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动力特性退化的试验研究
本文选题:桥梁工程 + 预应力混凝土梁 ; 参考:《公路交通科技》2014年03期
【摘要】:针对预应力混凝土梁动力特性退化的问题,选取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通过模型进行了单调加载和重复超载作用下梁的加载试验,并测试构件竖向、横向及纵向3个方向的振动参数,从而得到各种荷载状态下构件的动力参数、自振频率和振型;研究分析了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频率的变化及动刚度随荷载增加而退化的规律。结果表明:梁在荷载损伤之后,其各阶频率随着荷载等级的提高而降低,梁达到屈服荷载,频率下降较为明显;重复超载次数对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频率退化的影响并不明显,动刚度随着荷载的增加降低也不明显;不同配箍率对纵向和横向基频没有明显影响。
[Abstract]:Aiming at the degradation of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beams, simply supported prestressed concrete beams are selected. The loading tests of the beams under monotone loading and repeated overload are carried out through the model, and the vertical direction of the members is tested. The dynamic parameters, natural vibration frequencies and vibration modes of members under various loads are obtained by vibration parameters in transverse and longitudinal directions. The variation of frequency and dynamic stiffness of simply supported prestressed concrete beams are studi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after the load damage, the frequency of each order of beam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load grade, and the frequency of beam reaches yield load, and the frequency of repeated overload has no obvious effect on the frequency degradation of partially prestressed concrete beam. The dynamic stiffness is not obviously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load, and the different hoop ratio has no obvious influence on the longitudinal and transverse fundamental frequencies.
【作者单位】: 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分类号】:U446;U44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吴启宏;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动力与静力特性对比试验[J];公路交通科技;1990年02期
2 陈淮,禹丹江;基于曲率模态振型进行梁式桥损伤识别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4年10期
3 孙海宁;;基于小波多分辨率分析的简支梁损伤识别方法研究[J];广州建筑;2012年04期
4 侯吉林;欧进萍;Lukasz JANKOWSKI;;基于局部主频率的子结构损伤识别研究与试验[J];工程力学;2012年09期
5 郭国会,易伟建;基于频率进行简支梁损伤评估的数值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6 徐典;杨佑发;凌玲;;一种动静结合的框架结构损伤识别方法[J];世界地震工程;2012年02期
7 何伟;何容;;基于动力学特性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进展[J];铁道建筑;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玲;李爱群;;基于单元应变能变化率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2 张丽娜;薛景宏;王彩华;南松玉;刘海鹏;;谈石油井架结构损伤识别的方法[J];低温建筑技术;2010年02期
3 郭惠勇,张陵,周进雄;基于改进加权D-S信息融合的结构多损伤位置识别[J];工程力学;2005年01期
4 郭惠勇;张陵;蒋健;;不同信息融合方法在结构损伤识别上的应用和分析[J];工程力学;2006年01期
5 李学平;余志武;;基于频响函数的结构损伤识别[J];中外公路;2006年01期
6 武俊彦;姜秀娟;卢伟;庞志华;;基于自然脉动方法的实桥模态振型识别[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3年07期
7 王成强;陈怀海;姜双燕;樊向党;;基于转角模态曲率的损伤识别研究[J];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王成强;陈怀海;贺旭东;姜双燕;;基于转角振型曲率的损伤识别[J];江苏航空;2008年S1期
9 郭惠勇;李正良;彭川;;结构损伤动力识别技术的研究与进展[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10 王静;吴春利;曲肖龙;;静-动结合法应用于简支梁的损伤识别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黄健;凡友华;肖家友;高夕超;;基于小波分析和曲率模态的变截面梁损伤识别[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姚南;张天申;王元清;石永久;;在役桥梁钢结构的损伤检测与安全评估[A];庆祝刘锡良教授八十华诞暨第八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羽;梁、板、网架结构损伤诊断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2 丁北斗;基于环境激励网架结构的模态分析与损伤识别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3 吴瑾;海洋环境下钢筋混凝土结构锈裂损伤评估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4 赵红兵;基于“能量测试”和优化方法的结构单元损伤识别[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5 孙国;基于稀疏模态响应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6 陈孝珍;基于静态测量数据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杜思义;基于频率变化与单元矩阵摄动理论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8 田森源;MJP决策融合算法及其在结构损伤检测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6年
9 赵新;锈蚀钢筋混凝土梁工作性能的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10 赵翔;拉索损伤对斜拉桥结构性能影响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明玉;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在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帅;大比例钢筋混凝土梁结构曲率模态损伤检测及有限元分析对比[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锋;应变模态分析在机械结构损伤检测中的应用[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4 纵瑞芳;基于荷载位置变动的梁式结构损伤识别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5 李晶;空间网格结构模态参数识别与损伤识别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6 任永辉;基于环境激励的梁桥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0年
7 赵虎;基于动力参数的高速铁路桥梁多层次损伤识别与性能评定[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8 佟显能;基于信息融合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9 赵常峰;基于应变模态分析理论的工程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10 彭佳斌;基于振动测试的简支梁损伤检测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治宇,张令弥,吕令毅;基于模态应变能诊断结构破损的修正方法[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2 孙国,顾元宪;连续梁结构损伤识别的改进柔度阵方法[J];工程力学;2003年04期
3 谢峻,韩大建;一种改进的基于频率测量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J];工程力学;2004年01期
4 谢献忠,易伟建;结构物理参数时域识别的子结构方法研究[J];工程力学;2005年05期
5 郭惠勇;李正良;;基于不完备频响函数的结构多损伤定性和定量识别[J];工程力学;2007年04期
6 樊素英;李忠献;;桥梁结构物理参数识别的双单元子结构法[J];工程力学;2007年06期
7 杨彦芳;宋玉普;;基于主元分析和频响函数的网架结构损伤识别方法[J];工程力学;2007年09期
8 吴启宏;;公路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在移动荷载下的竖向振动[J];公路交通科技;1989年01期
9 杜永峰;邵云飞;;基于应变模态的桁架结构损伤指标研究[J];甘肃科学学报;2007年03期
10 周先雁,沈蒲生;用应变模态对混凝土结构进行损伤识别的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林;剪切型框架结构损伤检测的数值与试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卫国;;预应力混凝土梁超载能力分析[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7年05期
2 闫兴非;;钢桁梁整体焊接节点试验与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1年08期
3 何雄君;周迅;陈涛;陆爱民;;钢芯FRP束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力性能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0年02期
4 姚晓飞;徐岳;付迎春;冯卓德;;体系损伤混凝土T梁桥极限承载力试验[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5 薛伟辰;胡于明;王巍;;预应力混凝土梁徐变性能试验[J];中国公路学报;2008年04期
6 张哲;杜高明;谭岩斌;王会利;;大跨度自锚式斜拉-悬吊协作体系桥模型试验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7年06期
7 狄谨;周绪红;乔朋;孔祥福;于坤;侯健;;波纹钢腹板屈曲性能(英文)[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8 宋旭明;戴公连;方淑君;;三汊矶湘江大桥整体模型试验[J];中国公路学报;2009年01期
9 吕枫;日本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的发展[J];铁道工程学报;1992年01期
10 李结定;;桥梁空心板梁底开裂成因及其处理防范措施[J];技术与市场;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克波;颜东煌;李瑜;;茅草街大桥主桥模型试验[A];第十六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4年
2 刘龄嘉;贺拴海;;基于竖向位移测试的PC梁有效预应力预测研究[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9年
3 李国豪;;前言[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下册)[C];1996年
4 金清平;;随机理论在桥梁可靠性分析中的运用[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8年
5 ;前言[A];全国城市桥梁青年科技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6 吴铭汉;祝国华;李鹏;;梨温高速公路A段台背回填质量控制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李泽生;;钢管混凝土结构在紫洞大桥工程中的应用[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下册)[C];1997年
8 郭爱民;邹德辉;;我国桥梁用钢的现状及耐候桥梁钢的发展[A];2008年全国轧钢生产技术会议文集[C];2008年
9 李士恩;;F.C.在桥梁工程的应用及其向大跨度桥梁发展的可行性[A];全国桥梁结构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1992年
10 李国豪;;前言[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上册)[C];199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剑 赵越超;五座新建改造跨汾桥梁工程有序推进[N];太原日报;2009年
2 记者 李永桃 通讯员 吕国旺 实习生 傅小雪;首府检查4项在建市政桥梁工程[N];内蒙古日报(汉);2009年
3 记者 胡晓峰;中船股份虹桥枢纽桥梁工程首制分段完成拼装[N];中国船舶报;2009年
4 ;我国桥梁工程建设用钢发展状况[N];世界金属导报;2009年
5 通讯员 吴永清 刘海明 本报记者 吴晋娜;打造桥梁工程结构动力学的创新平台[N];科技日报;2011年
6 本报通讯员 陈君柱 赖俊 邓富元;六十载跨越神州架长虹 新十年抓住机遇展宏图[N];人民铁道;2010年
7 本报记者 范颖华 通讯员 李之政;国家体育馆“模型试验”成功[N];华夏时报;2006年
8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供稿;桥梁工程建设[N];中国建设报;2001年
9 记者 刘家铭;贵新隧道上半年贯通[N];福州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王璐瑶;让天堑变通途[N];贵州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灿;横向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抗剪性能及预应力损失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戍平;破碎围岩隧道的模拟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楼铁炯;无粘结预应力梁的有限元建模与性能分析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单炜;异形截面斜拉桥索塔锚固区节段受力性能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5 朱彤;结构动力模型相似问题及结构动力试验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6 刘洁;冲击式水轮机内部流动数值模拟及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吴文清;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剪力滞效应问题研究[D];东南大学;2002年
8 肖鹏飞;油气藏潮汐重力勘探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马骋;POD推进器的水动力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10 卢海林;预应力混凝土曲线箱型梁剪力滞效应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荣泉;预应力混凝土梁极限承载力非线性有限元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2 孟勇;大型上承式桁架拱渡槽的模型试验及三维有限元分析[D];武汉大学;2005年
3 刘海燕;隧道开挖对地面建筑结构的影响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5年
4 何立明;桩—土—承台非线性共同作用模型试验与数值分析[D];南京工业大学;2004年
5 苏红星;管式加热炉旋流场燃烧节能新技术研究与工业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朱小军;长短桩组合桩基础模型试验及承载性能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7 胡杰;青铜峡水电站尾水管中墩改造结构模型试验与计算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8 熊刚;独塔无背索斜拉桥主梁受载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9 刘刚;透水框架体水流特性及护岸应用试验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10 魏龙海;三维离散单元法及其在城市管道工程中的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547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954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