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口管桩承载力计算方法及桩基模型研究
本文选题:开口管桩 + 桩基 ; 参考:《水运工程》2014年08期
【摘要】:比较了《港口工程桩基规范》以及API RP 2A WSD规范中对于开口管桩单桩承载力两种计算方法各自的优缺点,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目前普遍采用的传统模型和基于荷载传递法的双曲线模型分别建立三维桩基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和比较,分析表明后者更加准确合理、适用性更广泛。
[Abstract]: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two calculation methods for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single pile in port engineering pile foundation code and API RP2A WSD code are compared. The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ANSYS is used to calculate and compare the traditional model and hyperbolic model based on load transfer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pile foundation is more accurate and reasonable, and its applicability is more extensive.
【作者单位】: 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分类号】:U655.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齐剑峰;栾茂田;王忠涛;聂影;范庆来;;饱和黏土不排水剪切特性及双曲线模型[J];岩土力学;2008年08期
2 李森;唐孟雄;;预测抗拔桩承载力的双曲线模型[J];岩土工程界;2008年09期
3 卢荣;;回归分析在沉降预测数据处理中的应用[J];城市勘测;2011年03期
4 郑大龙;;抗拔桩变形分析与有效桩长预测[J];上海国土资源;2011年02期
5 王建;岑威钧;张煜;;邓肯 张模型参数反演的不唯一性[J];岩土工程学报;2011年07期
6 李广信;;用旁压试验求Duncan双曲线模型的参数[J];勘察科学技术;1986年05期
7 闫澍旺,陈波,禚瑞花;桩周土体静阻力模型研究及在打桩中的应用[J];水利学报;2003年04期
8 贺炜;赵明华;邹新军;;基桩荷载传递的非线性计算方法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6年03期
9 党发宁;刘娜;何文安;;西安地区单桩荷载传递双曲线模型与工程应用[J];岩土工程学报;2007年09期
10 史旦达;周健;贾敏才;;大面积荷载作用下港区软土地基沉降的非线性回归分析[J];工业建筑;2009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红华;李正农;;累积法在土力学模型参数确定中的应用[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1年
2 陈丽华;余新晓;刘秀萍;宋维峰;;林木根系本构关系研究[A];发展水土保持科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学术论文集[C];2006年
3 王伟;周干武;卢廷浩;;软土工后沉降双曲线模型与指数曲线模型分析[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4 李鹤林;庄传晶;;高压输气管线延性断裂与止裂研究进展[A];第十四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牟崇元;吴景浓;石勇;;磨刀门大桥工程场址土的动力性能实验研究[A];高层建筑与桥梁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89年
6 钱玉林;卢廷浩;殷宗泽;;宽级配土料本构模型适应性研究[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卷)[C];1996年
7 张彩庆;王敬敏;;农村电网改造项目评价中无项目时数据的预测[A];2004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杨光华;;地基承载力的合理确定方法[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9 梅国雄;尹俊;宰金珉;;降雨对土坡稳定性影响试验及三维数值分析[A];第二届全国环境岩土与土工合成材料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8年
10 蔡辉腾;欧秉松;;福州常规土类动剪变模量与阻尼比的试验研究[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宏彬;竖向荷载作用下大直径桩的荷载传递理论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2 陈波;海洋桩基平台大直径、超长桩的可打入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3 张振营;城市生活垃圾的压缩性及填埋场的沉降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吴明;深基坑工程若干土力学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鲁先龙;戈壁碎石土浅基础抗拔性能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6 张乾青;软土地基桩基受力性状和沉降特性试验与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7 曹卫平;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及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8 康洪;南沙软土地基处理综合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徐正中;桩承式路堤固结性状的试验与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10 陈贵;超重/肥胖青少年延迟贴现及冲动性与进食行为的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志达;单桩荷载—沉降计算的一种解析算法[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2 陈抒然;面向个性化服务的用户兴趣建模及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3 孙晓娟;滇池泥炭土工程地质特性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4 欧阳明;单桩竖向荷载—位移曲线预测方法改进与MATLAB/GUI实现[D];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
5 张天翔;城市小区新型挡土结构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6 张磊;广义变荷载下双曲线模型修正土体一维固结理论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7 王星运;铁路客运专线路基沉降预测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9年
8 居俊;基于非理想性观测数据的高速公路软基沉降预测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9 陈宾;支盘桩的承载特性与极限承载力预测[D];中南大学;2008年
10 焦广彦;黄土地区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监测及变形预测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1145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114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