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弯扭复合作用下RC圆形桥墩滞后性能及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18-08-05 20:51
【摘要】:多维地震作用下,斜交桥和曲线桥梁等非规则桥梁的钢筋混凝土(RC)桥墩受到轴压、弯曲、剪切和扭转复合作用,特别是在扭转作用,引起非规则桥梁RC桥墩弯剪失效,从而影响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为了阐明弯曲和扭转耦合作用对RC圆形桥墩滞后性能的影响,对扭弯比不同的12个RC圆形桥墩进行循环试验研究,评价弯扭相互作用对RC桥墩抗弯性能和抗扭性能的影响,并基于试件的破坏特征以及力和位移关系等试验结果,建立能够预测弯扭相互作用下RC桥墩滞后性能的恢复力模型。结果表明,弯扭相互作用降低了RC桥墩的抗弯和抗扭承载力,桥墩的变形特征和失效模式发生了改变,损伤破坏区域要高于弯曲塑性铰长度区域。提出的考虑扭弯比影响的RC桥墩的弯曲恢复力模型和扭转恢复力模型,可以较好预测弯扭相互作用下RC圆形桥墩的滞回性能。
[Abstract]:Under the action of multi-dimensional earthquake,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RC) piers of irregular bridges such as skew bridges and curved bridges are subjected to the composite actions of axial compression, bending, shear and torsion, especially in torsion, which results in the failure of flexural shear of RC piers of irregular bridges. Thus,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bridge structure is affected. In order to elucidate the effect of the coupling of bending and torsion on the hysteresis performance of RC circular pier, 12 RC circular piers with different torsion / bending ratio were studied by cyclic test, and the effects of bending-torsional interaction on flexural and torsional properties of RC pier were evaluated. Based on the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ecimens an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uch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ce and displacement, a restoring force model is established to predict the hysteresis performance of RC piers under the interaction of bending and tors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lexural and torsional bearing capacity of RC piers is reduced by bending-torsion interaction. The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failure modes of RC piers are changed, and the damage and failure zone is higher than that of flexural plastic hinges. The flexural restoring force model and torsional restoring force model of RC pier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torsional and bending ratio can be used to predict the hysteretic behavior of RC circular pier under bending-torsional interaction.
【作者单位】: 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78008,51378033)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2011CB013602) 北京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KZ201410005011)
【分类号】:U443.22;U442.5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韩强;杜修力;赵彦;王利辉;;双向压弯状态下矩形空心桥墩循环试验[J];中国公路学报;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忠;湿陷性黄土场地上的地下旋流池防水性设计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5期

2 石开展;;关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4期

3 杨彦克;陈辉;宋登富;潘绍伟;叶跃忠;李固华;;桥梁裂缝注浆修补材料及技术[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3期

4 刘晓红;;轻骨料混凝土受压构件偏心距增大系数的计算[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5期

5 于秋波;刘立新;谢丽丽;胡丹丹;冯辉;;HRB500级钢筋用于先张预应力梁的非预应力筋的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1期

6 林沂祥;郑廷银;蔡万军;陈志军;;蜂窝状钢骨混凝土不对称十字形柱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2期

7 管品武;郭海峰;雷士发;;HRB500钢筋混凝土框架柱塑性铰区破坏形态的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5期

8 刘晓红;李鸿芳;雷光宇;;M-N相关曲线用于轻骨料混凝土圆形截面偏压构件截面的计算[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6期

9 薛刚;张晓斌;李奉阁;;损伤钢筋混凝土梁受力性能计算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3期

10 王艳;王命平;耿树江;杨勇新;;500MPa级细晶粒钢筋混凝土构件轴压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超;金凌志;谢旦;;预应力RPC简支梁受弯性能浅析[A];第十一届后张预应力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2 言志信;叶振辉;刘培林;;钢筋混凝土烟囱定向爆破拆除倒塌过程研究[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3 宋美瑶;吴宇环;许宁;程小珂;蒋秀根;;基于拉压组合受力的混凝土劈裂受力数值试验[A];北京力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孙毅;李密密;崔娜;吴丹;蒋秀根;;钢筋骨架支承下混凝土梁受损破坏行为数值模拟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来;王琦;尹燕霞;;十字形钢管混凝土短柱轴心受力性能研究[A];钢结构工程研究(六)——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来;马云良;尹燕霞;;L形钢管混凝土短柱轴心受力性能分析[A];钢结构工程研究(六)——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7 须亚平;查万理;彭煜;曾义;朱爱军;王磊;王辉刚;;置于岩石地基的独立基础力学特性研究[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须亚平;袁志英;常达美;王林枫;彭煜;王辉刚;;岩石地基上柱下独立基础的设计缺陷[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马福;胡亮;靳鑫;;框支短肢剪力墙结构转换梁受力性能分析[A];建设工程安全理论与应用——首届中国中西部地区土木建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姬慧;;大面积混凝土结构温度及收缩裂缝控制研究[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强;CFRP-混凝土界面粘结滑移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劳晓春;RC矩形截面剪力墙构件的抗震性能及其性能指标限值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吴静;多重螺旋箍筋增韧轻质混凝土抗震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郭猛;框架—密肋复合墙结构抗震性能与设计计算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万海涛;钢筋混凝土梁、柱构件抗震性能试验及其基于变形性能的参数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成琛;大跨径PC桥梁弯曲孔道有效预应力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7 吴小勇;钢筋钢丝网砂浆加固混凝土柱的轴压、偏压及抗震滞回性能试验研究[D];汕头大学;2011年

8 叶苏荣;基于梁段模型的FRP加固混凝土梁界面剥离破坏分析[D];汕头大学;2011年

9 杨小卫;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地震破坏机理的试验与设计方法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1年

10 李贤;端板螺栓连接钢—混凝土组合节点的抗震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凤莲;配置加强箍筋混凝土短柱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李甲甲;钢筋混凝土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杨明林;塑性混凝土配合比及性能指标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肖志龙;中置集中荷载作用下FRP筋混凝土双向板冲切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5 张爱霞;FRP加固受损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D];郑州大学;2010年

6 雷鸣;锈胀损伤RC拱极限承载力试验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刘鑫;无筋及水平灰缝配筋砌体干燥收缩试验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曹磊;PVA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范雪;钢管混凝土柱—工字钢梁半刚性节点有限元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10 刘俊;刚度退化对框架剪力墙结构影响分析[D];南昌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开挖圆形桥墩基坑喷射混凝土护壁[J];铁道建筑;1974年04期

2 邓祖祥;;圆形桥墩的模板施工[J];建筑施工;1988年05期

3 华维娜;张根广;李礼;;圆柱桥墩波环对斜交桥墩前冲击高度影响的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0年12期

4 吴树棉;;重力式桥墩台标准设计发展简况[J];铁道标准设计;1982年07期

5 胡槿初;;铁路桥墩台身的截面容许偏心沿革[J];铁道标准设计;1989年09期

6 樊文才;张南;阙水杰;;侧向荷载下钢筋混凝土圆形桥墩抗裂性能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7 ;W端形桥墩算例(叁桥4017)[J];铁道标准设计;1964年05期

8 ;《铁道科学技术》铁道建筑分册1973~1974年分类总目录[J];铁道建筑;1974年06期

9 李运生;阎贵平;王元清;张彦玲;;铁路桥梁梁墩体系墩顶横向振幅的参数影响分析[J];铁道建筑;2007年03期

10 李向海;;桥墩可调直径钢模板的研制与试用[J];铁道建筑;2007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刘怀英;用汗水和智慧 筑起跨江长虹[N];广元日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雯珊;基于船桥碰撞中桥墩模型的力学响应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2年

2 严盛强;刚性基础高桥墩墩顶位移分析[D];广西工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21669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1669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d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