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芦山7.0级地震震后道路损毁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18 18:21
【摘要】:芦山7.0级地震发生后,地震及其次生地质灾害严重损毁了灾区的道路交通系统,中断了灾区救援的交通生命线。为了满足震后灾区道路损毁风险评估的需要,有必要建立将次生地质灾害考虑在内的灾后道路损毁评估模型。在震后数据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以震前道路基础地理信息、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建立道路损毁风险评估模型,模型综合考虑了道路震害因子(如地震烈度、设防烈度)以及次生地质灾害对道路损毁的影响。将该模型应用于雅安地区芦山县、宝兴县、雨城区以及天全县四个区县的道路损毁风险评估中,评估结果与报告第一时间报送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评估结果与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中心和天地图联合开发的芦山7.0级地震地理信息发布平台发布的地震灾区道路损毁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可以为震后长期恢复及次生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Abstract]:After the Lushan M7.0 earthquake occurred, the earthquake and its secondary geological disasters seriously damaged the road traffic system in the disaster area, and interrupted the transportation lifeline of the disaster area rescue.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road damage risk assessment in post-earthquake disaster area,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post-disaster road damage assessment model which takes secondary geological hazards into account. In the case of limited data resources after the earthquake, a road damage risk assessment model was established with the road basic geographic information before the earthquake and the risk assessment data of secondary geological hazards as the main data sources. The influence of road damage factors (such as earthquake intensity, fortification intensity) and secondary geological hazards on road damage is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ed in the model. The model was applied to the road damage risk assessment in four districts of Ya'an region, Lushan County, Baoxing County, Yucheng District and Tianquan County. The results and reports were submitted to the National disaster reduction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Civil Affairs at the first time. The evaluation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road damage data released by the Lushan 7.0 earthquak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Publishing platform, which is jointly developed by Sichuan Survey and Mapp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Center and TianMap. The evaluation results are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It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long-term recovery after earthquake and prevention of secondary geological hazards.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地球空间信息研究所;河北联合大学矿业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八六三”重大工程地质灾害快速监测与评估项目(2012AA121303)
【分类号】:U41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封国;陈辉;白丽丽;;火灾后钢筋混凝土梁剩余承载力的分析与计算[J];混凝土;2008年02期

2 马成松;;关于灾害力学的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06年07期

3 马小锋;;浅谈室外排水管道施工[J];山西建筑;2008年03期

4 钱思如;李嘉华;;过渡安置房建设实践探讨[J];山西建筑;2009年06期

5 王璨;;泥石流的危害及防治[J];山西建筑;2012年07期

6 杨中;王玮;王彩芬;黄小刚;燕晋宁;;基于GIS的道路震害损毁评估方法研究与实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年26期

7 赵兴云;赵兴学;罗丛彬;徐树建;;临沂市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及防灾减灾对策[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8 韩芳;磨季云;蔡路军;;结构抗震计算不同方法之对比研究[J];力学与实践;2011年03期

9 王珍;;浅析城市抗震防灾减灾及对策[J];宁夏工程技术;2006年04期

10 弭珊;朴永吉;刘伟;;浅谈高校校园的防灾性规划设计[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洪涛;甘肃中南部滑坡、泥石流灾害机制及防灾可持续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王文龙;重大公路灾害遥感监测与评估技术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3 康俊锋;云计算环境下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存储与高效管理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杨德生;重庆市渝北区地表景观格局时空演化及生态环境响应[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5 周俊;城市火灾消防规划支持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6 宋天诣;火灾后钢—混凝土组合框架梁—柱节点的力学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7 曾志;云格环境下海量高分遥感影像资源与服务高效调配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8 赵望达;建筑火灾模拟试验智能测控系统开发和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9 徐波;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10 白丽丽;火灾后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可靠性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谢谦礼;程承旗;马廷;;一种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道路提取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年17期

2 李英玲;苗放;王华军;刘瑞;刘斌;;数字区域评价指标体系探索[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9年04期

3 王照华;唐建华;宋宏伟;;隧道震害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山西建筑;2007年11期

4 王瑞雪,叶燎原;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地震灾害快速调查的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3年04期

5 侯超群;王晓谋;石恒俊;;道路的地震灾害与抗震措施探讨[J];路基工程;2008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树枝;蔡志灵;;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分析及防治对策[J];福建建筑;2009年06期

2 林树枝;黄建南;;防御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对策—以厦门为例[J];福建建设科技;2009年03期

3 裴来政;刘应辉;庄建琦;;都汶公路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活动特征与减灾对策[J];公路;2010年08期

4 汪耀武;;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浅析[J];四川建筑;2011年04期

5 李为乐;黄润秋;许强;唐川;;“4·20”芦山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预测评价[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3期

6 时宁勋;临夏南阳渠工程灌区次生地质灾害的预测及防治[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1996年01期

7 刘凤民;张立海;刘海青;张业成;;中国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J];地质力学学报;2006年02期

8 故乡;;与滑坡对话[J];人与生物圈;2009年Z1期

9 郭碧云;傅旭东;张正峰;;龙溪河流域震后次生地质灾害分布与地形及河床演变关系[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3年06期

10 丁月双;马志刚;;汶川地震触发青川县次生地质灾害类型和特点[J];中国水运(下半月);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赵宇;王成华;崔鹏;段晓康;;建立健全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预报机制研究——以5.12汶川特大地震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王运兴;梁收运;周自强;;5·12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治理规划分析——以陇南市武都区为例[A];第九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韩用顺;彭述刚;朱颖彦;孔亚平;李龙伟;付玉;;《震区公路次生地质灾害监测与评估地图集》的设计与编制[A];第四届“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论文精选[C];2012年

4 简文彬;;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与工程选址思考[A];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调查分析与研究[C];2009年

5 杨志法;赵汝斌;王靖;张路青;袁广祥;高千;;安县西部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及工程地质力学问题思考[A];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调查分析与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琼杰;全力做好次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N];中国矿业报;2008年

2 韩红新;市政府要求严防次生地质灾害[N];兰州日报;2008年

3 记者 夏丽莎;专家提醒灾后重建 警惕次生地质灾害[N];四川日报;2008年

4 严肖;迅速开展震后次生地质灾害预防[N];楚雄日报(汉);2008年

5 本报记者 杨君 张春雷;防控次生地质灾害[N];光明日报;2013年

6 记者 杜蕾;灾区已排查出1930处次生地质灾害隐患点[N];四川日报;2013年

7 范宏喜;加强次生地质灾害早期识别[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陈婷 许静;打赢震后次生地质灾害防治的硬仗[N];四川日报;2013年

9 记者 胡彦殊;继续保持高度警惕严密防范次生地质灾害[N];四川日报;2014年

10 记者 冉玉兰 马家龙 张鹤林;云南贵州及早防范雪后次生地质灾害[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杜军;基于三维影像数据的震后次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运兴;甘肃省5.12地震重灾区次生地质灾害特征[D];兰州大学;2012年

2 王宇;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D];兰州大学;2010年

3 张茜;基于洪涝次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公路安全等级划分[D];中南大学;2012年

4 彭亮;玉树“4.14”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5 陈亚丽;西南某铁路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预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6 唐林;强震后都汶高速公路隧道穿越次生地质灾害体风险评价与处治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7 赵晓丽;基于双变量模型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8 彭义;基于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影响下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3407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3407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b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