
3 潘志华;以气吞万汇的姿态,吸纳日本文明的精华——谈日本水泥混凝土研究最新动态[J];国外建材科技;2003年06期
4 冯德;保证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的主要方法[J];山西交通科技;2003年06期
5 荆锐,王旭丹;浅谈粉煤灰在水泥混凝土中的掺和技术[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4年09期
6 梁乃兴,曹源文,姚红云;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路用性能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03期
7 赵从旭;评介《水泥混凝土——组成·性能·应用》[J];水泥;2005年03期
8 傅智;李红;夏玲玲;张子华;张劲泉;;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常用外加剂应用技术[J];公路;2006年04期
9 杜天玲;李红;傅智;;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缓凝剂应用技术[J];公路;2006年04期
10 罗翥;李红;傅智;;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速凝剂应用技术[J];公路;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春菊;;水泥混凝土的质量控制[A];海南省公路学会2005年年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5年
2 刘晓勇;谈至明;;橡胶水泥混凝土应用研究综述[A];第九次全国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梁广德;;水泥混凝土在高速公路施工中应注意的几个环节[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8卷)[C];2007年
4 舒利红;;低温对水泥混凝土质量的影响及控温措施[A];开拓进取 再创辉煌——贵州省公路学会2008年技术交流论文集[C];2008年
5 杨庆国;易志坚;李祖伟;万铜岭;;道路旧水泥混凝土的再生利用[A];第一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新技术新材料与新设备卷[C];2002年
6 杨庆国;易志坚;李祖伟;李卫庆;马银华;;柔性纤维水泥混凝土收缩性能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符仕新;;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的成因及防治[A];海南省公路学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9年
8 张中杰;;高速公路混凝土施工管理[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3卷)[C];2010年
9 苗劲松;耿正君;;水泥混凝土路面破损防治措施分析[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8卷)[C];2007年
10 奚飞达;;我国水泥混凝土制品行业“十二五”技术标准体系研究[A];2013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林宗寿;水泥抹面后开始养护时洒水出现起泡是何原因[N];中国建材报;2009年
2 林宗寿;新浇水泥混凝土受冻有何危害[N];中国建材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张红;给力水泥混凝土[N];中国建材报;2011年
4 记者 张彦鹏;襄汾县成立水泥混凝土协会[N];临汾日报;2009年
5 散协;“十二五”水泥混凝土技术重点向四个方面发展[N];中国建材报;2012年
6 散协;混凝土技术改造四大发展方向[N];中国建材报;2012年
7 孟长春 孙先同;对松平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的建议[N];阿坝日报;2006年
8 涵岁;2009水泥混凝土国际研讨会召开[N];中国建材报;2009年
9 唐喜庚;速凝剂在公路隧道施工中的应用[N];中国建材报;2011年
10 孙岩;“高性能道路水泥混凝土 路面关键技术”课题通过验收[N];中华建筑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侯子义;铺面水泥混凝土抗冻耐久性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2 高英力;超细粉煤灰高性能公路路面水泥混凝土早期收缩变形及抗裂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3 何锐;高韧性水泥混凝土铺装材料特性与结构分析[D];长安大学;2013年
4 郑芳宇;水泥混凝土材料过程工程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亮;小粒径露石水泥混凝土关键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2 帅立辉;聚合物多孔水泥混凝土彩色路面施工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3 郑少鹏;基于流变特性的新拌水泥混凝土质量控制技术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4 李朋飞;纳米水泥混凝土路用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5 徐金欣;降噪排水多孔水泥混凝土材料性能与组成设计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6 冯月月;多孔海绵水泥混凝土路用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7 李爽;再生水泥混凝土粗骨料性能及其分级方法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9年
8 杨明华;公路隧道路面柔性水泥混凝土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9 王铁兵;超声波检测结构水泥混凝土强度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10 李斐;多孔水泥混凝土材料热物理参数及路面温度应力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9305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930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