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龙铁路梅花山隧道围岩应力及岩体模量研究
本文选题:岩石力学 + 水压致裂法 ; 参考:《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年09期
【摘要】:基于赣龙铁路梅花山隧道围岩应力以及围岩岩体模量实测结果,对隧道围岩应力分布特征、围岩模量的分布特征、围岩应力集中区向深部转移特性以及开挖方式对围岩松弛区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梅花山隧道是以构造应力为主的高地应力区;(2)围岩的应力集中区向深部发生了转移,水平孔应力集中区范围为5.9~11.9 m,铅直孔应力集中区范围为7.9~15.9 m。围岩应力集中区向深部转移后,其应力集中度大为降低,水平孔最大主应力集中度为1.87倍,铅直孔最大主应力集中度为1.23倍。(3)采用光面爆破隧道壁松弛范围为0~5 m,底板没有采用光面爆破松弛范围为0.0~7.2 m。松弛区相同深度水平孔岩体模量值及应力值均比铅直孔岩体模量值及应力值大。应力峰值的转移,改变了围岩应力场分布规律,为隧道支护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具有很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Abstract]:Based on the measured results of surrounding rock stress and rock mass modulus of Meihuashan tunnel in Ganlong railway,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urrounding rock stress and modulus of surrounding rock are analyzed. The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surrounding rock stress concentration area to deep and the influence of excavation mode on surrounding rock relaxation zone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ess concentration zone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of Meihuashan Tunnel is a high-in-situ stress zone with tectonic stress as the main factor. The stress concentration zone of horizontal pore is 5.9 ~ 11.9 m, and that of vertical hole is 7.9 ~ 15.9 m. After the stress concentration area of surrounding rock is transferred to the deep part, the stress concentration degree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decreases greatly, and the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concentration of horizontal hole is 1.87 times. The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concentration of the vertical hole is 1.23 times. 3) the relaxation range of tunnel wall is 0 ~ 5 m by smooth blasting, and the relaxation range of bottom plate is 0.07 2 m without smooth blasting. The values of modulus and stress of horizontal porous rock mass in the same depth in relaxation zone are larger than those of vertical rock mass. The transfer of peak stress changes the distribution of surrounding rock stress field, and provides a way of thinking and method for tunnel support, which has goo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value.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铁十六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资助(XDB10030200)
【分类号】:U452.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胜;沈洪波;王飞;;不同施工工法对既有隧道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2 张胜;沈洪波;王飞;;近接施工对上下行交叉隧道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公路隧道;2007年03期
3 章新华;;基于流固耦合理论的海底隧道围岩力学特性分析[J];中外公路;2009年05期
4 汪波;张胜;何川;;偏压状态下新建隧道下穿既有构筑物合理施工方法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10年12期
5 黄生文;司铁汉;陈文胜;叶光耀;;断层对大跨度隧道围岩应力影响的有限元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S2期
6 赵雅;付乐;乔兰;;京承高速何家沟隧道围岩应力动态监测及时空关系分析[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08年05期
7 张家新;柳治国;;分岔隧道的围岩应力及变形数值分析[J];土工基础;2009年04期
8 李之达;黄强;;隧道施工数值模拟与监控[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0年03期
9 李达仕;;围岩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年07期
10 乔伟;;深埋地下硐室围岩与隧硐衬砌接触分析[J];山西建筑;2007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之达;黄强;李改改;;隧道施工中围岩应力的监测和流变分析[A];中国流变学研究进展(2010)[C];2010年
2 李之达;黄道茹;黄强;刘劲勇;;隧道围岩应力与位移的黏弹性分析[A];中国流变学研究进展(2010)[C];2010年
3 杨和平;孔保德;胡原生;;浅埋暗挖隧道施工监控量测[A];地面岩石工程与注浆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4 房营光;陈尤雯;黄文兴;;地面超载下浅埋双圆形隧道围岩的粘弹性分析[A];面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8年
5 宋一乐;侯发亮;;天生桥隧洞岩爆与掌子面附近的应力关系[A];第二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90年
6 李之达;黄强;李耘宇;;联拱隧道围岩的稳定性与黏弹性分析[A];中国化学会、中国力学学会第九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宋战平;綦彦波;李宁;;顶部既有隐伏溶洞对圆形隧道稳定性影响的数值分析[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8 张志良;杨新安;周罡;孔少波;曾耀昌;林志元;张准;;区间超小间距隧道施工技术[A];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新技术(第三集)[C];2009年
9 杨淑清;陆家佑;;隧洞岩爆机制物理模型试验研究[A];第三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92年
10 孟陆坡;李天斌;李永林;牟力;;公路隧道信息化施工与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李云喜;二郎山隧道岩爆防治技术[N];中华建筑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任佳;隧道施工技术比肩国际先进[N];中国建设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滕宏伟;隧道特殊大变形段初支开裂机理及二次衬砌结构可靠度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2 宋战平;隐伏溶洞对隧道围岩[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3 吴祥松;高速公路连拱隧道施工时空效应及动态三维反馈分析[D];同济大学;2007年
4 夏彬伟;深埋隧道层状岩体破坏失稳机理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5 庞建勇;软弱围岩隧道新型半刚性网壳衬砌结构研究及应用[D];东南大学;2006年
6 汪成兵;软弱破碎隧道围岩渐进性破坏机理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7 汪海滨;悬索桥隧道式复合锚碇系统作用机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8 蔡来炳;软弱围岩浅埋偏压连拱隧道力学效应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9 黄强;基于黏弹性理论的隧道围岩应力分析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10 陈秋南;非对称连拱隧道动态施工力学模拟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银银;隧道围岩应力与位移数值模拟与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刘明高;小净距隧道合理净距及其施工方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7年
3 王亚奇;大跨度公路隧道受力状态监测及分析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4 黄强;小净距公路隧道施工中围岩地应力分析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5 何泽民;深埋特长公路隧道围岩—支护结构稳定性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8年
6 丁祖德;连拱隧道动态施工力学效应分析及优化[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7 杨永斌;井沟岭隧道监控量测分析及其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D];重庆交通大学;2008年
8 徐长春;高地热、高地应力条件下的隧道的力学行为及工程措施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9年
9 许东;公路隧道复杂交叉结构设计及施工方案优化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10 罗俐;深埋隧道围岩应力释放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本文编号:20304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030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