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HRV的北方林区冰雪道路驾驶疲劳分析
本文选题:东北林区道路 + 冰雪路面 ; 参考:《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6年09期
【摘要】:为提高林区冰雪道路行车安全性,探讨林区冰雪道路驾驶员心理与生理疲劳状态,针对东北林区冰雪道路环境特殊性,通过实驾试验采集驾驶员的心电信号,基于心率变异性(HRV)指标的有效定量评价,结合指标间的灰色关联度分析,研究东北林区冰雪道路环境下驾驶员的心率(HR)、R-R间期标准偏差(SDNN)、低频与高频比值(LF/HF)及相关维数(D2)4个指标值间的变化规律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驾驶员在林区冰雪道路驾驶过程中,HRV指标与HR关联次序为SDNN,D2,LF/HF,驾驶员在林区冰雪道路行车初期驾驶员紧张程度大;连续行车驾驶员精神负荷与体力负荷都会增大,出现疲劳累积效应。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afety of ice and snow road driving in forest area and to probe into the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fatigue state of the drivers in the forest area, aiming at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snow and ice road environment in the northeast forest region, the ECG signals of the drivers were collected through the actual driving test. Based on the effectiv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 index and the grey relational degree analysis among the indexes, In this paper, the variation of HRN R R interval standard deviation (SDNNN), low frequency / high frequency ratio (LF / HF) and correlation dimension D _ 2) in drivers' heart rate (HRT) and R-R interval (R-R) were studied in the ice and snow road environment of northeast forest area and the regularity of change with time was also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rrelation order between HRV index and HR in the course of driving ice and snow road in forest area was SDNN D2LFR / HFR, the driver was nervous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driving on the ice and snow road in forest area, and the mental and physical load of continuous driving driver would increase. Fatigue accumulative effect occurs.
【作者单位】: 内蒙古农业大学能源与交通工程学院;
【分类号】:X912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石乔莉;王磊;耿旭婧;葛伟豪;王洋;边京华;李颖;;基于脑电信号的驾驶疲劳状态分析[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灵聪;尹志勇;王正国;;驾驶疲劳的生理特点[A];中国生理学会第六届应用生理学委员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3 王猛;张春雨;汪林;焦伟峗;赵丽;;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驾驶疲劳检测技术研究[A];第二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宋国萍;;驾驶疲劳后情绪的变化[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刘鹏;江朝晖;熊进;冯焕清;;驾驶疲劳研究中的人眼状态检测[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进展——2007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洛中;消除驾驶疲劳有妙法[N];华东旅游报;2000年
2 陆杉;如何消除驾驶疲劳[N];华东旅游报;2003年
3 ;减轻驾驶疲劳几项提示[N];当代汽车报;2006年
4 高速公路支队张家寺大队 李莹莹;疲劳驾驶是高速隐形杀手[N];甘肃法制报;2006年
5 李宜;轻松缓解驾驶疲劳[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6 姜作金;疲劳 驾驶的潜在危险[N];中国医药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谢晓莉;驾驶疲劳生成机理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2 毛科俊;道路环境单调性对驾驶疲劳的影响机理及对策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3 吴群;基于心电信号的驾驶疲劳检测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郑培;机动车驾驶员驾驶疲劳测评方法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2年
5 金键;驾驶疲劳机理及馈选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6 黄瀚敏;基于汽车驾驶员疲劳状态监测技术的汽车主动安全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盛海涛;不同休息模式对驾驶疲劳的影响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2 房瑞雪;基于生理信号的驾驶疲劳预警对策有效性的实验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3 韩富跃;基于欧拉影像放大算法的驾驶疲劳检测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4 李发权;基于眼动与脉搏信息融合的驾驶疲劳识别算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5 陈阳坚;高速公路重型货车与轿车驾驶疲劳评价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6 邹阳阳;基于生理信号的驾驶疲劳综合评价指标的试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4年
7 李天彪;基于驾驶员心理、生理反应的高原公路驾驶疲劳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5年
8 刘一雄;基于人机工程学的驾驶疲劳研究[D];中北大学;2016年
9 胡鸿志;机动车驾驶疲劳识别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张祖怀;基于人体生理信号的驾驶疲劳研究方法及其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996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999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