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沥青路面早期水损害的水-荷载耦合CT扫描试验和力学响应分析
本文选题:道路工程 + CT扫描 ; 参考:《公路交通科技》2014年10期
【摘要】:为了研究在水-荷载耦合作用下沥青混合料试件的压缩疲劳破坏过程及其沥青路面结构的动力响应,借助CT扫描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进行了无水和饱水沥青混合料的宏观和微观破坏初步对比分析,定量分析了破坏前后沥青、集料和空隙的变化情况。根据多孔介质理论,对广西典型半刚性沥青路面结构进行了ABAQUS建模和FLAC-3D的计算,分析了无水和饱水两种情况下的力学响应差异。结果表明:沥青混合料试件从无水向饱水转化时,破坏模式从压裂转变为剪切破坏模式;在行车荷载作用下,饱水沥青路面与其无水情况下力学响应特性的不同主要集中在沥青面层深度范围内;相对于无水情况,饱水情况荷载效应作用时间将会成倍增加,且沥青面层拉应力出现激增,使沥青路面更容易产生结构性损坏;饱水情况下的沥青路面层底产生较大的先压后拉的横向应变,导致沥青路面过早产生疲劳开裂。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compressive fatigue failure process of asphalt mixture specimens and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asphalt pavement structure under water-load coupling, CT scanning and image processing techniques are used. The macroscopic and microcosmic damage of water-free and water-saturated asphalt mixture was analyzed and the changes of asphalt aggregate and void before and after failure were analyzed quantitativel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orous media, the ABAQUS modeling and FLAC-3D calculation of typical semi-rigid asphalt pavement structures in Guangxi are carried out, and the difference of mechanical responses between waterless and saturated asphalt pavement structures i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ailure mode changes from fracturing to shear failure when the asphalt mixture specimen changes from anhydrous to saturated water, and under the action of driving load, the failure mode of asphalt mixture is changed from fracturing to shear failure mode. The difference of mechanical response between saturated asphalt pavement and its anhydrous pavement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depth range of asphalt surface, compared with the anhydrous condition, the time of loading effect of saturated asphalt pavement will increase exponentially, and the tensile stress of asphalt surface will increase rapidly. It makes the asphalt pavement more easily produce structural damage, an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aturated water, the asphalt pavement bottom produces large transverse strain of first compression and then pull, which leads to premature fatigue cracking of asphalt pavement.
【作者单位】: 长沙理工大学道路结构与材料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长沙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78067) 长沙理工大学道路结构与材料交通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kfj120203)
【分类号】:U416.217;U418.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刘佳辉;李智;;沥青混合料CT图像分割技术及其效果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2 李晓军,张肖宁;CT技术在沥青胶结颗粒材料内部结构分析中的应用[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02期
3 任瑞波;祁文洋;李美玲;;移动荷载作用下饱和沥青路面动力响应三维有限元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11年09期
4 李佳;张肖宁;;基于数字图像技术的沥青混凝土疲劳断裂破坏判断方法[J];中外公路;2013年03期
5 董泽蛟;曹丽萍;谭忆秋;吴思刚;;移动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三向应变动力响应模拟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09年04期
6 蒋泽中;谢涛;龚成明;邱延峻;;基于CT试验技术的沥青混合料破裂模式研究[J];铁道建筑;2013年07期
7 李晓军,张肖宁;沥青混合料破损动态识别研究进展[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8 徐晓鹏,彭瑞东,谢和平,周宏伟;基于SEM图像分维估算的脆性材料细观结构演化方法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2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圣保;;高速公路稳定期桥头跳车治理及其路面改善设计[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2 吴长青;;雾封层在皖西地区高速公路养护中的应用[J];安徽建筑;2011年05期
3 陈煜;刘云飞;谭惠民;;NEPE推进剂的细观力学性能研究[J];火炸药学报;2008年01期
4 张志清;白胜伟;王贵增;王文华;赵文丁;;城市公交港湾路面结构应力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9期
5 乐兴X;索智;李振;徐世法;;高速公路不同养护策略的对比分析[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6 杨庆贵;;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病害原因及维修对策[J];才智;2008年13期
7 高俊启;陈昊;季天剑;刘宏月;;沥青路面动水压力光纤传感测量研究[J];传感器与微系统;2009年09期
8 王锦河;;沥青混合料高温蠕变试验方法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9 陆学元;张素云;;AC-13沥青混合料冻融劈裂强度的影响因素[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朱洁;陈长;孙立军;;基于资产价值评估的路桥综合优化方法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羡蓓蓓;张超;卜力平;;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的效益费用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2 杨毅;王捷;赵锡娟;林绣贤;周继业;吕锡坤;;论沥青混合料的抗剪强度测定法[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二十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哲夫;一种新的特征选择方法及其在路面使用性能分析中的应用[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2 但汉成;饱和沥青路面动力耦合分析与路面非饱和排水设计理论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3 王保良;车辆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疲劳行为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4 董忠红;重型车辆—沥青路面系统动力响应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5 徐鸥明;长寿命沥青路面设计指标与设计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6 平树江;基于复合式基层的耐久性沥青路面结构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7 魏道新;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损坏模式与结构优化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8 郑仲浪;重载车辆作用下沥青路面层间力学行为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9 黄琪;沥青路面施工过程质量评价与支付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10 尹应梅;基于DMA法的沥青混合料动态粘弹特性及剪切模量预估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建伟;城市主干道级配碎石材料组成分析与应用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洪刚;水—温冻融条件下沥青路面病害特征及发展机理[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范杰林;公路桥面沥青混凝土铺装层性能评价[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4 李宏亮;乌尔禾岩沥青改性机理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5 张其践;沥青混凝土路面温度与老化梯度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王涛利;高速公路车辙病害轨道式铣刨铺装快速修复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汪欢;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力学特性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田力琼;重轴载条件下沥青路面轴载换算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徐强;济南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典型结构的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10 祁文洋;水、动荷载耦合作用下沥青路面损坏机理分析与设计[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保华,李文超,王福明;分形图像分析与分形维数计算程序的设计[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2 黄维蓉;宋涛;何兆益;冉龙飞;胥吉;;沥青混合料工程设计级配范围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3 孙吉书;肖田;杨春风;靳灿章;;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4 罗志刚,周志刚,郑健龙,凌建明;沥青路面水损害分析[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5 张天航;段越华;;沥青混合料CT扫描切片图像分割算法研究[J];广东公路交通;2010年03期
6 徐科,张肖宁,王端宜;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VCA_(mix)量测方法[J];公路;2005年11期
7 彭勇,孙立军,杨宇亮,董瑞琨;一种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沥青混合料均匀性研究新方法[J];公路交通科技;2004年11期
8 潘兵,续伯钦,谢惠民,戴福隆;面内位移测量的基于梯度的数字图像相关方法[J];光学技术;2005年05期
9 潘兵;吴大方;谢惠民;胡振兴;;基于梯度的数字体图像相关方法测量物体内部变形[J];光学学报;2011年06期
10 董泽蛟;谭忆秋;曹丽萍;钟阳;;水-荷载耦合作用下沥青路面孔隙水压力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谢涛;基于CT实时观测的沥青混合料裂纹扩展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傅搏峰;沥青路面水损害疲劳破坏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有贵,林家胜,罗竟;超载汽车对沥青路面的影响[J];广西交通科技;2000年04期
2 林有贵,罗竞;广西沥青路面典型结构的研究[J];广西交通科技;2000年S1期
3 王进满,黄广忻,李智荣,邓卫明;沥青路面早期推移防治的探讨[J];山西交通科技;2000年02期
4 王东伟,李永胜,阮川民,靳长征;沥青路面的加热修补[J];山西交通科技;2000年02期
5 余东坡,王鲁军;沥青路面低温开裂问题的探讨[J];公路交通技术;2004年02期
6 刘春波,董秀梅;沥青路面的裂缝预防及措施[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4年02期
7 姜海波,杨文婷,洪沛;沥青路面的水损害分析[J];森林工程;2004年03期
8 刘桂强;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及其防治措施[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4年03期
9 赵保平;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及预防措施探讨[J];山西交通科技;2004年02期
10 陈造奇;一种由美国引进的沥青路面保护剂悄然进入我国高速公路[J];上海公路;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姬东;李黎;;沥青路面水破坏原因分析与设计探讨[A];第四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李承斌;穆杰;邵龙潭;;微波加热沥青路面及其控制的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微波能应用学术会议”暨“2009年微波创造美的生活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张泽文;;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关键施工质量管理实践[A];湖北省公路学会二○○九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钱国超;;江苏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十五”技术回顾与展望[A];江苏省公路学会优秀论文集(2006-2008)[C];2009年
5 万里鹏;程琳;;浅谈沥青路面水破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0卷)[C];2008年
6 许志鸿;董占文;吴文海;;沥青路面结构的可靠性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年会暨茅以升诞辰100周年纪念会论文集[C];1995年
7 陈景;沈金安;李福普;;沥青路面渗水测定方法的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2002年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2年
8 张晓冰;黄晓明;;沥青路面温度状况分析[A];第一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公路设计与施工卷[C];2002年
9 贺俊;;沥青路面的施工与监理的质量控制[A];沥青路面施工监理交流材料汇编[C];2002年
10 镇亦明;戴建军;胡爱梅;;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中几个技术问题的探讨[A];沥青路面施工监理交流材料汇编[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珍珍;美专家提出系统考虑沥青路面质量[N];中国交通报;2006年
2 赵会;岷江大道沥青路面全面开铺[N];眉山日报;2008年
3 驻张家港首席记者 王乐飞 通讯员 蒋恒;港城“尝鲜”沥青路面修复新技术[N];苏州日报;2011年
4 实习生 李茜邋杨捷;彩色沥青路面制作“独占鳌头”[N];长江日报;2007年
5 记者袁岚;沥青路面寿命可达50年[N];中国建材报;2010年
6 朱振宇;江苏交通科学研究院集成研究打造抗水损沥青路面[N];中国交通报;2011年
7 楚天高速公路养护中心 王云波;沥青路面顶成“麻麻脸” “千斤顶”配块枕木如何[N];湖北日报;2005年
8 张春跃;我市一项沥青路面修复技术达到国际水平[N];保定日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陈淑华 通讯员 郭晓萍;探索沥青路面“长寿”之道[N];泉州晚报;2012年
10 记者 陈云芬;沥青路面关键技术破题[N];云南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耿立涛;沥青路面温度应力及超孔隙水压力计算[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2 王书云;基于生心理因素的沥青路面性能关键参数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3 黄志义;特长隧道沥青路面火灾过程燃烧机理与安全性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聂鹏;辽宁省沥青路面合理结构类型与区划原理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5 关彦斌;大孔隙沥青路面的透水机理及结构设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6 罗辉;沥青路面粘弹性响应分析及裂纹扩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王端宜;设计沥青路面及其方法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3年
8 郭红兵;设置开级配大粒径沥青碎石裂缝缓解层的沥青路面抗裂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9 蔚旭灿;应用数学力学方法研究沥青路面结构特性[D];长安大学;2008年
10 王虹;基于融雪化冰的传导沥青路面优化设计及粘弹性响应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继忠;云南省高海拔地区沥青路面温度场及温度应力数值计算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09年
2 胡勇;沥青路面质量动态控制系统[D];长安大学;2009年
3 程亮;基于线弹性断裂力学的沥青路面结构分析[D];长安大学;2009年
4 张文;沥青路面极限承载力与使用寿命预估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5 李雪莲;沥青路面关键质量指标与付费系数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6 邓融;水和荷载耦合作用下沥青路面动力响应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7 孙兆刚;干旱寒冷地区沥青路面温度应力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8 史恒志;邯郸地区运煤道路超重型交通沥青路面结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0年
9 娄峰;基于模糊理论的沥青路面可靠性分析[D];湖南大学;2005年
10 偶昌宝;沥青路面结构动力响应分析[D];浙江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630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963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