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地应力软岩隧道中型钢与格栅支护适应性现场对比试验研究
[Abstract]:Combined with the large beam tunnel with extremely high ground stress in the second double track LXS No. 7 of Lanxin Railway under construction, the field comparative test study on the adaptability of steel frame and grid steel frame in the support of soft rock tunnel with high ground stress is carried out systematically. Through field test and 3D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displacement of surrounding rock, the stress of initial support frame and the contact pressure of initial support of surrounding rock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by field test and 3D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in the support of soft rock tunnel with high ground stress, the steel frame has a strong constraint on the settlement and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but the deformation of the support is increasing step by step in the later stage, and there is no obvious convergence trend after the support is established for 2 months. Accordingly, the supporting structure bears a large surrounding rock pressure, and the maximum value of the initial supporting contact pressure of the test section is 336kPa, steel frame stress. The deformation of surrounding rock is still increasing after the second lining construction, which will have some influence on the second lining structure. (2) the grid steel frame belongs to flexible support, and the cumulative deformation of arch roof reaches 350 mm, after the initial support is set up one week later. The stress and deformation of surrounding rock in high stress zone can be well released, but the sharp increase of supporting force and deformation can not converge. (3) in order to better control the deformation of surrounding rock, after the grid support is set up one week later, the I-shaped steel sleeve arch is added as the later rigid support. The deformation curve of surrounding rock shows an obvious convergent trend, and the deformation of cavern is stable to 446 mm.. The measured maximum value of contact pressure in the initial support of cross-section surrounding rock is 190 kPa, to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deformation and grid stress of the support. (4)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pport principle of "first soft and then rigid" is adopted in the field. The structure of the soft rock tunnel with high ground stress can be controlled effectively and the internal force of the soft rock can be controlled effectively. The economic analysis also shows that this support form has better economy and is a kind of supporting structure suitable for soft rock tunnel with high ground stress.
【作者单位】: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项目(2011JBM274)
【分类号】:U45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曲海锋;朱合华;黄成造;严宗雪;蔡永昌;丁文其;;隧道初期支护的钢拱架与钢格栅选择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2期
2 夏松林;吕学武;蒋美其;;钢格栅喷混凝土支护下的软岩控制效果分析[J];山西建筑;2007年22期
3 张继奎;方俊波;;高地应力千枚岩大变形隧道支护参数试验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2005年05期
4 刘招伟;王明胜;方俊波;;高地应力大变形隧道支护系统的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0年05期
5 张祉道;家竹箐隧道施工中支护大变形的整治[J];世界隧道;1997年01期
6 王建宇;胡元芳;刘志强;;高地应力软弱围岩隧道挤压型变形和可让性支护原理[J];现代隧道技术;2012年03期
7 尤春安;U型钢可缩性支架的稳定性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年11期
8 刘志春;李文江;孙明磊;朱永全;;乌鞘岭隧道F4断层区段监控量测综合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7期
9 王中文;方建勤;夏才初;卞跃威;金磊;;考虑围岩蠕变特性的隧道二衬合理支护时机确定方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S1期
10 田洪铭;陈卫忠;谭贤君;王辉;田田;;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合理支护方案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洪凯;李明;;公路隧道健康诊断与控制综述[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何兴国;韩国令;;白云隧道深埋高应力段施工技术[J];重庆建筑;2010年04期
3 帅建兵;;老东山隧道软弱围岩变形开裂控制技术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01期
4 炊鹏飞;李辉;张宏刚;孙锦家;;玉希莫勒盖隧道塌方分析及治理[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0年06期
5 江玉生;江华;王金学;姜立辉;董志伟;;公路隧道Ⅴ级围岩初支型钢支架受力分布及动态变化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2年03期
6 齐万鹏;张德华;严竞雄;史振宇;;软弱千枚岩地层围岩亚分级及支护方式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2年01期
7 林永贵;王恩莹;;侧压力系数与地应力水平对软弱围岩隧道衬砌的力学行为分析[J];广东建材;2007年11期
8 刘伟;公路隧道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公路;1999年09期
9 陈洪凯;李明;;公路隧道健康研究现状与趋势[J];公路;2005年12期
10 孙宪魁;蒋斌松;沈春儒;吴晓锁;;赛果公路隧道监控量测及围岩稳定性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倪建明;黄超;;基于结构补强方法的深井大断面硐室支护技术研究[A];煤炭开采新理论与新技术——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宋玉香;朱永全;刘志春;;乌鞘岭隧道岭脊段位移稳定性模糊可靠度分析[A];第六届全国地面岩石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岩土力学与工程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王树森;;格栅拱架钢构件集中加工厂加工研究[A];2012年中铁隧道集团低碳环保优质工程修建技术专题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4 林达明;尚彦军;陈明星;乔广红;王开洋;;雁门关隧道大变形突泥段地质结构与力学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C];2013年
5 严红;何富连;徐腾飞;蒋红军;高升;;高应力大断面煤巷锚杆索桁架系统试验研究[A];第3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6 刘志强;宋冶;胡元芳;;隧道挤压型变形与支护特性研究[A];《岩土力学》vol.34 增刊1 2013[C];2013年
7 胡元芳;王建宇;宋冶;刘志强;;兰渝线木寨岭隧道高地应力软岩挤压大变形预测及控制[A];第十二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钦;炭质页岩隧道软弱破碎围岩大变形机理与控制对策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赵宝云;岩石拉、压蠕变特性研究及其在地下大空间洞室施工控制中的应用[D];重庆大学;2011年
3 高延良;东营市地质生态环境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4 刘小军;浅变质碎裂围岩蠕变特性研究及其在隧道洞口工程中的应用[D];重庆大学;2011年
5 吴梦军;大跨扁平连拱隧道施工时空效应与二次衬砌最佳支护时机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6 康钦容;缓斜煤层群采动影响下底板软岩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D];重庆大学;2011年
7 苏生瑞;断裂构造对地应力场的影响及其工程意义[D];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
8 何锋;三峡引水工程秦巴段深埋长隧洞开挖地质灾害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5年
9 李金锁;南水北调西线麻尔曲—阿柯河特长深埋隧道岩爆灾害预测及其对工程的影响[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6年
10 李光慧;通海隧道区域构造发育规律及其发震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千;高家梁煤矿巷道加固与数值模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2 邱浩浩;铁路隧道CRD法施工引起的地表变形及其监控量测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乐明;钢纤维混凝土韧性特征及其支护力学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4 朱成豪;复杂条件下高速公路隧道施工期洞周位移控制基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周艺;隧道掌子面稳定性分析及其控制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6 兰富安;铜锣山隧道竖井浅埋段信息化施工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梁伟;密实性黄土隧道施工开挖稳定性的分析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8 郭少侠;钢纤维喷射混凝土隧道初期支护及经济效益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9 倪昊;芦岭煤矿深部大断面巷道U型棚支护机理与数值模拟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1年
10 蔡伟;小净距隧道施工围岩—结构相互作用的有限元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锋;蒋树屏;李建军;;蠕变围岩隧道二次衬砌支护时间的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5期
2 李晓红,康勇,顾义磊,唐伯明,杨君,胡世斌;监控量测技术在通渝隧道出口段中的应用[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9期
3 何满潮,景海河,孙晓明;软岩工程地质力学研究进展[J];工程地质学报;2000年01期
4 李永林;二郎山隧道在高地应力条件下大变形破坏机理的研究及治理原则[J];公路;2000年12期
5 张磊,杨鼎宜;轻质泡沫混凝土的研究及应用现状1[J];混凝土;2005年08期
6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dynamic response of operating metro tunnel induced by ground explosion[J];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2010年04期
7 吴和平;陈建宏;张涛;赵国彦;;高应力软岩巷道变形破坏机理与控制对策研究[J];金属矿山;2007年09期
8 吴克绍;高地应力大断层中用锚喷网钢支架复合支护[J];江苏煤炭;1998年04期
9 郑楠;地基处理加固工程实例及体会[J];山西建筑;2004年20期
10 张玉国,谢康和,庄迎春,王哲,何富连;大埋深软岩巷道锚网索支护机理研究[J];科技通报;200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于洪丹;Boom Clay渗流—应力耦合长期力学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树军;;高地应力大变形隧道变形特性及工程应对措施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2 王水善;;堡镇隧道软岩高地应力地层大变形控制关键技术[J];隧道建设;2009年02期
3 胡文涛;;极高地应力软岩挤压变形特征及支护结构工作性态分析[J];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2012年04期
4 刘高,谌文武,韩文峰,彭恒逸;黄河黑山峡小观音坝址高地应力问题探讨[J];兰州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5 张群健;;监测技术在堡镇隧道极高地应力段施工的应用[J];铁道建筑;2007年12期
6 张旭;;堡镇隧道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地段施工技术要点及体会[J];山东交通科技;2008年01期
7 韩星俊;;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围岩加固圈合理厚度分析[J];铁道建筑;2008年08期
8 许延波;;高地应力地区大断面隧洞快速掘进施工[J];水利水电施工;2012年04期
9 张群健;;监测技术在堡镇隧道极高地应力段施工的应用[J];隧道建设;2008年02期
10 段少国;;高地应力下TBM转渣系统及其施工技术研究[J];铁道建筑;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吴成刚;何川;李讯;张峰;;高地应力下隧道结构力学的模型试验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祁生文;伍法权;;高地应力地区河谷应力场特征[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3 吴江敏;;高地应力条件下隧道合理洞轴方位及断面形状的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1994年
4 段汝健;胡香伟;;高地应力地区地下洞室施工的几个问题探讨[A];南方十三省(区、市)水力发电学会秘书长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郭宏海;;硬岩高地应力下的岩爆处理施工[A];中国爆破新技术Ⅱ[C];2008年
6 张丕界;张旭东;王更峰;;高地应力层状围岩隧道大变形控制工程试验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张春生;;高地应力地区大型水电工程中的岩体分区破裂问题及思考[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21:深部岩石工程围岩分区破裂化效应[C];2008年
8 韩常领;;川藏公路二郎山隧道工程勘察设计[A];第一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公路设计与施工卷[C];2002年
9 杨天俊;;拉西瓦水电站地下硐室岩爆现象典型实例分析[A];西北五省(区)水电学会联系网第20次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龚渝新 蒲森 李国松 何志平;科技攻关创奇迹[N];人民铁道;2008年
2 黄寰 徐治国;加强研究,遏制中国西部地灾[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3 记者 陆华 通讯员 何增旺;我国高速铁路第一长隧道破土动工[N];人民铁道;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景涛;高地应力下硬岩本构模型的研究与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2 陈志敏;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围岩压力研究和围岩与支护结构相互作用机理分析[D];兰州交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大华;高地应力破碎围岩大变形控制技术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3年
2 贾庆稳;高地应力下山岭隧道的地震破坏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3 肖海波;高地应力区域TBM组装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与锚杆参数优化[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4 刘俊鹏;峡口隧道软岩高地应力大变形施工技术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3年
5 邓成语;高地应力炭质千枚岩隧道支护及衬砌结构形式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4年
6 王树洪;高地应力高外水压隧洞围岩稳定和支护结构研究及应用[D];河海大学;2004年
7 严骏;强震后都汶路特殊高地应力现象与隧道岩爆防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8 田智慧;高地应力软岩隧道施工技术的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4年
9 鄢建华;高地应力围岩挤压性大变形分析及数值模拟[D];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04年
10 王汉鹏;高地应力非均质软岩洞室群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3638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363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