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废食用植物油再生沥青的物理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28 11:21
【摘要】:废食用油中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类似于沥青中的油分,而沥青老化后其油分会减少。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废食用植物油对老化沥青物理性能的改善效果,探讨废食用油用于沥青再生的可行性。将SBS改性沥青、AH-50、AH-70三种沥青分别进行室内压力老化,然后分别添加3.0%~7.0%的废食用植物油,进行沥青三大指标和黏度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废食用油掺量的增加,三种老化沥青的软化点和黏度会逐渐降低,而针入度和延度会逐渐升高;废食用油对不同老化沥青各物理性能指标的改善效果存在差异;采用回归方程规划求解并实验结果发现,所用废食用油在4.0%、5.0%、6.0%的掺量下,分别能使SBS改性沥青、AH-50、AH-70三种老化沥青的三大指标和黏度基本恢复到原样沥青的水平。
[Abstract]:Waste cooking oil contains a large amount of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similar to the oil in asphalt, which decreases after aging.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improvement effect of waste edible vegetable oil on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aging asphalt, and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waste edible oil for asphalt regeneration. Three kinds of SBS modified asphalt, AH-50 and AH-70, were aged under indoor pressure, and 3.0% of waste edible vegetable oil were added to the asphalt. The experiment of asphalt viscosity was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oftening point and viscosity of the three kinds of aging asphalt will decrease gradually, while the penetration and ductility will gradually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waste cooking oil content, and the improvement effect of waste cooking oil on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different aging asphalt is different.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programming was used to solve the problem an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hree indexes and viscosity of SBS modified asphalt, AH-50 and AH-70, could be basically restored to the level of the original asphalt under the dosage of 4.0% and 5.0% respectively.
【作者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分类号】:U4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樊统江;徐栋良;贾敬鹏;陈富强;;沥青砼路面再生技术及其在国外的发展[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2 况栋梁;余剑英;蔡正文;宋献东;;再生剂对不同老化程度沥青再生性能的影响[J];公路;2011年05期

3 杨庆敏;;日本废食用油处理路径及对中国的启示[J];当代经济;2010年18期

4 许真文;谭巍;郭德栋;;沥青混合料再生剂的试验研究[J];山西建筑;2007年08期

5 王延耀,李里特;废食用油再利用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2003年11期

6 吕伟民;;沥青再生原理与再生剂的技术要求[J];石油沥青;2007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武泽锋;张俊;朱浮声;;厂拌冷再生马歇尔试件击实与养生方法[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2 陈婷;陈为健;;废油脂合成表面活性剂及性能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0年06期

3 曹萍;单宝龙;孙敬军;高会娟;王雷;王洪猛;;橡胶改性沥青的老化及再生[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4 耿九光;戴经梁;;再生沥青混合料最佳拌和温度及压实温度研究[J];公路;2011年04期

5 吴超凡;曾梦澜;赵明华;钟梦武;;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试验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9年07期

6 盛燕萍;李海滨;孟建党;;就地热再生技术在沥青路面养护工程中的应用[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7 丁慎德;;我国废弃食用油资源化利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01期

8 查旭东;曾军;蔡诚秀;;新沥青对再生沥青性能影响分析[J];交通科学与工程;2013年01期

9 高超;季节;王胜来;;高旧料掺配率的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10 安国民;;浅谈沥青路面再生技术[J];发展;2013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何祯祥;宋洪川;钦佩;;盐土可再生能源的生产与转化[A];2005年中国生物质能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永明;热拌再生沥青混凝土技术研究及应用[D];天津大学;2010年

2 张清平;沥青路面现场热再生技术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3 耿九光;沥青老化机理及再生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4 李进;沥青再生剂扩散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5 魏凌志;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体系中处理废弃塑料制备碳材料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6 赵斌;沥青混合料热再生机理及技术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7 贾丽娟;洱海北部流域有机固体废物氮磷污染及其控制对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8 李红亚;有机碱催化天然磷脂制备L-α-甘油磷脂酰胆碱(GPC)酯交换反应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野;海滨锦葵茎尖再生体系建立及GPD1和DGAT植物表达载体构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炎炎;就地热再生PE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董红;利用餐饮废油制取生物柴油的工艺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4 王宇;沥青路面再生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5 王凤楼;新型道路沥青热再生剂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6 潘安龙;微生物油脂转酯化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1年

7 刘鹏展;利用潲水油生产生物柴油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8 仲磊;小桐子引种栽培试验的初步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9 郭宏珍;连续反应精馏法合成脂肪酸甲酯[D];江南大学;2007年

10 矫彩山;利用废弃植物油合成生物柴油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忠水,纪威,李淑艳,何义团,鄂卓茂;国外生物柴油的应用[J];节能与环保;2003年01期

2 张建;肖维;黄晓明;;沥青路面再生中旧沥青的回收与再生研究[J];湖南交通科技;2006年04期

3 刘军,杨彦海,李和平,雷振新,任书杰;利用复合添加剂再生沥青[J];公路;2004年01期

4 季节;罗晓辉;颜彬;徐世法;;临界老化时间及最佳再生剂用量的确定[J];公路;2006年01期

5 李海军;刘仰韶;黄晓明;;沥青混凝土路面再生工艺的试验研究[J];公路;2006年11期

6 谢娟;范建华;伍石生;;沥青混凝土工厂热再生配合比设计及沥青再生剂研究[J];公路;2008年09期

7 李严;王大明;白崎峰;;再生剂改善废旧沥青性能的试验研究[J];交通标准化;2009年Z1期

8 郝晓梅;浅谈沥青混合料的生产工艺[J];山西建筑;2005年13期

9 喻依兆,何屏;加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2年02期

10 燕林;国外开始规模生产生物柴油[J];炼油设计;199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忠祥;杨云东;周应新;朱止波;周彬;王浩;岳锐强;王捷;;掺入抗车辙剂的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研究[J];公路;2009年04期

2 李晓娟;韩森;贾志清;张丽娟;;基于弯曲试验的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10年06期

3 岳爱军;谢永贤;;柳州北环高速公路AC-13C的劈裂试验研究[J];西部交通科技;2009年02期

4 朱梦良,王民,邱鑫贵;空隙率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分析[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5 吴平,崔鹏,谢军;APA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试验研究[J];中外公路;2003年01期

6 陈启宗;我国沥青路面再生设备开发对策[J];建筑机械;2001年03期

7 张富荣,沈旭,车淳碧;我国沥青路面再生设备开发对策[J];山西交通科技;2002年03期

8 罗立武;刘方;叶光华;曾梦澜;;含添加剂沥青混合料老化后的水稳定性[J];中南公路工程;2006年05期

9 李秀梅;邓廷权;黄世武;;AC-13(改进型)沥青混合料劈裂试验研究[J];西部交通科技;2007年06期

10 宗海,张磊,徐安宁;表面涂刷型沥青路面保护材料试验研究[J];江苏交通;2003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起森;冯俊领;;大粒径沥青混合料沥青面层的应用研究[A];第五届全国路面材料及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何志勇;李自光;;沥青混合料再拌运输车试验研究[A];中国工程机械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倪富健;;聚酯玻纤布加筋沥青混合料应力疲劳试验研究[A];第五届全国路面材料及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刘朝晖;黄云涌;李宇峙;;沥青混合料大型马歇尔击实试验方法与技术标准探讨[A];2004年道路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5 孙燕娜;陈传尧;;沥青路面的车辙损伤预测[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6 卢永贵;;沥青混合料结构参数探讨[A];天津市市政(公路)工程研究院院庆五十五周年论文选集(1950~2005)上册[C];2005年

7 钟超敏;;城市桥梁面层沥青混合料特点及其技术对策初探[A];全国城市桥梁青年科技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8 刘大梁;刘小燕;罗立武;赵锋;;预拌式冷铺沥青混合料的研制与应用[A];第二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4年

9 王随原;周进川;何演;;SBS改性沥青混合料劲度模量试验研究[A];2004年道路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王金豹;;京津塘高速公路(天津段)沥青混合料的配比[A];天津市市政(公路)工程研究院院庆五十五周年论文选集(1950~2005)上册[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葛玲玲邋徐亚栋;南理工研发成功沥青混合料搅拌技术[N];科技日报;2008年

2 李铮;环保沥青混合料扮靓长安街[N];科技日报;2009年

3 郭少言 刘崭;西安公路院成功研制沥青混合料微波加热车[N];中国交通报;2010年

4 任晓明;温拌沥青混合料首次用于省城道路养护[N];太原日报;2009年

5 项煜虹;长安街披上环保衣[N];大众科技报;2009年

6 交轩;应用温拌技术 筑路节能无污染[N];中国交通报;2010年

7 记者袁岚 通讯员张东平;京西铺设北京首条低碳示范路[N];中国建材报;2010年

8 彭丽;长安街大修彰显绿色科技理念[N];中国化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李艳 实习生 宫玉斐;废钢渣旧轮胎成辅料[N];科技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白洪文 实习记者 吴洋 李靖 杨淑华;广巴高速是这样“炼”成的[N];广元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建勋;温拌沥青混合料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2 吕得保;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吴俊;沥青混合料等效力热性质的细观力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4 苑苗苗;基于数字散斑相关方法的沥青混合料疲劳破坏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5 叶永;沥青混合料粘弹塑性本构模型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尹应梅;基于DMA法的沥青混合料动态粘弹特性及剪切模量预估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易军艳;基于界面行为的多孔沥青混合料冻融损伤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8 宿秀丽;隧道沥青混合料温拌阻燃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9 郭庆林;沥青混合料内部应力分布及其对粘弹性能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10 李玉华;沥青及沥青混合料旋转剪切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红红;基于层位功能考虑的各结构层沥青混合料优化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2 闫超;沥青混合料间接拉伸试验的弹粘性分析[D];长安大学;2010年

3 孙杰;基于应力控制模式下的沥青混合料疲劳开裂预估模型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至飞;温拌助剂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谢君;活性矿粉对沥青混合料水稳性能的影响[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6 孔令然;就地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耐久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贾建峰;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面层与基层间沥青混合料功能层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8 张慧鲜;基于抗剪强度的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影响因素分析及改善措施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9 尚晋;不同温度和轮载下沥青混合料车辙数值模拟[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田世亮;温拌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及温拌效果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1499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1499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1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