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厂拌热再生技术的集料密度影响规律
本文选题:道路工程 + 厂拌热再生 ; 参考:《建筑材料学报》2014年03期
【摘要】:研究了厂拌热再生技术中回收沥青路面材料(RAP)中矿料与新集料的密度差异对混合料空隙率和级配的影响规律,改进了RAP矿料密度的测试方法,提出热再生混合料空隙率法则和广义级配法则:当RAP矿料掺量和油石比一定时,混合料中矿料的合成毛体积相对密度越小,其空隙率越大;在混合料级配曲线上,受较小密度集料影响的部分曲线段向级配上限靠近,受较大密度集料影响的部分曲线段向级配下限靠近.沥青路面施工必须严格控制集料密度波动.
[Abstract]:The influence of density difference between mineral aggregate and new aggregate in recycled asphalt pavement material (rap) on the porosity and gradation of mixture was studied, and the measuring method of rap mineral density was improved. The void ratio rule and generalized gradation rule of hot recycled mixture are put forward. When the ratio of rap and the ratio of oil to stone is fixed, the smaller the volume relative density of the aggregate in the mixture is, the greater the void ratio is, and in the gradation curve of the mixture, Some curve segments affected by smaller density aggregates approach the upper limit of gradation, while those affected by larger density aggregates approach the lower limit of gradation. Asphalt pavement construction must strictly control the fluctuation of aggregate density.
【作者单位】: 广东华路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交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基金】:广东省交通运输厅科技项目(2009-04-005)
【分类号】:U4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陈锋锋,黄晓明;集料有效密度的研究[J];中外公路;2002年01期
2 陆学元,郑南翔,张素云;集料有效相对密度试验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3 郭思标;咸红伟;葛折圣;;粗集料密度变异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研究[J];市政技术;2010年01期
4 刘涛;;集料密度对沥青混合料空隙率影响及应用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9年01期
5 卢永贵 ,张登良;集料有效密度测试方法研究[J];中国市政工程;200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丽君;孙永成;杨宗文;;基于LabVIEW系统的GTM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6期
2 刘凤翰;陈晓玲;;水泥混凝土用粗骨料不同粒径针片状颗粒影响系数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3期
3 艾思平;;厂拌热再生沥青的应用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4 董先明;;浅谈彩色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施工质量控制[J];安徽建筑;2008年04期
5 刘应托;;浅议公路改建级配碎石底基层施工工艺[J];安徽建筑;2008年06期
6 黄志福;;论机制砂在高速公路中应用的经济效益[J];安徽建筑;2009年02期
7 陈德金;张金宝;;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在公路改建中的应用[J];安徽建筑;2009年03期
8 吴兆兵;;AC-25C再生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浅谈[J];安徽建筑;2010年01期
9 唐正辉;;浅析沥青碎石室内目标配合比设计[J];安徽建筑;2010年06期
10 杜雪芹;;高等级公路沥青混合料原材料的质量管理[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代印松;;浅谈水泥稳定碎石生产配合比设计与施工质量控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公路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平利;赵佃强;;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设计新思路[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1卷)[C];2009年
3 孙雪龙;凌晨;;集料压碎值指标探讨[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扈惠敏;李德章;柳炳康;朱朝晖;;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再生集料工程性质研究[A];安徽节能减排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付佳丽;扈惠敏;柳炳康;;再生水泥稳定碎石料路用性能的试验研究[A];安徽节能减排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窦占双;崔勇;陈俊夺;;浅谈大粒径沥青碎石混合料LSM-30施工质量控制[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09)[C];2010年
7 陈俊夺;窦占双;崔勇;;浅谈沥青马蹄脂混凝土SMA-13配合比设计[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09)[C];2010年
8 薛军;史寿宾;;水泥稳定风化砂底基层施工控制[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09)[C];2010年
9 许彦召;杨红芬;;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施工问题及对策[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09)[C];2010年
10 李新永;;同步碎石封层施工工艺[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09)[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玉;纳米蒙脱土改性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老化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振霞;沥青路面复合基层结构与材料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3 段跃华;基于X-ray CT的沥青混合料粗集料基础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宋立杰;生活垃圾焚烧炉渣特性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5 刘小明;导电沥青混凝土的机敏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6 张厚记;沥青路面的矿物组分阻燃机理与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7 张鹏;高等级公路半刚性基层材料的抗裂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8 任拴哲;沥青路面厂拌热再生及其设备关键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9 魏建国;沥青稳定碎石技术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10 李九苏;基于活性粉末增强的混凝土再生利用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博书;铁尾矿砂免烧砖的制备及其特性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建伟;城市主干道级配碎石材料组成分析与应用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杨航;掺温拌剂的沥青及其混合料性能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于志新;排水性沥青路面在山区高速公路中的应用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炎炎;就地热再生PE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李振;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评价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1年
7 马光超;级配碎石过渡层沥青路面结构组合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8 朱建平;基于长寿命沥青路面设计理念的沥青混合料疲劳阀值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9 徐强;济南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典型结构的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10 高翠兰;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及力学性能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辉;沥青混凝土路面压实度的调查研究[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2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J058-2000)[J];公路;2000年05期
3 韩全学;SMA集料的有效密度研究[J];公路;2002年01期
4 沈金安;关于沥青混合料的均匀性和离析问题[J];公路交通科技;2001年06期
5 葛折圣,黄朝晖,黄晓明;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2年06期
6 王捷,吴建浩;关于沥青混合料密度测试计算方法的探讨[J];公路交通科技;2004年05期
7 陈锋锋,黄晓明;集料有效密度的研究[J];中外公路;2002年01期
8 游国兰,林绣贤;集料沥青浸渍相对密度试验法及估计法的研究[J];华东公路;1996年06期
9 王勤,游国兰;沥青混合料中集料有效相对密度测定法与计算法的研究[J];华东公路;2001年06期
10 张登良,韩森,崔育其;沥青玛蹄脂碎石(SMA)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J];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1998年S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国华;;级配选择对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影响评估[J];河南科学;2008年03期
2 何宜典;郭佩;;用于微表处的集料性能研究[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10年03期
3 韩亚丽;石振武;;集料级配变异性对沥青路面压实度的影响[J];低温建筑技术;2010年11期
4 徐正坦;魏鸿榕;许瑞巧;;小区路面压实技术研究[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6年08期
5 王铁滨;;水泥稳定碎石集料级配对其强度的影响[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6 张昊;;热拌沥青混合料集料级配质量控制要点[J];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34期
7 付其林;陈拴发;陈华鑫;;级配对开级配大粒径沥青碎石路用性能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10年03期
8 宿秀丽;李波;刘建勋;窦晖;;Superpave混合料集料分形分维与路用性能的关系[J];建筑材料学报;2010年06期
9 汪锋;扈慧敏;;矿料级配对水泥稳定碎石强度特性的影响[J];工程与建设;2011年03期
10 王卓娅;刘炜;;提高二灰稳定碎石早期强度的措施[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叱干春旺;许志鸿;杨瑞华;张超;;沥青混合料集料级配的分形特征[A];江苏省公路学会优秀论文集(2006-2008)[C];2009年
2 于洪兴;赵可;魏连雨;;粗集料级配对SMA混合料的影响[A];天津市市政(公路)工程研究院院庆五十五周年论文选集(1950~2005)下册[C];2005年
3 徐方;周明凯;李北星;沈卫国;张涛;方东;;影响聚合物改性多孔混凝土性能的因素研究[A];第一届两岸三地绿色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钟考明;;沥青砼配合比设计方法探讨[A];海南省公路学会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5 资建民;邓海龙;王海军;周伟;;炎热潮湿山区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设计优化研究[A];湖北省公路学会高速公路隧道监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杨元贵;;级配对沥青稳定碎石水稳定性的影响[A];海南省公路学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7年
7 赵可;卢永贵;魏如喜;;SMA高温稳定性研究[A];天津市市政(公路)工程研究院院庆五十五周年论文选集(1950~2005)下册[C];2005年
8 龙忠诚;;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试验过程与实用调整[A];海南省公路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9 熊国萍;许志鸿;孙兆辉;杜二鹏;胡尚军;;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组成设计研究[A];江苏省公路学会优秀论文集(2006-2008)[C];2009年
10 陈泰浩;刘涛;吴枚良;;沥青路面抗滑磨耗层水损害的原因与对策[A];第六届全国路面材料及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李俊良 本报记者 刘乾辉;抢进度升质量 树起“样板路”[N];广元日报;2009年
2 廖伊兵;路基结构层压实度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N];伊犁日报(汉);2010年
3 李科;用实际行动发展交通循环经济[N];中国企业报;2009年
4 李晖;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基层的质量控制[N];晋中日报;2010年
5 陈晓光 本报记者 陈渌 狄婕;齐泰高速 站在巨人肩上的飞跃[N];黑龙江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雯;基于颗粒物质特性的路面材料离析过程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2 梁鑫;基于沥青石料表面改性的油石界面粘结剂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付其林;开级配大粒径沥青碎石组成设计参数与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4 徐方;一次摊铺成型的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路面功能层材料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赵立东;沥青路面凝冰损坏影响因素及细观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6 刘慧;嵌挤骨架型沥青混合料的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许学民;六盘山地区公路过湿土处治技术及合理路面结构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8 张清平;沥青路面现场热再生技术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9 蔡旭;沥青路面抗车辙性能评价及结构优化[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10 孟庆营;振动压实对排水性沥青混合料适应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淼;集料级配实时检测系统研究与实现[D];长安大学;2011年
2 张昕;基于集料形态学的混合料设计方法[D];长安大学;2012年
3 郭经纬;超轻木质集料路面混合料设计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4 张冬冬;沥青混合料集料几何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5 陈朝金;水泥稳定再生废砖块集料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6 崔通;重庆地区沥青路面集料级配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
7 张涛;橡胶集料—聚合物改性混凝土道路罩面材料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于洪岗;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与集料级配分形维数相关性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9 范亮平;集料均匀性对沥青混合料力学性能影响的离散元模拟[D];浙江大学;2014年
10 张小瑞;基于集料性质的沥青混合料磨光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0021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002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