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北京地区浅埋暗挖法下穿施工既有隧道变形特点及预测

发布时间:2018-09-18 11:21
【摘要】: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中,新建隧道近距离下穿施工对既有隧道造成的扰动不可避免。正确分析及可靠预计既有隧道变形成为目前地下工程建设的热点问题。在预测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位移的经验法中,Peck公式最简便,应用也最为广泛。搜集北京地区10个近接下穿工程23组数据,对既有隧道实测变形进行拟合,发现绝大多数符合Peck公式分布规律。拟合得到地层损失率为0.116%~1.183%,沉降槽宽度系数为0.93~6.76。讨论新建隧道施工工法、辅助施工方法、新建隧道与既有隧道的埋深、既有隧道刚度、新建隧道双洞间距、变形缝位置等因素对经验参数的影响,给出经验参数的修正公式。将经验参数修正公式与Peck公式相结合,为北京地区受新建隧道下穿施工影响的既有隧道变形提供一个简便、快捷的预测方法,并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预测方法的有效性。研究成果可对未来北京同类工程和其他地区近接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同时对丰富同类工程数据库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In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the disturbance of the existing tunnel caus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tunnel at short distance is inevitable. Correct analysis and reliable prediction of existing tunnel deformation has become a hot issue in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n the empirical method of predicting the surface displacement caused by tunnel excavation, the Peck formula is the most simple and widely used. This paper collects 23 groups of data from 10 near-connection underpass projects in Beijing area and matches the measured deformation of existing tunnels. It is found that most of them a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istribution law of Peck formula. The loss rate of formation is 0.116 and the coefficient of width of settlement trough is 0.93 and 6.76 respectivel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auxiliary construction method, the buried depth of the new tunnel and the existing tunnel, the stiffness of the existing tunnel,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two holes of the new tunnel and the position of the deformation joint on the empirical parameters, and gives the correction formula of the empirical parameters. The empirical parameter correction formula is combined with the Peck formula to provide a simple and fast prediction method for the deformation of the existing tunnel affected by the underpass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tunnel in Beijing area,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ediction method is verified by an engineering example.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similar projects in Beijing and other areas, an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nrich the database of similar projects.
【作者单位】: 北京交通大学城市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0CB73210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12YJS076) 北京市科委计划项目(Z121100000312021)
【分类号】:U455.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金秀;王道远;李栋;;北京地铁6号线下穿既有4号线区间盾构隧道施工技术[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2年03期

2 刘蕾;尹亚坡;;北京地铁四号线宣武门站下穿运营车站沉降控制综合施工技术[J];隧道建设;2009年01期

3 汪洋;何川;曾东洋;苏宗贤;;盾构隧道正交下穿施工对既有隧道影响的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J];铁道学报;2010年02期

4 韩煊;刘峧炜;Jamie RStanding;;隧道下穿既有线的案例分析与沉降分析方法[J];土木工程学报;2012年01期

5 王占生;张顶立;;浅埋暗挖隧道近距下穿既有地铁的关键技术[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S2期

6 沈良帅;贺少辉;;复杂环境条件上跨下穿同一既有地铁隧道的变形控制分析及施工方案优化[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S1期

7 张成平;张顶立;王梦恕;;大断面隧道施工引起的上覆地铁隧道结构变形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09年05期

8 韩煊;李宁;J.R.Standing;;Peck公式在我国隧道施工地面变形预测中的适用性分析[J];岩土力学;2007年01期

9 刘波;陶龙光;丁城刚;李幻;潘强;高霞;;地铁双隧道施工诱发地表沉降预测研究与应用[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10 张成平;张顶立;吴介普;骆建军;;暗挖地铁车站下穿既有地铁隧道施工控制[J];中国铁道科学;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煊;罗文林;李宁;;地铁隧道施工引起沉降槽宽度的影响因素[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6期

2 吴欣之;胡玉银;景路;袁聚云;;箱涵顶进双重置换工法及其在某工程中的应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5期

3 邴风举;王新;习宁;方梨;;顶管施工三维数值模拟及土质适用性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4 田甜;潘懋;韩煊;丛威青;张芳;张杰;;地下工程施工引起三维变形预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5 潘海泽;蒋冰玉;黄涛;;Peck公式在天津隧道盾构施工地面沉降预测中的适用性分析[J];测绘科学;2010年03期

6 马雪梅;;首都国际机场线东直门站基坑变形监测[J];都市快轨交通;2010年02期

7 佘芳涛;韩日美;刘庚;邵生俊;;西安地铁双线隧道地表沉降预测模型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1年05期

8 杨清源;麻凤海;胡国栋;郭循杰;;大连地铁隧道施工的Peck公式改进[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9 陈星欣;白冰;;隧道下穿既有结构物引起的地表沉降控制标准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1年01期

10 吴锋波;金淮;马雪梅;谢孟卿;;首都国际机场线东直门车站上跨下穿既有折返线变形控制[J];工程勘察;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青青;黄晓阳;周恺;陈占锋;;复杂条件下地铁隧道马头门施工技术与监测分析[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兴高;孙河川;张健全;;自动化监测数据与人工监测数据的对比分析[A];第2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陈炎;戴华阳;阎跃观;;北京地铁六号线区间浅埋暗挖法地表沉降规律[A];全国“三下”采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4 邓s,

本文编号:22477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2477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5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