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交通流稳定性的分子动力学分析

发布时间:2018-07-12 18:56

  本文选题:交通工程 + 稳定性分析 ; 参考:《公路交通科技》2014年05期


【摘要】:为有效预防交通拥堵现象的发生、减小交通事故发生率,依据Lyapunov稳定性判断方法,以均匀状态的同步流为对象,考虑人、车、路和环境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对交通流稳定性进行分子动力学分析并建模;以车辆轨迹线图和交通流状态图的方式分析各种交通扰动因素条件下的交通流稳定性动态演变过程;通过揭示诱发交通流失稳现象的机理以及考虑人、车、路和环境等交通场景来改善交通流稳定性。
[Abstract]:In order to effectively prevent traffic congestion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traffic accidents, according to the Lyapunov stability judgment method, taking the homogeneous synchronous flow as the object, the comprehensive effects of people, vehicles, roads and environment are considered. The dynamic evolution process of traffic flow stability under various traffic disturbance factors is analyzed by means of vehicle trajectory diagram and traffic flow state diagram. The stability of traffic flow is improved by revealing the mechanism of induced traffic loss stabilization and considering the traffic scenes such as people, cars, roads and environment.
【作者单位】: 青岛理工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78231) 智能交通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13-ITSC-KL-002)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12EEL28)
【分类号】:U491.1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许伦辉;罗强;吴建伟;黄艳国;;基于最小安全距离的车辆跟驰模型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0年10期

2 陈秀锋;郭涛;曲大义;郝杰;;基于分子跟驰特性的交通流稳定性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13年05期

3 郝媛;徐天东;孙立军;;交通扰动与交通流稳定性机理解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0年02期

4 张晶;单宝明;王涛;;交通流加速度与多速度差模型及稳定性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年17期

5 曲大义;杨建;陈秀锋;卞晓华;;车辆跟驰的分子动力学特性及其模型[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2年05期

6 曲大义;管德永;刘志刚;王殿海;;中国城市混合交通流特性研究[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沧海;马新民;;摩托化行军模拟分析与设计[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2 孙宇星,陈德望,吴建平;北京市快速环路速度-密度模型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3 黄迪;钱大琳;赵春龙;;平交口右转机动车穿越直行自行车行为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4 董春娇;邵春福;熊志华;;基于优化SVM的城市快速路网交通流状态判别[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5 胡显辉;冯旭;李明;;基于DSP图像处理技术的孤立交叉口自适应控制[J];兵工自动化;2007年12期

6 张光枢;陀螺系统的非线性稳定性[J];兵工学报;1987年04期

7 杨永勤;刘小明;于泉;褚世新;;交通流三参数关系的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8 梁春岩;王殿海;;自行车群时间长度计算方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8期

9 刘金广;于泉;荣建;刘小明;刘培华;;信号交叉口行人自行车聚集群交通特性[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10 陆建;姜军;吴靖;;普通公路典型车速控制措施的综合评价[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卫;;系统与其子系统[A];第十一届全国非线性振动学术会议暨第八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胡家宝;姚宁波;张玉民;;基于网络道路交通流仿真平台的研究与设计[A];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与传动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3 王青;雷丽;;基于熵的油耗率相对增量理论模型的建立及分析[A];第二十一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八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两岸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8年

4 项俊平;李书杰;陈宗海;;一种基于强化学习的交通网络绿波协调控制方法[A];第13届中国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朱西平;支希哲;顾致平;;Hurwitz稳定性判据用于线性多变量系统问题讨论[A];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研究进展——2002(9)卷——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会第9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胡中梅;;快速路合流区上游车头时距分布研究[A];第一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杨兆升;王彦新;保丽霞;陈昕;刘新杰;;高密度区匝道控制和诱导在高速公路通道管理中的协同运作[A];第一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付毅;姚丹亚;;城市信号灯交叉口混合交通问题研究综述[A];第一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段青;赵建国;丁青艳;潘景山;;城市道路交通状态判别方法探讨[A];2007第三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曾滢;杨晓光;;信号控制交叉口动态车道功能设置模型[A];2007第三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东繁;基于微观模型的城市道路交通流若干典型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董春娇;多状态下城市快速路网交通流短时预测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韩萍;环形交叉口交通流运行特性[D];吉林大学;2011年

4 吴彪;高速公路作业区行车风险与安全控制策略[D];吉林大学;2011年

5 郭伟伟;适应展宽段设置的信号交叉口控制方案优化[D];吉林大学;2011年

6 刘昕;基于IPv6的智能交通信息采集与处理方法[D];吉林大学;2011年

7 常思江;某鸭式布局防空制导炮弹的飞行弹道特性与控制方案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8 张邻;城市交通与居住地选择之间关系[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9 贾宁;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的解析与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祝站东;基于道路环境的双车道公路运行速度模型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善智;基于时间窗口的高速公路交通分析系统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铁成;信号交叉口间路段上的车辆排队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志强;Q学习在单路口交通信号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祖威;基于WITNESS集装箱码头道路交通系统仿真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5 任重;机非混行条件下的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6 王伟;平面交叉口机动车XDL逆序左转方案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7 曹更立;高速公路视频检测器优化布设方法研究及应用[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8 张芝;交通流仿真评价系统的研究及应用[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9 姜涛;高速公路入口匝道控制研究[D];五邑大学;2010年

10 丁茜;高速公路网交通量观测站布设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智勇,荣建,任福田;跟车模型研究综述[J];公路交通科技;2004年08期

2 许伦辉;罗强;吴建伟;黄艳国;;基于最小安全距离的车辆跟驰模型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0年10期

3 周立军;王殿海;李卫青;;人工神经网络及粒子群优化算法在跟驰模型中的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年04期

4 宋现敏;金盛;王殿海;曹婧华;;考虑侧向偏移的车辆跟驰模型[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1年02期

5 郝媛;徐天东;孙立军;;交通扰动与交通流稳定性机理解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0年02期

6 徐杰,杜文,孙宏;跟随车安全距离的分析[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2年01期

7 王文清,王武宏,钟永刚,易生平;基于模糊推理的跟驰安全距离控制算法及实现[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3年01期

8 张晶;单宝明;王涛;;交通流加速度与多速度差模型及稳定性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年17期

9 唐阳山;江振伟;白艳;方媛;;汽车防碰撞安全距离模型及仿真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王丰元,解维亮,孙刚,宋年秀;青岛市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策略研究[J];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建;基于跟驰理论的单点自适应控制方法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建钢;伍雄斌;;多智能体技术在交通系统协调控制中的应用[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2 李晓燕;陈红;胡晗;;交通环境承载力及其定量化方法初探[J];公路交通科技;2008年01期

3 王文轩;;智慧型交通系统:让你快乐轻松旅行[J];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09年04期

4 石萍;我国ITS的发展及标准体系的建立——访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杨琪博士[J];汽车与安全;2002年11期

5 胡明伟;;微观仿真软件在交通工程专业课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年08期

6 ;江苏省江阴交通工程机械厂简介[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1991年02期

7 罗玉屏;高桂凤;武红丽;;公路隧道交通安全模糊评判体系研究[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8 高桂凤;武红丽;张生瑞;;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评价[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7年01期

9 樊小红;巨永锋;邱彦章;;考虑加速度取值约束的跟驰模型及仿真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0年19期

10 ;天津环通交通安全设施[J];交通标准化;2010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敏华;刘国楠;;软基上路堤稳定性的能量分析法[A];工程排水与加固技术理论与实践——第七届全国工程排水与加固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程晓东;张治成;谢旭;傅翼;;铝合金人行天桥的结构稳定性分析[A];第十八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3 李增志;别社安;任增金;;波浪作用下抛石防波堤稳定性的离散单元法分析[A];第1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8年

4 余小马;杨建锋;;某高边坡治理及稳定性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在泉;王建新;郑颖人;张黎明;;局部破碎带下海底岩体隧道稳定性分析[A];第六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及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袁爱民;戴航;吉伯海;聂利英;;高墩连续刚构桥T构悬臂施工稳定性分析[A];第十八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7 陈卫红;邓向阳;李尚高;;龙滩水电站右岸航道边坡稳定性分析与支护措施[A];2007年湖南水电科普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陈云峰;陈岩;彭卫;;钢管砼拱桥混凝土灌注次序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9年

9 曹体涛;刘成龙;;珠江黄埔大桥施工平面控制网复测与稳定性分析[A];中国交通土建工程学术论文集(2006)[C];2006年

10 黄宏伟;孙钧;;三峡工程船闸区高边坡稳定性的系统动态预报反演模型[A];面向21世纪的岩石力学与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叶云 本报驻浙江记者 徐文潇;杭州将实施9大交通工程[N];中国旅游报;2009年

2 通讯员 杨永凤邋记者 沈英甲;国内首个大规模地下交通工程破难点[N];科技日报;2008年

3 记者 李强 通讯员 魏然;我市八项措施强化交通工程廉政建设[N];菏泽日报;2009年

4 刘焕丽;周蔚吾:让中国的交通工程逐步迈向智能化[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5 昝爱宗邋贾刚为 特约记者 袁会畅;建设惠及全省民生的交通工程[N];中国交通报;2007年

6 罗俊峰 倪杰 崔屹忠;浙江交通系统认真抓好交通安全生产[N];浙江日报;2006年

7 彭燕邋庄则平;交通系统全面防抗台风“罗莎”[N];中国交通报;2007年

8 金雅琴;嘉兴市交通工程的质量由学会认定[N];大众科技报;2007年

9 记者 董倍宏邋通讯员 陈永平;高宏峰深入我市检查指导交通系统抗震救灾工作[N];陇南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刘洋 通讯员 蔡志洪;交通工程质量监督如何落实到位[N];中国交通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秀锋;基于分子动力学的车辆运行安全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2 贾文广;真空管道交通系统热动力学特性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3年

3 李开言;双肢薄壁高墩刚构桥悬臂施工稳定性与风效应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4 慈玉生;快速路匝道连接段通行能力与匝道设置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5 张莉;城市主干道交通流的分形理论与系统模拟[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6 Q,

本文编号:21181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1181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c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