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不同成型方法和级配的沥青混合料内部空隙特征

发布时间:2018-09-04 08:25
【摘要】:采用X-ray CT技术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研究两种成型条件下三种级配沥青混合料试件的内部空隙特征,并通过统计分析提出数学模型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空间分布规律受试件成型方法及级配类型的影响较大。不同级配条件下,马歇尔试件内部空隙率分布沿着高度方向总体呈现对称形状,而静压试件内部空隙率分布则为"一端大,一端小"的形状,马歇尔试件的平均空隙率与目标空隙率差异较小,而静压试件的平均空隙率是目标空隙率的1.4倍以上;相同级配条件下,与马歇尔试件相比,静压试件的空隙空间分布离散性、平均空隙率和平均空隙数量均较大,但平均空隙等效直径相差较小;采用两参数数学模型能够较好地表征成型方法和集料级配对沥青混合料内部空隙空间分布规律的影响。
[Abstract]:X-ray CT and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internal void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graded asphalt mixture specimens under two kinds of forming conditions, and a mathematical model was proposed to characterize them by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void space of asphalt mixture is greatly affected by the molding method and gradation type of the test piece. Under different gradation conditions, the internal porosity distribution of Marshall specimen presents symmetrical shape along the direction of height, while that of static pressure specimen is "one end is large and one end is smal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verage porosity of Marshall specimen and that of target is small, while the average porosity of static pressure specimen is more than 1.4 times of that of target, and under the same gradation condi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void space of static compression specimen is more discrete than that of Marshall specimen. The average porosity and the average number of voids are large, but the difference of the average void equivalent diameter is small. The two-parameter mathematical model can better characterize the influence of molding method and aggregate gradation on the distribution of internal void space in asphalt mixture.
【作者单位】: 大连海事大学道路与桥梁工程研究所;辽宁省公路工程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8BAG10B02)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2009212512000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2011QN136,2012TD015)
【分类号】:U4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晓军,张肖宁;CT技术在沥青胶结颗粒材料内部结构分析中的应用[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02期

2 李芬;沈成武;吴少鹏;;基于CT图像的沥青混合料分形特征的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6年02期

3 汪海年;郝培文;;沥青混合料微细观结构的研究进展[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4 裴建中;张嘉林;常明丰;;矿料级配对多孔沥青混合料空隙分布特性的影响[J];中国公路学报;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浩;陈青;魏厚震;袁海文;刘元泉;;沥青混合料芯样图像自动检测系统的研制[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11年06期

2 张国炳;李芬;熊文林;;沥青混凝土材料细观损伤演化研究[J];公路;2006年10期

3 张倩;李创军;;沥青混合料冻融劈裂微观结构损伤特性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10年02期

4 万成;张肖宁;王邵怀;吴文亮;吴志勇;;基于X-CT技术的沥青混合料三维数值化试样重建[J];公路交通科技;2010年11期

5 胡迟春;王端宜;Nelson GIBSON;Emin KUTAY;Jack YOUTCHEFF;;基于CT技术沥青混合料集料的识别与分离[J];公路交通科技;2011年01期

6 张倩;孙红红;;基于Matlab的沥青混合料内部空隙率测定与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12年06期

7 王绍怀;李智;吴文亮;张肖宁;;沥青混合料数字图像分形特性分析[J];中外公路;2009年02期

8 陈明;万成;;间接拉伸虚拟试验模式下沥青混合料的应力分布[J];公路交通科技;2013年01期

9 董泽蛟;龚湘兵;孙嵘蓉;李生龙;;基于弹性原理的沥青混合料细观模型数值模拟[J];中外公路;2013年02期

10 邱延峻;闫常赫;艾长发;;非均质沥青混合料劈裂试验全过程数值模拟[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跃华;基于X-ray CT的沥青混合料粗集料基础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李芬;沥青混凝土路面细观结构和水破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3 谢涛;基于CT实时观测的沥青混合料裂纹扩展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4 黄晚清;SMA粗集料骨架结构的细观力学模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5 刘小明;导电沥青混凝土的机敏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6 姜海涛;层状硅酸盐纳米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动态力学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7 刘福明;长寿命沥青路面损伤行为及其结构寿命合理匹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雷超旭;路面表面功能加速加载系统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万成;基于X-ray CT和有限元方法的沥青混合料三维重构与数值试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于庆磊;基于数字图像的岩石类材料破裂过程分析方法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钊;冻融循环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2 王志臣;基于细观力学的沥青混合料黏弹性能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3 陈小龙;基于混合料压实特性的沥青路面压实工艺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4 燕海峰;基于非均匀性的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5 咸红伟;基于路面芯样的抗车辙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李永明;细集料对沥青混合料骨架结构的干涉影响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熊琴;粗集料形状特征的数字图像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8 倪文琛;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力学性能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1年

9 李琼;沥青混合料间接拉伸疲劳损伤特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10 孙岩;开级配沥青碎石防裂作用的细观数值模拟[D];湖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勇,孙立军,杨宇亮,董瑞琨;一种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沥青混合料均匀性研究新方法[J];公路交通科技;2004年11期

2 李晓军,张肖宁;CT技术在沥青胶结颗粒材料内部结构分析中的应用[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02期

3 张淑娟,赖远明,孙志忠,张学富;CT技术应用于岩石细观损伤特性试验研究现状[J];甘肃科学学报;2004年01期

4 唐明;混凝土孔隙分形特征的研究[J];混凝土;2000年08期

5 王端宜,李维杰,张肖宁;用数字图像技术评价沥青路面的表面离析(英文)[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6 董远,胡光锐;图像分形维数计算技术[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1年06期

7 胡雪蛟,刘翔,杜建华,王补宣;非固结多孔介质突破压力的逾渗模型[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6期

8 黎水泉,徐秉业;双重孔隙介质非线性流固耦合渗流[J];力学季刊;2000年01期

9 李晓军,张肖宁;沥青混合料破损动态识别研究进展[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10 王辉,张起森;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方法[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勇;董瑞琨;孙立军;;沥青混合料离析评价新方法[J];中南公路工程;2006年02期

2 彭勇;孙立军;王元清;石永久;;数字图像处理在沥青混合料均匀性评价中的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年02期

3 彭彦忠;;温度对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影响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7年07期

4 王富玉;任立锋;卢丽娜;;基于动荷载作用下的沥青混合料老化性能研究[J];公路工程;2009年03期

5 李艳玲;任立锋;王富玉;;SMA13沥青混合料老化性能研究[J];北方交通;2009年07期

6 易军艳;冯德成;杨振丹;;基于渗水特性的沥青混合料空隙率标准[J];公路交通科技;2009年09期

7 马威;;聚酯纤维在沥青混合料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07期

8 潘艳珠;吴文亮;王端宜;;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沥青混合料级配离析评价方法[J];中外公路;2011年04期

9 仰建岗;王秉纲;陈拴发;;沥青混合料应变-寿命疲劳方程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年01期

10 邱志雄;;沥青混合料施工均匀性的关键性评价指标及方法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7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希娟;周新锋;岳卫民;;基于路用性能的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邢少平;;室内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注意事项[A];海南省公路学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7年

3 徐希娟;袁卓亚;杜小婷;;饱水车辙试验用于沥青混合料高温性研究[A];第十届全国建设工程无损检测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徐志华;黄伍勇;;浅谈沥青路面早期损坏及防治[A];第五届全国路面材料及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徐志华;黄伍勇;;浅谈沥青路面早期损坏及防治[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6 张起森;冯俊领;;大粒径沥青混合料沥青面层的应用研究[A];第五届全国路面材料及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何志勇;李自光;;沥青混合料再拌运输车试验研究[A];中国工程机械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倪富健;;聚酯玻纤布加筋沥青混合料应力疲劳试验研究[A];第五届全国路面材料及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喻湘秀;余剑锋;;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离析的预防[A];第六届全国路面材料及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刘朝晖;黄云涌;李宇峙;;沥青混合料大型马歇尔击实试验方法与技术标准探讨[A];2004年道路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靳晓磊;一批道路工程相继竣工通车[N];石家庄日报;2006年

2 孙滨;武汉六大道路工程昨日通车[N];湖北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林U,

本文编号:22215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2215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6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