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表面自由能理论的温拌再生沥青-集料粘附特性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surface energy, the surface free energy parameters of new and old asphalt and aggregate with different contents were measured by surface tension analyzer, and the variation law of surface free energy of warm mixed recycled asphalt and adhesion characteristics of warm mixed recycled asphalt and aggregate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rface free energy of recycled asphalt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amount of old asphalt, the addition of warm mix agent changes the polar component of asphalt and the parameters of Lewis acid-base force, and improves the surface free energy of asphalt. The adhesive ability of asphalt and stone was enhanced, the ratio of adhesion work of limestone and granite and the test result of water stability were combined, which showed that the addition of warm mixing agent enhanced the adhesion performance of asphalt mixtur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water stability of recycled asphalt mixture.
【作者单位】: 重庆交通大学交通土建工程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贵州省公路勘察设计院;
【基金】:重庆交通科技项目(KJXM2011-0186) 重庆市博士后科研基金项目(201102010) 重庆交通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20120121)
【分类号】:U4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孙吉书;肖田;杨春风;靳灿章;;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2 刘亚敏;韩森;李波;;基于表面能理论的沥青与矿料黏附性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10年06期
3 魏建明;张玉贞;YOUTCHEFF JOHNS;;躺滴法表征沥青的表面自由能[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09年02期
4 周卫峰,张秀丽,原健安,戴经梁;基于沥青与集料界面粘附性的抗剥落剂的开发[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5 肖庆一;郝培文;徐鸥明;汪海年;冯新军;;沥青与矿料粘附性的测定方法[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6 顾庆锋,沈青,胡剑锋;聚木糖表面能及表面能成分的估算[J];中国造纸学报;2003年02期
7 刘唐志;朱洪洲;李佳坤;郭鹏;;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佳辉;李智;;沥青混合料CT图像分割技术及其效果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2 于洪江;;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耐久性及解决早期破损的对策[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7年12期
3 彭余华;曾阳春;王林中;;加铺层花岗岩AC-13C试验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0年09期
4 陈实;雷宇;李刚;曹海波;;集料与沥青的性质对沥青与集料粘附性的影响[J];中外公路;2010年06期
5 莫石秀;孔令云;王娜;;矿粉粒径对沥青胶浆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6 李全;;废旧沥青混合料温拌再生技术[J];工程与建设;2012年05期
7 谭忆秋;王大庆;边鑫;马韶军;吴建涛;;沥青与矿料交互作用的影响因素[J];公路交通科技;2012年11期
8 成志强;陈先勇;陈辉强;侯俊;徐栋良;;RAP中有效沥青膜厚度测定[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9 赵桂娟;郭平;;不同温拌剂对沥青性能的影响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10 何艳芬;陈雪善;;玄武岩纤维土工格栅与沥青黏结性[J];纺织学报;201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元元;凌天清;史朝辉;;基于表面能的沥青与集料粘附性研究[A];特种混凝土与沥青混凝土新技术及工程应用[C];2012年
2 吕鹏;李明远;;液体在微缝隙中接触角的测量及变化规律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5分会:胶体与界面化学中的理论问题[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庆一;掺加抗车辙剂沥青混合料技术性能及其数值模拟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2 莫石秀;湖沥青改性沥青作用机理及混合料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3 郭寅川;纤维沥青碎石封层结构行为及材料设计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4 宿秀丽;隧道沥青混合料温拌阻燃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5 雷超;表面活性剂改性分子筛吸附三氯生的性能及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6 赵立东;沥青路面凝冰损坏影响因素及细观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7 孟灵灵;涤纶基布表面磁控溅射纳米铜膜及性能研究[D];江南大学;2013年
8 张泓筠;超疏水表面微结构对其疏水性能的影响及应用[D];湘潭大学;2013年
9 阎丽;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过程中颗粒行为及其调控[D];中南大学;2012年
10 张庆;道路冷铺薄层罩面材料设计与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军伟;碎石封层早期粘结性能试验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兰宏;沥青路面水损害行为及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3 吴文浩;SBS改性沥青关键技术参数对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4 陈武;基于图像处理的沥青表面自由能的测试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5 王雪元;关于用花岗岩作SMA骨料的技术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6 陈实;珠江三角洲地区花岗岩沥青混凝土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7 刘亚敏;SMA混合料水稳定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8 徐利梅;沥青路面抗车辙性能强化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9 钱晓鸥;青海地区酸性石料与沥青粘附性改善技术的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10 吴建涛;基于流变特性的沥青与集料交互作用能力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世法,颜彬,季节,高原;高节能低排放型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技术现状与应用前景[J];公路;2005年07期
2 朱万生;;沥青路面材料厂拌热再生关键技术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9年11期
3 谢翠玲;张新;苏明;花红桂;;温拌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1年09期
4 郭学东;高春妹;;集料清洁度对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的影响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9年02期
5 赵薇;;集料含泥量对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影响的试验分析[J];公路交通技术;2012年01期
6 左锋;叶奋;;国外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与性能评价[J];中外公路;2007年06期
7 薛彦卿;黄晓明;;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在含LSPM路面结构中的应用及评价[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10期
8 冉茂宇,陈经纬;插板法测表面张力公式的新证明及讨论[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9 刘朝晖,李宇峙,黄云涌;宽域沥青路用性能试验[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3年01期
10 叶奋;王宝松;贾晓阳;左锋;;成型温度对温拌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的影响[J];建筑材料学报;2009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再生沥青铺筑路面技术[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1年03期
2 胡达平;再生沥青混合料应用技术研究[J];市政技术;2003年04期
3 吴玲;日本再生沥青摊铺设备的改进[J];工程机械与维修;2004年09期
4 韩慧仙,龙水根,曹显利;旧沥青路面材料回收的试验分析[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5年06期
5 ;北京八达岭高速公路大修采用现场再生沥青[J];石油沥青;2009年04期
6 魏孝群,关阔,李建才;沥青的回收与再生[J];辽宁交通科技;2001年05期
7 杨建明,杨仕教,熊韶峰,何建;旧沥青路面再生研究的现状与工艺[J];南华大学学报(理工版);2003年01期
8 刘先淼,朱战良,王欣,何文锋;厂拌热再生沥青技术在广佛高速公路路面大修工程的应用[J];公路;2004年11期
9 阳治安;国外沥青路面的再生利用简介[J];中南公路工程;1981年01期
10 丁柯,陈炳生;浅议沥青路面旧料再生利用[J];中国市政工程;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刘先淼;朱战良;王欣;何文锋;;厂拌热再生沥青技术在广佛高速公路路面大修工程的应用[A];2004年道路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2 赵洪;李晓军;;再生沥青及混合料路用性能分析[A];广东省公路学会道路工程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5年
3 刘先淼;朱战良;王欣;何文锋;;厂拌热再生沥青技术在广佛高速公路路面大修工程的应用[A];中国公路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张志祥;吴建浩;;再生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的试验研究[A];第二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4年
5 牛增永;;北京市废旧沥青混凝土再生利用技术的发展趋势及技术路线的探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分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6 江臣;黄晓明;;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再生剂的研制[A];第一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新技术新材料与新设备卷[C];2002年
7 张金喜;藤原忠司;;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设计针入度对其使用性能的影响[A];中国公路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林丹丽;;沥青路面热再生技术在施工中的应用[A];海南省公路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实习记者 李婷;再生沥青推广盼国产设备“撑腰”[N];中国交通报;2008年
2 兰婷;水城公路局四年节约500余万元[N];六盘水日报;2008年
3 吴星宝邋赵关良;上海制订再生沥青使用的政策[N];中国环境报;2008年
4 记者 吴凡 通讯员 路宣 实习生 莫了;公路好路率平均超九成[N];深圳特区报;2006年
5 马良;陕西高速集团大力推广再生材料应用成效显著[N];中国交通报;2007年
6 刘剑邋周丹;湖北京珠高速公路养护大打科技牌[N];中国交通报;2007年
7 记者 刘晶晶 通讯员 李会荣;铺筑绿色发展路[N];首都建设报;2010年
8 兰玉泉邋本报记者 李志;辽阳县劈山降岭为民开出幸福路[N];辽宁日报;2007年
9 顾希功;瑞通养护中心助力京城沥青再生推广[N];中国交通报;2009年
10 聂欧;温拌技术:环保与路面性能兼得[N];中国交通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赵斌;沥青混合料热再生机理及技术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2 耿九光;沥青老化机理及再生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3 任拴哲;沥青路面厂拌热再生及其设备关键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4 陈静云;沥青路面再生方法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芦军;沥青路面老化行为与再生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6 况栋梁;渗透型再生剂的制备及其对再生沥青及混合料性能的影响[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乐兴X;温拌再生沥青性能及其混合料设计方法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3年
2 卞海宁;再生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3 张巧苓;再生沥青老化规律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4 赵慧敏;热再生沥青的路用性能评价[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5 马宏威;沥青混凝土再生应用技术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6 姚乐斌;厂拌热再生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高及阳;海南地区高速公路就地热再生沥青路面再生沥青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9年
8 杨磊;废旧沥青再生利用试验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9 蔡诚秀;再生剂选择及再生沥青性能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10 张敏英;沥青热再生材料及设备的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2598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259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