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赣中红砂岩填料路基动态模量现场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30 15:54

  本文选题:道路工程 + 动态模量 ; 参考:《公路交通科技》2014年03期


【摘要】:掌握红砂岩填料路基动态模量的现场变化规律,通过现场便携式落锤式弯沉仪(PFWD)试验、室内粉晶X射线衍射(XRD)试验和现场压实度试验,分析了不同黏土矿物含量、含水率和压实度对红砂岩填料路基动弹性弹模量的影响。结合现场检测数据,建立了动态模量随压实度和含水率变化以及动态模量随黏土矿物含量、含水率和压实度变化的试验回归模型。研究表明:现场的红砂岩填料路基动态模量与压实度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回归关系。成型路基的含水率普遍比施工时高。红砂岩填料路基的动态模量随含水率增大而减小,二者具有良好的回归关系。XRD试验显示:动态模量随黏土矿物含量的增大而减小,二者也具有良好的回归关系。此外,不但动态模量与压实度、稠度这2个指标具有良好的回归关系,而且动态模量与压实度、稠度、黏土矿物含量3个指标也均具有良好的回归关系。
[Abstract]:In order to master the field variation rule of dynamic modulus of red sandstone filling subgrade, the content of different clay minerals is analyzed through the field portable drop weight deflectometer (PFWD) test, the indoor powder X-ray diffraction (XRD) test and the field compaction test. The effect of moisture content and compaction on dynamic elastic modulus of red sandstone filling subgrade. Based on the field test data, the experimental regression models of dynamic modulus changing with compaction and moisture content, and dynamic modulus with clay content, moisture content and compaction degree are establish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ynamic modulus and compaction of the red sandstone filling roadbed have good positive correlation. The moisture content of formed subgrade is general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struction. The dynamic modulus of the red sandstone filling subgrade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moisture content. The XRD test shows that the dynamic modulus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clay content, and the dynamic modulus also has a good regression relationship with the increase of clay content. In addition, not only dynamic modulus and compaction degree, consistency have good regression relation, but also dynamic modulus and compaction degree, consistency and clay content have good regression relationship.
【作者单位】: 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长沙理工大学道路结构与材料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08075) 道路结构与材料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长沙理工大学)开放基金项目(kfj100203) 江西省交通运输厅科技项目(2012C0006)
【分类号】:U41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健,苏检来,侯运秋;红砂岩筑路材料的工程性质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1999年04期

2 冯义卿,邓经国,陈国强,游思权;红砂岩路基冲压补强探讨[J];公路交通科技;2002年01期

3 刘晓明;熊力;张亮亮;赵明华;;Ⅰ类红砂岩崩解性抑制措施试验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1年03期

4 董泽福,刘多文;红砂岩"的路堤用工程性质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5 赵明华;苏永华;刘晓明;;湘南红砂岩崩解机理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6 李日运,吴林峰;岩石风化程度特征指标的分析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22期

7 林志红;项伟;张云明;;湘西红砂岩基本物理指标和微结构参数对其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1期

8 沈明荣;谌洪菊;;红砂岩长期强度特性的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1年11期

9 赵明华,邓觐宇,曹文贵;红砂岩崩解特性及其路堤填筑技术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03年03期

10 刘晓明;熊力;刘建华;赵明华;;基于能量耗散原理的红砂岩崩解机制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云杰;许模;陶连金;康小兵;;某水电站坝区峨眉山玄武岩岩体风化特征[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2 曾清林;;崩解泥质红砂岩微观结构的对比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11年11期

3 曾清林;;水泥改良泥质红砂岩抗压强度试验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1年12期

4 刘成禹;何满潮;;对岩石风化程度敏感的化学风化指数研究[J];地球与环境;2011年03期

5 田小甫;孙进忠;柳亚千;;晋阳大佛边坡岩体风化分级研究[J];地质与勘探;2010年04期

6 郝成伟;吴伯麟;杨云涛;吴文辉;张静雅;;利用红砂岩和粉煤灰制备烧结砖的研究[J];非金属矿;2007年03期

7 郝成伟;钱红梅;吴伯麟;;膨润土掺量对红砂岩塑性改性和产品性能的影响[J];非金属矿;2009年04期

8 汪洋;;高速公路红砂岩路基修筑技术再探[J];湖南交通科技;2011年01期

9 吴启红;彭振斌;陈安;周怡;;常吉高速公路白垩系粉砂质泥岩风化特性研究[J];工程勘察;2009年12期

10 胡博聆;王继华;赵春宏;;滇中泥质粉砂岩崩解特性试验研究[J];工程勘察;2010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永安;滇中红层路堑边坡与路堤稳定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2 周斌;湘西红砂岩顺层边坡稳定可靠度分析和风险评估[D];中南大学;2010年

3 李根;基于模拟的水岩耦合变形破坏过程及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田涛;北京典型边坡立地条件类型划分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周应华;红层路堑边坡失稳机理及加固防护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6 刘晓明;红层软岩崩解性及其路基动力变形特性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7 魏云杰;中国西南水电工程区峨眉山玄武岩岩体结构特性及其工程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8 卿三惠;红层软岩地区高速铁路软基路堤沉降控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9 郭永春;红层岩土中水的物理化学效应及其工程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10 刘俊新;非饱和渗流条件下红层路堤稳定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泉;玄武岩斜坡水岩化学作用[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2 朴晶;三维激光扫描仪与红外热像仪在岩石风化场地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陈春华;降雨条件下赣南红砂岩边坡的稳定性分析[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4 张永明;泥质红砂岩边坡稳定性分析与防治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冯强;四川红层泥岩的分布及其路用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6 王意明;炭质页岩路堤沉降特性及填筑技术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7 熊力;红层软岩崩解机理研究及工程应用[D];湖南大学;2011年

8 王奇山;多点估计法的改进及其在边坡中的应用[D];湖南大学;2011年

9 刘宏杰;红色泥质砂岩筑路材料的工程性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10 邹德强;高填方路基沉降反演及预测方法的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项伟;软弱夹层微结构研究及其力学意义[J];地球科学;1985年01期

2 尚彦军,岳中琦,王思敬,涂新斌;全风化花岗岩样品中粘土矿物含量变化对比[J];地球科学;2005年03期

3 姚环;红砂岩强度的试验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5期

4 冯启言,韩宝平,隋旺华;鲁西南地区红层软岩水岩作用特征与工程应用[J];工程地质学报;1999年03期

5 武明;土石混合非均质填料压实特性试验研究[J];公路;1996年05期

6 李健,苏检来,侯运秋;红砂岩筑路材料的工程性质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1999年04期

7 赵明华;苏永华;刘晓明;;湘南红砂岩崩解机理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8 王文斌;兰州地区第三系风化红砂岩工程地质特性研究[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9 蒋爵光;李隽蓬;钱惠国;朱永林;;红砂岩工程性质的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84年04期

10 曹文贵,赵明华,刘成学;基于Weibull分布的岩石损伤软化模型及其修正方法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1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晓明;红层软岩崩解性及其路基动力变形特性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勇;南京红砂岩细观损伤演化特性及其本构模型试验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士杰;付建村;韦金城;高雪池;;大粒径透水性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预估模型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0年05期

2 刘红;孔永健;曹东伟;;加入聚酯纤维对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的影响[J];公路交通科技;2011年08期

3 包桂钰;;沥青稳定碎石的动态模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0年03期

4 刘晓明;熊力;张亮亮;赵明华;;Ⅰ类红砂岩崩解性抑制措施试验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1年03期

5 周庆华;沙爱民;;高模量沥青混凝土动态模量及主曲线研究[J];现代交通技术;2011年02期

6 贾侃;沙爱民;陆剑卿;;半刚性基层材料的有效模量值[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7 郭乃胜;赵颖华;孙略伦;;纤维沥青混凝土的动态参数试验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7年10期

8 曾维民;;国道323线红砂岩路基填筑技术的探讨[J];西部交通科技;2007年05期

9 周刚;肖丽;张颖;杨阳;;沥青混凝土动态模量试验研究[J];青海交通科技;2010年S1期

10 马翔;倪富健;陈荣生;;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试验及模型预估[J];中国公路学报;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希娟;周新锋;岳卫民;;基于路用性能的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张建华;张金喜;刘英;;不同含气量的混凝土孔隙结构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3 朱旭红;王纯鸣;;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4 范啸;沈烨;;关于道路安全评价模型的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5 艾力·斯木吐拉;;新疆高等级公路灾害性天气事故预防系统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6 傅工范;赵文琴;;破旧水泥混凝土面板再生利用的研究[A];浙江省公路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刘朝晖;李振科;李九苏;;道路再生骨料混凝土耐久性试验研究[A];首届全国再生混凝土研究与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8 吴兵兵;刘佳;范志勇;周明凯;;水泥-脱硫渣稳定碎石作路面基层材料的研究[A];第一届两岸三地绿色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龚彦宇;李建荣;龚伯云;;城镇建设排水管道和道路工程水准测量精度探讨[A];2009全国测绘科技信息交流会暨首届测绘博客征文颁奖论文集[C];2009年

10 王家主;;级配碎石最佳含水量与有效水膜厚度的关系[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靳晓磊;一批道路工程相继竣工通车[N];石家庄日报;2006年

2 孙滨;武汉六大道路工程昨日通车[N];湖北日报;2007年

3 记者 李永军 通讯员 辛慧;临汾开发区工业路东段道路工程开工[N];临汾日报;2008年

4 记者 彭健 特约记者 张晓勇;南团结街和益州路道路工程竣工通车[N];汉中日报;2007年

5 王彦军;刘有芳;气魄·精神[N];中国建设报;2003年

6 记者 桂兰 实习生 何良 王帅;电子路北延线全面启动建设[N];广元日报;2010年

7 记者 李天池 马智博;群力新区新增八条道路[N];黑龙江日报;2009年

8 记者 成良田 见习记者 朱哲 通讯员 阮英友;通山牛头山隧道开掘2010年通车[N];咸宁日报;2008年

9 昆明石花苗圃总经理 李玉兰;云南昆明 道路工程带旺需求[N];中国花卉报;2009年

10 向春秀;吉凤新区道路工程完成招标[N];团结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建清;红砂岩粗粒土加筋挡墙力学机理和地震稳定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陈廷方;西部山区道路工程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机制及其评价[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3 银花;基于分数导数粘弹性理论的车辆—路面作用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4 黄春;黏土矿物抑制性和黏土胶体的热稳定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3年

5 张云龙;温度作用下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受力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陆华;冲击荷载下红砂岩流固耦合的动力响应及损伤效应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7 赵吉广;基于视频图像的路面性能参数采集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8 田莉;基于离散元方法的沥青混合料劲度模量虚拟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9 刘宇;基于半圆弯曲试验的沥青混合料动态响应及断裂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10 柴肇云;物化型软岩包覆改性的基础理论及其应用[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伍剑奇;泥质红砂岩筑路材料的工程性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曾清林;水对泥质红砂岩的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3 马韶军;基于动态模量的施工过程监测及控制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4 邹会宗;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5 郭志柳;细颗粒红砂岩风化土冲击加固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2年

6 于渊卓;瑞赣高速公路特殊土路基回弹模量现场快速检测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9年

7 魏飞;渤海湾西部表层沉积物粒度和黏土矿物特征及物源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8 洪艳;吉林省中东部石炭系—二叠系黏土矿物的成因意义[D];吉林大学;2012年

9 王昭辉;道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模式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4年

10 刘勇军;冲击荷载加固两种不同土性填土地基能量消耗规律[D];江西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9558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9558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a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