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建筑拆除废弃物水泥稳定碎石力学特性及其设计参数

发布时间:2018-06-27 06:51

  本文选题:道路工程 + 建筑拆除废弃物 ; 参考:《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5期


【摘要】:为了深入分析建筑拆除废弃物应用于公路工程中的可行性,通过室内试验揭示了龄期、新集料掺量等因素对建筑拆除废弃物水泥稳定碎石(CCWM)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强度和抗压回弹模量等力学参数的影响规律,建立了各力学参数的预估模型,提出了CCWM各力学参数的推荐参考值.结果表明:CCWM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强度和抗压回弹模量随着龄期和新料掺量的增加而增加;新集料掺量每提高20%,CCWM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提高8%~90%,劈裂强度提高5%~75%,抗压回弹模量提高2%~21%;建立的预估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CCWM各力学参数变化规律;CCWM无侧限抗压强度和劈裂强度的推荐参考值分别为2.7~5.5和0.59~1.06MPa,用于弯沉计算和拉应力计算的抗压回弹模量推荐参考值分别为1 300~1 900和1 700~2 200 MPa,可供路面设计与施工参考.
[Abstract]:In order to analyz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application of building demolition waste in highway engineering, the unconfined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construction waste cement stabilized crushed stone (CCWM) was revealed by laboratory tests, such as age, new aggregate content and other factors,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feasibility of building demolition waste cement stabilized crushed stone (CCWM). The influence of mechanical parameters such as splitting strength and modulus of compressive resilience is studied. The prediction model of each mechanical parameter is established and the recommended reference value of each mechanical parameter of CCWM is put forwar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splitting strength and modulus of compressive resilience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age and the content of new materials. The unconfined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CCWM is increased by 890, the splitting strength of CCWM is increased by 5 / 75, the modulus of compressive resilience is increased by 2 / 21, and the predict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to predict the variation of CCWM's mechanical parameters and CCWM's unconfined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splitting. The recommended reference values of crack strength are 2.7g / 5.5 and 0.59U 1.06MPa, respectively. The recommended reference values of compressive resilience modulus for calculation of deflection and tensile stress are 1 300 / 1 900 and 1 700 / 2 200 MPa respectively, which can be used as reference for pavement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美国Catholic大学土木工程系;
【基金】:交通运输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资助项目(0901005C) 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CMMI-0644552) 安徽省交通科技资助项目(2006200YJGL0002)
【分类号】:U4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跃矩;林志伟;孙可伟;郭远臣;;建筑废弃物在道路结构层材料中的应用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S2期

2 张大宁;张铁志;俞清荣;;建筑垃圾在道路基层中的应用研究[J];路基工程;2010年04期

3 张超,丁纪忠,郭金胜;废弃水泥混凝土再生集料在半刚性基层中的应用[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义海;巢中波;;再生骨料二灰碎石路面基层施工技术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4期

2 张建晖;尹健;凌华;;水泥稳定再生骨料混合料力学性能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9年08期

3 尹健;徐运锋;李益进;;水泥稳定再生骨料基层混合料抗冲刷性能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6期

4 李德章;;合肥地区再生水泥稳定集料路用性能试验分析[J];工程与建设;2008年06期

5 曹勇;柳炳康;夏琴;;再生混凝土的干燥收缩试验研究[J];工程与建设;2009年01期

6 张超,徐桂萍;废弃水泥混凝土再生集料需水量问题分析[J];公路;2004年12期

7 金波;马晓力;姚佳良;;旧水泥混凝土板利用综合技术研究[J];公路;2008年07期

8 彭松枭;尹健;;水泥稳定再生骨料基层混合料抗冲刷性能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J];公路;2009年04期

9 卢铁瑞;侯献云;白洪岭;白红英;;水泥混凝土路面再生利用技术应用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6年11期

10 陈亮;;废材料在道路工程中的研究及应用[J];公路交通技术;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扈惠敏;李德章;柳炳康;朱朝晖;;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再生集料工程性质研究[A];安徽节能减排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付佳丽;扈惠敏;柳炳康;;再生水泥稳定碎石料路用性能的试验研究[A];安徽节能减排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强;基于旧水泥混凝土再生集料的耐久性半刚性基层性能及设计参数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2 戈晓宇;节约型园林背景下废弃物和再生建材的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娟;再生骨料附着砂浆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及再生骨料二灰碎石试验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2 查进;磷渣锰渣路面基层材料的研究与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3 张立明;水泥稳定再生水泥混凝土骨料基层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4 付佳丽;废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再生利用技术的试验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5 石义海;废弃混凝土再生骨料道路基层试验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6 李爽;再生水泥混凝土粗骨料性能及其分级方法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9年

7 张建晖;再生骨料在水泥稳定基层中研究与应用[D];中南大学;2009年

8 姚昆;二灰碎石半刚性基层再生做刚性基层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吴世美;再生集料刚性基层结构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10 孔晨光;京福高速公路德州段再生集料刚性基层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夏慧慧;王坚;李巍;;建筑垃圾在路基处理中的应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9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军龙;肖建庄;;二灰稳定再生集料的抗压回弹模量试验研究[J];路基工程;2007年01期

2 王刚;刘黎萍;高晓飞;陈国强;;沥青混合料在不同温度下的静态模量试验研究[J];湖南交通科技;2009年04期

3 刘晨辉;张鹏;李清富;;聚丙烯纤维水泥稳定碎石抗压回弹模量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08年12期

4 杨瑞华;;加载方式对沥青混合料抗压回弹模量的影响分析[J];上海公路;2010年01期

5 赵宏兴;;水泥乳化沥青稳定基层抗裂性能研究[J];交通科技;2007年06期

6 黄芳;吴国雄;王燕;张大可;;半柔性路面复合材料抗压回弹模量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7 李禹德;;河南省沥青路面面层材料设计参数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1年03期

8 宋健;刘军;;天然砂砾应用于道路基层的研究[J];中外公路;2007年03期

9 吴伟;;乳化沥青水稳碎石路用性能研究[J];现代交通技术;2007年04期

10 赵延庆;薛成;黄荣华;;沥青混合料抗压回弹模量与动态模量比较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连雨;王丽;王国清;;冷再生混合料的室内试验研究[A];第一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新技术新材料与新设备卷[C];2002年

2 柳志军;;河南南部地区典型沥青混凝土路面材料设计参数现状试验研究[A];矿山建设工程新进展——2005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下册)[C];2005年

3 丁庆军;孙政;李潜;胡曙光;;半柔性灌浆材料增渗性能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刘春荣;柳志军;;路面半刚性基层材料设计参数取值试验研究[A];矿山建设工程新进展——2005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下册)[C];2005年

5 韦灼彬;彭全敏;王铁成;高屹;;聚氨酯发泡快速稳定路基回填料的试验研究[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6年

6 王维舟;王涌;刘全忠;;复合固结土路面基层技术应用中的三个重要环节[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7 陈明;魏琛宇;许志鸿;胡尚军;黄文;;基于重载的沥青混合料力学性能试验研究[A];江苏省公路学会优秀论文集(2006-2008)[C];2009年

8 张起森;冯俊领;;大粒径沥青混合料沥青面层的应用研究[A];第五届全国路面材料及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赵其永;;无机类加固风积沙在沙漠公路中的应用研究[A];建设工程理论与实践(第二辑)[C];2005年

10 赵庆国;;沥青路面现场冷再生技术的应用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丁兆民;粗颗粒盐渍土路基稳定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2 朱洪洲;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疲劳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3 姚爱玲;以矿渣为主要组分的道路基层与面层专用水泥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4 姜海涛;层状硅酸盐纳米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动态力学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5 陈强;基于旧水泥混凝土再生集料的耐久性半刚性基层性能及设计参数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6 徐江萍;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基层沥青路面抗裂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7 张洪伟;基于离散元方法的橡胶颗粒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与破冰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隽祺;水泥稳定基层材料疲劳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2 朱继东;高速公路加铺沥青面层结构与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3 李芸;掺钢渣的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性能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4 王晓文;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的实施与反演[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5 姚瑞s,

本文编号:20730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0730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3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