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基于快速公交系统不同配置的潜在客流分析

发布时间:2018-06-26 14:24

  本文选题:交通规划 + 快速公交系统 ; 参考:《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6期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供给条件下快速公交系统的客流规模差异,从系统配置角度出发,借助网络交通平衡分配原理,建立了基于变分不等式的潜在客流预测模型.利用路段运行时间、场站停留时间和站点驻留时间反映不同的系统配置.为求解方便,将系统配置吸引的潜在客流转化为网络中的潜在交通量进行计算.求解时,将变分不等式模型转化为随机用户均衡模型求解部分变量,再采用相似对角化方法求解变分不等式中的弹性发车频率,通过弹性发车频率与流量间的关系最终得到网络的潜在交通量.算例比较了快速公交系统各级配置吸引潜在客流的大小.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各级配置吸引的客流差异较大,且在公交的客流预测中占有较大比重.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difference of passenger flow size of bus rapid transit system under different supply conditions, a potential passenger flow prediction model based on variational inequality was establish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ystem configuration and the principle of network traffic balance assignment. Different system configurations are reflected by road running time, station residence time and station residence time.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conveniently, the potential passenger flow attracted by the system configuration is transformed into the potential traffic volume in the network. The variational inequality model is transformed into a random user equilibrium model to solve some variables, and the similar diagonalization method is used to solve the elastic departure frequency in the variational inequality. Finally, the potential traffic volume of the network is obtained b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lastic departure frequency and the flow rate. An example is given to compare the size of the bus rapid transit system (BRT) at all levels to attract potential passenger traffic. The results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show that the passenger flow attracted by different configurations is quite different, and it occupies a large proportion in the passenger flow prediction of public transport.
【作者单位】: 南京林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东南大学交通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408314)
【分类号】:U491.17;U492.41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诸连才;轨道交通规划中诱增交通量的若干问题[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5年04期

2 孙飞;;VI模型解决基于路径的UE交通分配问题[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年27期

3 曹国华;王树盛;;轨道交通与区域转型发展——以江苏为例[J];江苏城市规划;2010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忠国;徐婷婷;解宏涛;;城市公共交通枢纽换乘空间问题分析——以北京西直门交通枢纽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1期

2 赵疆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模的确定理论与方法[J];城市公共交通;2009年03期

3 裴玉龙,张茂民;基于路网的换乘强度研究[J];城市交通;2004年01期

4 栾文波;王栋;;基于客流变化的行车组织分析[J];都市快轨交通;2010年01期

5 李团社;;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敷设方式与城市发展[J];都市快轨交通;2010年03期

6 杨超;杨耀;;城市轨道交通诱增客流量预测分析[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6年04期

7 李鹏飞;岑敏;傅搏峰;杨超;;上海轨道交通5号线站点客流特征分析[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7年08期

8 朱忠隆;Wolfgang Bamberg;林晨;胡建忠;;机场自动旅客输送系统规划技术及其应用[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7年09期

9 殷洁琰;;浦东新区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优化研究[J];规划师;2008年S1期

10 李东侠;胡慧欣;;高速铁路选线原则与分析[J];甘肃科技;2008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冯雪丽;;持续发展的城市综合交通规划[A];第四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罗川萍;龚敏;;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运营管理模式探讨[A];2009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王丁;曹国华;李铭;;城际轨道站点地区交通设施布局思路与方法[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万元;朱忠隆;林晨;Wolfgang Bamberg;;机场旅客捷运系统规划方法研究[A];上海空港(第5辑)[C];2007年

5 朱庆余;李晓宇;郭凯;;地铁站点高效交通换乘模式研究——以沈阳市地铁4、9、10线为例[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 城市交通规划)[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进杰;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广义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与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张蕊;城市客运交通系统出行方式分担模型及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翟华伟;轨道交通客流动态分布形式建模及应用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4 郑捷奋;城市轨道交通与周边房地产价值关系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5 李志瑶;基于活动的出行需求预测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孟祥定;绿色交通视角下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决策方法及应用[D];湖南大学;2007年

7 宗芳;基于非集计模型的交通需求管理策略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张育南;北京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整合发展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9 罗小强;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布局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10 孙鹏;特大城市对外客运通道系统配置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雪芹;南昌地铁1号线对周边住宅价格效应的实证分析及预测[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王少楠;市域轨道交通技术指标及合理经济长度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班世银;城市轨道交通联络线规划布局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周晔;新建轨道交通走廊内常规公交线网调整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郭瑾;高速铁路综合枢纽换乘条件评价及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杨亚琴;轨道交通对城市房地产的空间效应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张奔;大运量城市轨道交通折返站折返能力分析及优化设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刘小霞;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突发客流传播影响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秦志鹏;成网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乘客出行路径选择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李志;基于非集计的合肥市公共交通方式划分模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家友,刘术红;基于区位分析和诱增流量的停车需求预测模型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2 霍娅敏;公路交通量预测的模型及参数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3 王志栋,,苗彦英;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理论与方法的研究[J];大连铁道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4 颜琼;;城际轨道交通沿线土地集约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J];都市快轨交通;2006年02期

5 周翊民,孙章 ,季令 ,何宁;构筑“长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3年02期

6 王树盛,黄卫,陆振波,俞先江;都市圈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方法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年01期

7 吴强,冯维t,胡晓嘉;灰色预测法在城轨客流预测中的应用[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年03期

8 欧阳志坚,马小毅;城市轨道交通客流规模影响因素分析[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年03期

9 陈星光;周晶;李卓君;朱振涛;;多维动态用户最优出行选择的变分不等式模型[J];管理工程学报;2009年01期

10 张晓峰;陈鸿杰;王军利;;浅析交通分配理论[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连接社区的快速公交系统设计[J];装饰;2006年09期

2 魏涛;金凡;;雅加达市快速公交系统发展经验及启示[J];城市交通;2007年02期

3 彭婕;;深圳快速公交系统1号线年内开工[J];城市车辆;2007年06期

4 ;郑州快速公交系统规划方案亮相[J];城市规划通讯;2008年19期

5 徐康明;快速公交系统——向可持续城市交通发展之路(一)[J];交通与运输;2003年03期

6 陈燕凌,郭继孚,徐康明;北京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的发展思路和初步行动[J];城市交通;2004年02期

7 张毅;赵淑芝;丁秋实;刘苗;;长春市快速公交系统网络框架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5年06期

8 徐志修;浅谈快速公交系统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策略[J];交通标准化;2005年Z1期

9 柴毅;冯磊;刘宇;;快速公交系统中车辆的道路跟踪导航[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张扬;;个人快速公交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启示[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文芝;;在北京快速公交系统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的致辞[A];北京快速公交系统发展战略研讨会文集[C];2003年

2 Peter Midgley;;世界银行开展快速公交系统的经验[A];北京快速公交系统发展战略研讨会文集[C];2003年

3 ;北京市快速公交系统发展战略研讨会会议议程[A];北京快速公交系统发展战略研讨会文集[C];2003年

4 ;北京快速公交系统发展战略研讨会代表人员名单[A];北京快速公交系统发展战略研讨会文集[C];2003年

5 张学孔;;台湾快速公交系统之发展[A];中国巴士快速交通行动大会会议资料[C];2005年

6 陈燕凌;郭继孚;徐康明;;关于北京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的发展思路和初步行动[A];中国巴士快速交通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建立快速公交系统 促进可持续的城市交通的建议[A];北京快速公交系统发展战略研讨会文集[C];2003年

8 ;快速公交系统成长为一种新型交通模式[A];北京快速公交系统发展战略研讨会文集[C];2003年

9 ;国外重视发展地面快速公交系统[A];北京快速公交系统发展战略研讨会文集[C];2003年

10 李云燕;;厄瓜多尔基多市的快速公交系统[A];北京快速公交系统发展战略研讨会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磊;快速公交系统可望刷卡乘车[N];厦门日报;2007年

2 殷磊邋李春妮;快速公交系统定价要合理[N];厦门日报;2007年

3 专栏记者:冯永锋 本期策划:陆彩荣 王保纯;快速公交系统能否解决城市拥堵[N];光明日报;2004年

4 何东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N];中国交通报;2005年

5 李忠东;巴西独特的快速公交系统[N];中国旅游报;2004年

6 王磊;“地面地铁”打造快速公交系统[N];科技日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吴永红;建立省城快速公交系统[N];安徽日报;2006年

8 林世雄;厦门市快速公交系统开工兴建[N];福建日报;2007年

9 郭莹玉;广州公布快速公交系统试验线路方案[N];广东建设报;2007年

10 何可;快速公交系统即将启动[N];河南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守军;城市BRT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永鑫;快速公交系统规划方案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2 于星涛;快速公交系统规划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3 肖从喜;多评价主体的快速公交系统服务水平评价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4 简晓英;快速公交系统评价体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5 赵剑通;广州快速公交系统运营评价体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6 闵小军;快速公交系统运营绩效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7 耿蕊;快速公交系统的无障碍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07年

8 彭静;武汉市快速公交系统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9 陈宜军;基于快速公交系统的开放式快速公交线路及站点设计[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10 苗文娟;济南市快速公交系统规划后评价[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706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0706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d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