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单个透水框架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24 23:15

  本文选题:Fluidity + 大涡模拟 ; 参考:《水运工程》2014年12期


【摘要】:透水框架因其具有较好的防冲促淤功能,在航道整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对单个四面六边体透水框架和双工字型透水框架进行三维水流数值模拟,揭示其防冲促淤机理,并对两者之间的差别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透水框架通过改变水流的大小和方向及加速水流能量的消耗来促进泥沙的淤积,相对于四面六边体透水框架,双工字型透水框架具有更好的防冲促淤能力。
[Abstract]:The permeable frame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waterway regulation because of its good anti erosion and silting function. The three dimensional flow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 single four side six side permeable frame and duplex type permeable frame is carried out to reveal the mechanism of erosion prevention and deposition,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is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meable frame passes through the analysis. The sediment deposition is promoted by changing the size and direction of the water flow and accelerating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the water flow. Compared with the four side six side body permeable frame, the duplex type permeable frame has better erosion and silting ability.
【作者单位】: 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
【分类号】:U617.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周根娣,顾正华,高柱,唐洪武;四面六边透水框架尾流场水力特性[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5年03期

2 王南海,张文捷,王玢;新型护岸技术——四面六边透水框架群在长江护岸工程中的应用[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9年02期

3 高柱;李星;唐洪武;顾正华;;四面体框架群三维水动力模型(英文)[J];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2009年04期

4 高柱;殷杰;唐洪武;郭红民;;单一贴壁四面体框架绕流场三维数值模拟[J];水科学进展;2010年02期

5 徐锡荣;刘刚;徐松年;诸渭林;宗竞;;透水框架四面体防洪护岸试验研究[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7年05期

6 林云光;新型河道整治结构——混凝土杩槎的阻力特性研究[J];水运工程;2003年07期

7 刘倩颖;王平义;喻涛;刘怀汉;付中敏;;四面六边透水框架群的护滩效果研究[J];水运工程;2009年12期

8 徐国宾,张耀哲,徐秋宁,李养志;多沙河流河道整治新型工程措施试验研究[J];西北水资源与水工程;199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火其,王文杰;钱塘江河口异型块体抗冲稳定特性试验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1年02期

2 周根娣,顾正华,高柱,唐洪武;四面六边透水框架尾流场水力特性[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5年03期

3 王南海,张文捷,王玢;新型护岸技术——四面六边透水框架群在长江护岸工程中的应用[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9年02期

4 房世龙;陈红;;新型桥墩局部冲刷防护工程溃败机理研究[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10年10期

5 朱菁;方甜;朱隐;;基于能量守恒的四面六边形护岸框架群减速效率推导[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28期

6 姜聪;朱家明;李春忠;;护岸框架减速效果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4年07期

7 李晶;喻涛;王平义;;四面六边透水框架构筑心滩防护工程清水冲刷试验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4年04期

8 陈辉;吴杰;李益进;胡宁;;四面六边透水框架体抛投落距探讨[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9 张文捷,王南海,王玢,麻夏;四面六边透水框架群用于长江护岸固脚工程实例及设计要点[J];江西水利科技;2002年01期

10 金腊华,石秀清,王南海;长江大堤窝崩机理与控制措施研究[J];泥沙研究;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杨火其;王文杰;吴一鸣;;强潮河口海堤护脚异形块体稳定性试验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0年

2 王南海;张文捷;王玢;麻夏;;四面六边透水框架群护岸技术在江西堤防工程中的应用[A];中国水利学会一九九九年优秀论文集[C];1999年

3 张耀哲;徐国宾;;四面六边透水框架群治河护岸技术推广应用中有关问题的分析与讨论[A];中国水利学会第二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吴龙华;周春天;杨校礼;;透空四面体群构成特征对护岸的影响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四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并周培源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文集(下册)[C];2012年

5 马爱兴;张卫云;谭伦武;尹书冉;王秀红;蔡国正;;新型透水框架水动力特性试验研究[A];第十六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下册)[C];2013年

6 张卫云;倪苏俊;曹民雄;马爱兴;;四面六边透水框架水动力特性及应用效果研究进展[A];第十六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下册)[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延贵;冲积河流岸滩崩塌机理的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3年

2 吴龙华;透空四面体(群)尾流水力特性及应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3 李玉建;塔里木河干流泥沙治理途径及井柱桩透水丁坝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云光;新型河道保滩护岸结构——混凝土杩槎群的水流特性研究[D];河海大学;2001年

2 刘刚;透水框架体水流特性及护岸应用试验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3 陈辉;长江南京河段四面六边体设计施工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4 陈琴琴;浮帘促淤装置附近流场及底沙运动的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5 喻涛;心滩守护前后水力特性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9年

6 王伟峰;心滩守护前后泥沙运动规律及冲刷变形特性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9年

7 李凯;单排井柱桩透水丁坝上游水面线计算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9年

8 窦彦磊;山区库岸路基稳定及防护技术试验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9 李芳萍;中国学者英语科技论文引言部分篇章结构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10 刘智;高陡冰水堆积体岸坡稳定性分析及防治措施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南海,张文捷,王玢;新型护岸技术——四面六边透水框架群在长江护岸工程中的应用[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9年02期

2 王平义,荣学文,程昌华,贺晓春;山区河流航道整治建筑物遭受异相耦合破坏作用的特征及仿真探讨[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1年S1期

3 肖洋,唐洪武,毛野,王志良;新型声学多普勒流速仪及其应用[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4 陈辉;吴杰;李益进;胡宁;;四面六边透水框架体抛投落距探讨[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5 刘莉莉,刘洪言;一种新型护岸构件——透水框架在长江干堤护岸的应用[J];湖南水利水电;2000年06期

6 唐洪武,肖洋,陈玛丽,王志良,高柱;声学多普勒流速仪自动测量和分析系统[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3年09期

7 徐国宾;;黄河下游河道渠化治理[J];泥沙研究;2007年01期

8 王晋军;粗糙床面的阻力特性[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1992年02期

9 惠遇甲,胡春宏;矩形明槽宽深比和边壁糙率对于流速分布和阻力影响的实验研究[J];水科学进展;1991年01期

10 房世龙;唐洪武;周宜林;蔡开玺;;桥墩附近四面体透水框架抛投防冲效果试验研究[J];水科学进展;2006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洁,王克成;框架结构和半无限地基系统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研究[J];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2 胡建眭;;浅谈框架结构局部多层整体施工工艺[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年36期

3 俞盛锷;框架结构的整体稳定计算[J];化工设计;2000年04期

4 姬慧;框架结构基于材料延性的多目标优化设计[J];山西建筑;2001年01期

5 夏长青,毛益松,吴克刚;框架结构楼房连续折叠单向倒塌爆破[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1年S1期

6 孙晔青,黄玲;框架结构内力计算方法研究[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7 侯克鹏,雷劲松,姚激;框架结构在动荷载作用下加固减振的研究[J];四川建筑;2001年03期

8 黄庆丰;框架结构二阶位移效应数值解[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9 李玉洁;;浅议框架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2年12期

10 朱培民,韩春斌,杨波;如皋市某办公楼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经济分析与对比[J];江苏建筑;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建国;;框架结构爆破倒塌的有限元动态模拟分析[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2 陈虬;万文;;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随机有限元分析[A];第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1994年

3 王群;袁平;吴知丰;;框架结构弯剪模型的参数识别法[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7年

4 朱志广;;抗震混凝土框架结构震害分析及施工质量控制分析[A];2014年8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5 崔玉红;聂永安;严宗达;吴国有;;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动力计算[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9年

6 安东亚;施卫星;田炜;;某框架结构改造前后动力测试对比研究[A];2013年既有建筑功能提升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7 谭宽仁;;框架结构常见的质量问题与防控措施分析[A];2014年6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8 张玉明;边广生;孟少平;;平面形状为圆环形的混凝土框架结构温度应力研究[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0年

9 倪长辉;阎军;程耿东;郭旭;;精确频率约束下框架结构的尺寸优化[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10 毛呈龙;叶献国;魏常军;;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方法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创平办;搭好创平框架促进工作开展[N];韶关日报;2013年

2 记者 李雪竹;四川 督查惩防体系基本框架构建[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2年

3 李静华;木框架结构 风光无限[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4 安国强邋于海涛;青岛客站框架结构主体施工进入冲刺阶段[N];人民铁道;2007年

5 梦觉;用DreamWeaver快速搭建框架页面[N];电脑报;2001年

6 天津大学 于庆荣;约束混凝土柱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优势[N];中国建材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冯海波 通讯员 周玉 陈莹;“海螺”,,嘹亮,“门式框架”矗立[N];广东科技报;2012年

8 吴朝红;如何保证钢筋在框架结构中的施工质量[N];广东建设报;2000年

9 蔡军 林国赞 特约记者 张军;轻型木框架建筑[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10 邵源;独立阐释学习型社会[N];社会科学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培雷;考虑隔墙影响的框架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及地震灾场模拟[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袁景;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倒塌破坏仿真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3年

3 曲哲;摇摆墙—框架结构抗震损伤机制控制及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4 许卫晓;阶梯墙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4年

5 马千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6 田明革;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期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7 刘铁;套建增层框架结构房屋设计与施工方法研究及实践[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8 黄思凝;外廊式RC框架地震破坏及倒塌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年

9 何庆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倒塌性能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10 白雪霜;现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鉴定方法试验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平;随机地震激励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响应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2 宁超列;基于纤维铰模型的框架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3 刘春良;桁架和框架结构的稳定性分析与优化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张建波;回字形超长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温度应力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5 杨仁孟;框架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6年

6 林希;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结构抗震研究[D];福州大学;2003年

7 孙鹏;超长混凝土框架结构温变复合效应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8 周爱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连续性倒塌数值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9 姚婉春;基于住宅产业化的部分装配式框架结构技术的应用[D];华侨大学;2012年

10 吴晟;设置分灾框架的框架结构抗震加固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310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9310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8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