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考虑降雨影响的城市交通流车速多层线性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20 22:24

  本文选题:交通工程 + 交通流 ; 参考:《公路交通科技》2014年10期


【摘要】:应用多层线性模型研究了降雨强度对城市道路交通流平均行驶车速的影响。研究资料包括道路特征数据(25个路段)、广州市城市道路交通流平均行驶车速数据(有效车速样本量超过160万)和降雨量数据(样本量93 462)。采集时间从2011年6月至2012年4月一共330 d。基于以上大规模数据,应用多层线性模型(HLM),建立了一个降雨条件下道路交通流车速的短时动态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交通流信息存在嵌套、分层的数据结构,相较于传统交通流研究方法,多层线性模型对交通流影响因素的研究将更为合理;降雨对车速的影响具有普遍的空间变异性,这是因为每个路段具有不同的物理特征;交通流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跨层交互效应,这与传统理论对交通流的认识不同;本文提出的降雨条件下交通流车速的短时动态预测模型具有路段适用性广的突出优点,这与大多数传统交通流模型适用范围较为狭窄的特点较为不同。
[Abstract]:The effect of rainfall intensity on the average speed of urban road traffic flow is studied by using multilayer linear model. The data include road characteristic data (25 sections), average driving speed data of Guangzhou city road traffic flow (the sample number of effective speed is more than 1.6 million) and rainfall data (93,462). The collection time was 330 days from June 2011 to April 2012. Based on the large scale data mentioned above, a short-term dynamic prediction model of road traffic flow speed under rainfall condition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multi-layer linear model (HL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nested and hierarchical data structures in traffic flow information.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traffic flow research method, the multi-layer linear model will be more reasonable to study the factors affecting traffic flow. The influence of rainfall on speed has a general spatial variability, which is due to the different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section, the significant cross-layer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raffic flow,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theory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traffic flow. The short-time dynamic prediction model of traffic flow speed under rainfall has the prominent advantage of wide applicability,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narrow range of most traditional traffic flow models.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广东省智能交通重点实验室;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智能交通工程中心;
【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1A011305002,2011B010700092)
【分类号】:U491.1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夏冰,董菁,张佐;周相似特性下的交通流预测模型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3年02期

2 叶佳缘;杨赛霓;刘浩;;降雨对高速公路小型车行程时间的影响[J];公路交通科技;2012年11期

3 刘永红;冯婷;蔡铭;;广州灰霾现象特征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11年10期

4 周皓;巫锡炜;;流动儿童的教育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多层线性模型分析[J];人口研究;2008年04期

5 雷雳,张雷;多层线性模型的原理及应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蔡永红;姜勤德;;统计在社会科学领域应用的新进展及反思[J];统计研究;2006年02期

7 蒋莉,杨志明,姚树桥;学生高考语文成绩影响因素的多层线性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年04期

8 欧晓凌,裘刚,张毅,李志恒;城市交通流信息相似性分析与研究[J];中南公路工程;200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晓亮;赵智杰;黄钱;;塔里木河下游垦区耕地面积变化及驱动力的多层次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9期

2 张绘;龚欣;尧浩根;;流动儿童学业表现及影响因素分析——来自北京的调研证据[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年03期

3 吴浩勇,丛玉良,王宏志;基于神经网络的交通参数预测方法[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5年06期

4 李春红;韦泽多;卢玉桂;;基于多层线性模型的GDP影响因素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2年01期

5 薛丰昌;;空间信息分层复合分析模型[J];测绘科学;2011年05期

6 顾乃华;;我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的外溢效应及其区域边界——基于HLM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1年05期

7 聂亚菲;;基于多层线性模型的资本市场竞争力实证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3期

8 苏雷;黄桂标;刘秀英;;我国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科研绩效模型分析与激励对策[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王磊;李俊海;;关于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一些思考[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顾乃华;;工业投入服务化:形成机制、经济效应及其区域差异——基于投入产出数据和HLM模型的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杨文;张志敏;万浩;;一种改进的短期交通流量多步预测模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宋宇;马强文;史耀疆;;多层线性模型与学生成绩决定中教师影响途径的统计考察[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夏雪;;家庭及教师特征与小学生数学成绩的关系——基于多层线性模型的经验分析[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张绘;龚欣;尧浩根;;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学业表现的影响因素及其解释——来自北京的调研数据[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刘博航;裴玉龙;曹成海;;基于交叉口交通量分布规律的信号相位研究[A];第九次全国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黄鸣鹏;尹俊;;员工情感状态和工作满意度对工作绩效的影响[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7 张文勤;石金涛;;领导者目标取向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以创新气氛为中介[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Ⅱ)[C];2008年

8 朱江;;合肥市一次典型霾天气的气象要素特征分析[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枭;组织支持、组织激励、员工行为与研发团队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董春娇;多状态下城市快速路网交通流短时预测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吴文峰;儿童抑郁症状应激—认知易感模型的追踪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田金亭;基于CAT的中学生创造力评价技术探讨[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蕾;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管理制度及其对农技员技术推广行为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6 曾庆东;铁路旅客运输满意度测评理论及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7 王静;美国德克萨斯州儿童青少年肌肉体质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黄学民;糖尿病肾病证候动态变化与肾功能、生存质量关系及中医药干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9 朱其权;变革管理、仁慈领导与员工变革反应[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李存军;基于集成神经网络的城市道路交通流量融合预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易柳;无检测器路口交通流量预测方法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林鑫;城市道路交通流数据的挖掘[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3 田智韬;基于浮动车与固定检测器的交通流数据融合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胡永正;交叉口多相位智能模糊仿真控制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5 杨曦;饭店培训迁移气氛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6 顾亚楠;回报计划对活期储蓄客户交易行为的影响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7 田娇妮;多水平计数模型在复杂抽样调查中的应用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8 刘瑞华;中学生学习偏科的心理学实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梅;小学生情绪智力、父母教养方式与生活适应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秋平;神经网络在短期交通流预测中的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翁小萍,冯玲英,李慧蓉,彭咏梅;儿童学习成绩与智力、气质、家庭环境因素的相关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0年05期

2 何宏灵;杨玉凤;刘灵;雷晓梅;;家庭环境和个性对小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年02期

3 吴兑;霾与雾的区别和灰霾天气预警建议[J];广东气象;2004年04期

4 蒋金勇,杨晓光;美国国家智能运输系统体系结构概述[J];公路交通科技;1999年03期

5 杨新苗,王炜,顾维平,周明保;公交线路客流模糊神经网络预测模型[J];公路交通科技;2000年04期

6 吴小强,李鹏,曲卫民;智能交通系统研究回顾与展望[J];国外公路;2000年04期

7 刘红年;胡荣章;张美根;;城市灰霾数值预报模式的建立与应用[J];环境科学研究;2009年06期

8 王绪鑫;王冀;向旬;董秀辉;刘宁微;;鞍山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变化特征[J];环境科学研究;2009年06期

9 李军;李军;李军;孙春宝;刘咸德;董树屏;郭婧;王焱;安欣欣;刘锋;;气象因素对北京市大气颗粒物浓度影响的非参数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9年06期

10 李伟芳;白志鹏;史建武;刘爱霞;;天津市环境空气中细粒子的污染特征与来源[J];环境科学研究;201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爱莲;;创新开放度、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来自中小电子科技企业的证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20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辛涛;李雪燕;;造成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学校因素:一个二分数据的多层线性模型[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李雪燕;辛涛;;造成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学校因素:一个二分数据的多层线性模型[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赵冬梅;周宗奎;;童年中后期攻击行为发展趋势的多层线性模型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郑蕊;;是钱,还是人情决定了你的地区依恋感:19个城市的多层线性模型分析[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任志洪;叶一舵;;核心自我评价、班级环境对中学生抑郁影响的多层线性模型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赵婕;金晓斌;窦洪桥;宋佳楠;周寅康;;基于多层线性模型的耕地集约利用与粮食生产力变化态势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周旅军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从类型逻辑和总体逻辑理解定量社会学新范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家美;教育增值评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牛蕾;人格对大学生群体关系网络的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3 余香莲;个体差异、教师因素对学生抑郁影响的多层线性模型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4 韦泽多;多层线性模型的参数估计及其应用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5 万佳玲;野牛草种质坪用性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年

6 张华;个体特征与学校因素对中学生受欺负行为影响的多层分析[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7 冯岑;中国商业银行X效率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458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0458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0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