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温度作用下HDPE-橡胶粉改性沥青应力吸收层防止反射裂缝性能

发布时间:2018-06-01 15:20

  本文选题:道路工程 + HDPE-橡胶粉改性沥青 ; 参考:《中国公路学报》2014年12期


【摘要】:为了降低沥青路面反射裂缝的产生和发展,对HDPE-橡胶粉改性沥青应力吸收层、AC-16中粒式沥青混凝土面层、6%水泥稳定砂砾3种单独试件及其组合结构试件进行了不同温度下的冻融试验。通过温度收缩系数判断温度产生的应力大小及反射裂缝情况,并充分考虑温度下降过程中路面结构所处的应力松弛状态,进行了温度作用下防止反射裂缝的性能研究。试验结果表明:HDPE-橡胶粉改性沥青层作为应力吸收层具有极好的抗反射裂缝能力,能有效延缓沥青路面反射裂缝的发生,并验证了采用其作为应力吸收层铺设的沥青路面室内试验结果。
[Abstract]:In order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reflective cracks in asphalt pavement, The freeze-thaw tests of three individual specimens of HDPE-rubber powder modified asphalt stress absorption layer (AC-16) with 6% cement stabilized sand gravel and its composite structure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were carried out. Based on the temperature shrinkage coefficient, the stress size and the reflection crack are judged, and the stress relaxation state of the pavement structure in the process of temperature decreasing is fully considered, and the performance of preventing the reflection crack under the action of temperature is studied.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asphalt layer modified by HDPE-rubber powder has excellent anti-reflection crack ability as a stress absorption layer, and can effectively delay the occurrence of reflective crack in asphalt pavement. The indoor test results of asphalt pavement which is used as stress absorption layer are verified.
【作者单位】: 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黑龙江省交通运输厅科技项目(HJK2012-41)
【分类号】:U416.21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罗桑;钱振东;;环氧沥青混凝土铺装材料低温性能研究[J];公路;2010年01期

2 林燕清,欧进萍;混凝土疲劳损伤试验中试件初始极限强度的推测方法[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7年06期

3 许志鸿,李淑明,高英,丰晓;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研究[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1年01期

4 仰建岗;王秉纲;陈拴发;;基于修正Neuber方程的沥青路面裂缝形成疲劳寿命预估方法[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7年02期

5 Cinzia Maggiore;Gordon Airey;Paul Marsac;;A dissipated energy comparison to evaluate fatigue resistance using 2-point bending[J];Journa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English Edition);2014年01期

6 Hainian Wang;Zhihan Huang;Lei Li;Zhanping You;Yu Chen;;Three-dimensional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asphalt concrete mixtures based on X-ray CT microstructure images[J];Journa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English Edition);2014年01期

7 Haiping Zhou;Sri Holikatti;Peter Vacura;;Caltrans use of scrap tires in asphalt rubber products:a comprehensive review[J];Journa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English Edition);2014年01期

8 廖卫东;王小雄;;沥青加铺层抗反射裂缝足尺疲劳试验[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9 谭忆秋;石昆磊;朱峰;徐慧宁;;级配对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建运;李国强;;动力荷载作用下固体材料本构模型研究的进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5期

2 杨立军;何志鹃;陆守明;;粘弹性基础上粘弹性矩形厚板的固有横振[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3期

3 蒋甫;应荣华;;黄土粘弹性性质的室内外试验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2期

4 郭典塔;周翠英;石汉生;吕文龙;;对Marc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及其在地下结构中的应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4期

5 赵华;王敏杰;赵书德;陈伯力;;预弯柱体减振器静态特性的尺寸效应[J];兵工学报;2009年11期

6 陈磊磊;钱振东;何长江;罗桑;;钢桥面沥青铺装裂缝处治技术效果评价[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7 罗桑;钱振东;;环氧沥青混凝土铺装表面特性试验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8 李根;李振;徐世法;季节;;掺加旧料对温拌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的影响分析[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向红,汤伯森,吴若梅;对泡沫塑料落锤冲击试验的解析[J];包装工程;2002年03期

10 张秀梅;徐伟民;;麦秆发泡包装衬垫非线性粘弹性模型及参数识别[J];包装工程;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夏炜洋;刘长虹;陈虬;;非等间隔序列的灰色预测模型及其在混凝土高周疲劳损伤性能中的应用[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3年

2 闫久春;董震;杨士勤;;塑料超声焊接接头温升率的有限元模拟计算[A];第九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2册)[C];1999年

3 杨雪;王源升;余红伟;;高分子材料声隐身性能研究[A];2006年全国功能材料学术年会专辑(Ⅲ)[C];2006年

4 董昊;谢卫红;李高健;辛家宝;;旧水泥砼道面沥青加铺层抗反射裂缝试验研究[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5 沈国庆;陈宏;;粘弹性阻尼器在偏心支撑钢框架结构中的应用分析[A];第五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倪富健;;聚酯玻纤布加筋沥青混合料应力疲劳试验研究[A];第五届全国路面材料及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杨静;茅献彪;刘宁;;条带开采下煤柱稳定性的粘弹性分析[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实例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兰浩;徐波;张静楠;肖文涛;;变剪切速率下胶凝原油启动过程的力学响应[A];流变学进展(2012)——第十一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9 项笑炎;张春晓;何翔;王武;张磊;;大变形时温度和应变率对沥青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A];第3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10 魏奇芬;吴逢春;;新建盾构隧道对邻近既有隧道的影响研究[A];湖北省公路学会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年——2013年)[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伟;深部巷道围岩稳定性安全控制原理与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林荣伟;CFL加固RC梁疲劳裂纹扩展规律及寿命预测[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保良;车辆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疲劳行为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4 董忠红;重型车辆—沥青路面系统动力响应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5 李明国;混凝土梁桥沥青铺装结构分析与材料优化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6 李祖仲;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及抗裂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7 王红胜;沿空巷道窄帮蠕变特性及其稳定性控制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8 蓝树槐;非晶体聚合物基板的微细热压转印工艺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9 赵造东;水工混凝土受压疲劳性能及累积损伤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10 张清平;沥青路面现场热再生技术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仰强;石膏蠕变特性及矿房矿柱长期稳定性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俞黎明;减速器箱体阻尼减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王炜;一种船用基座结构动态力学特性的数值仿真[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邹海波;聚合物PMMA电喷雾芯片制作工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龙尧;沥青混合料车辙实验及粘弹性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杨航;掺温拌剂的沥青及其混合料性能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李炎炎;就地热再生PE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何浩礼;聚酰胺6及聚酰胺6/SiO_2纳米复合材料流变力学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吴超;PVC合金力学松驰行为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10 李永永;小净距软弱围岩隧道二衬支护参数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新国,倪富健,赖用满;旧水泥砼路面沥青加铺层反射裂缝试验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朱梦良,王民,邱鑫贵;空隙率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分析[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郑俊杰,阳晏;STRATA应力吸收层在我国的首次应用[J];公路交通科技;2003年03期

4 王光远;结构服役期间的动态可靠度及其维修理论初探[J];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0年02期

5 葛折圣,黄晓明;沥青混合料应变疲劳性能的试验研究[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2年01期

6 陈拴发,郑木莲,杨斌,王秉纲;破裂水泥混凝土路面板沥青加铺层温度应力影响因素[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5年03期

7 倪富健,尹应梅;聚酯玻纤布复合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5年03期

8 黄宝涛;梁轶;崔娥;黄晓明;田伟平;李家春;;沥青混合料抗车辙性能的分形描述方法[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7年06期

9 王旭,赵歆波,桂业英,杨彭基,林天毅;医学图像序列的直接体绘制算法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1999年03期

10 王瑞敏,赵国藩,宋玉普;混凝土的受压疲劳性能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1991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琨;杜占军;;基于疲劳性能试验对应力吸收层类型的优选[J];交通标准化;2010年16期

2 郑智能;凌天清;詹秀芳;;应力吸收层力学特性对比试验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3 李志鹏;齐辉;刘双;;应力吸收层配合比设计及工程造价分析[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2年11期

4 张一明;;应力吸收层在成都市一环路白加黑中的应用[J];西南公路;2006年03期

5 覃峰;包惠明;;同步碎石应力吸收层路用性能的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07年11期

6 陈亭;;应力吸收层在尉许高速公路上的应用[J];华东公路;2007年01期

7 周玮;;应力吸收层抵抗反射裂缝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J];山西建筑;2008年21期

8 王晓东;侯芸;戴建华;;打裂压稳与应力吸收层技术在寒冷地区“白改黑”工程中的应用[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0年08期

9 王颖;李昕;马红全;;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配合比研究[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孙晓震;邵先胜;;基于沥青加铺路面的应力吸收层指标的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1年3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李迎;刘文勇;;应力吸收层沥青性能评价[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8年

2 冯永飞;石振武;;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应力吸收层有限元分析[A];中国高速公路管理学术论文集(2009卷)[C];2009年

3 李潜;陈凯;丁庆军;;现浇应力吸收层湿接缝混凝土性能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林庆元;;浅谈应力吸收层配合比[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11)[C];2003年

5 廖卫东;陈栓发;;STRATA应力吸收层应用技术研究[A];湖北省公路交通科技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廖卫东;陈栓发;;STRATA应力吸收层应用技术研究[A];第二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4年

7 廖卫东;;基于应力吸收层的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结构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第三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湖北优秀论文集[C];2006年

8 冯韬;王静;;STRATA应力吸收层配合比设计及施工技术[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六届(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祖仲;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及抗裂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2 马培建;高性能摊铺式应力吸收层综合技术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3 徐永丽;应力吸收层用于混凝土桥面铺装结构力学行为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4 刘燕燕;非连续短纤维增强乳化沥青碎石应力吸收层性能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

5 廖卫东;基于应力吸收层的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结构与材料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6 周燕;应力吸收层结合料性能及其关键评价指标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迎;应力吸收层技术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2 刘丹;应力吸收层材料组成及其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3 王颖;加铺应力吸收层材料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4 李祖仲;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5 李兵;同步碎石应力吸收层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6 石昆磊;高粘性沥青应力吸收层防治沥青路面反射裂缝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7 韩小娟;设应力吸收层的旧水泥砼路面加铺沥青砼面层对反射裂缝影响研究[D];南华大学;2013年

8 高翠兰;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及力学性能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9 张昕;纤维增强乳化沥青碎石应力吸收层断裂性能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4年

10 陆飞;纤维沥青碎石应力吸收层配合比设计及作用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646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9646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f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