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含脱空水泥混凝土路面交通荷载下的疲劳损伤机理

发布时间:2019-01-06 06:43
【摘要】:为获得含脱空水泥混凝土路面交通荷载下的疲劳损伤机理,开发了疲劳损伤本构关系的ABAQUS用户子程序UMAT,分析了全耦合方法下基准路面结构模型疲劳损伤场的分布与发展规律,并研究了交通荷载与面板弹性模量、面板厚度、脱空尺寸等路面结构参数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裂纹形成疲劳寿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荷载作用次数的增加,路面结构的疲劳损伤不断增加,但其增幅逐渐减小,路面结构的荷载应力也逐渐减小.随着交通荷载的增加,路面结构的对数疲劳寿命呈线性减小趋势;随着面板厚度的增加,路面结构的对数疲劳寿命呈线性增加趋势;随着脱空尺寸的增加,路面结构的对数疲劳寿命呈幂函数曲线相关关系.
[Abstract]:In order to obtain the fatigue damage mechanism of cement concrete pavement under traffic load, a ABAQUS user subroutine, UMAT, is developed to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atigue damage field of the reference pavement structure model under the full coupling method. The influence of pavement structure parameters such as traffic load, elastic modulus, thickness and void size on fatigue life of cement concrete pavement i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atigue damage of pavement structur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number of loads, but the increase of fatigue damage decreases gradually, and the load stress of pavement structure decreases gradually. With the increase of traffic load, the logarithmic fatigue life of pavement structure decreases linearly, and the logarithmic fatigue life of pavement structure increases linearly with the increase of slab thickness. With the increase of void size, the logarithmic fatigue life of pavement structure is related to power function curve.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镇江市公路管理处;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008071)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BK2010413)
【分类号】:U416.21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郑战光;蔡敢为;李兆军;;一种新的疲劳损伤演化模型[J];工程力学;2010年02期

2 谈至明;周玉民;刘少文;申俊敏;;不等尺寸双层混凝土路面结构力学模型研究[J];工程力学;2010年03期

3 周玉民;谈至明;刘少文;牛开民;;水泥混凝土路面角隅应力分析[J];工程力学;2010年04期

4 薛彦卿;黄晓明;;基于NDT技术的脱空判别改进方法[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5 许金泉;郭凤明;;疲劳损伤演化的机理及损伤演化律[J];机械工程学报;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玉民;谈至明;刘少文;牛开民;;水泥混凝土路面角隅应力分析[J];工程力学;2010年04期

2 贺文辉;;港口机械构件疲劳强度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23期

3 薛彦卿;黄晓明;;基于NDT技术的脱空判别改进方法[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4 张勇;邱静;刘冠军;杨鹏;;面向测试性虚拟验证的功能-故障-行为-测试-环境一体化模型[J];航空学报;2012年02期

5 余宗源;袁建议;余意;张伟;吴振华;;基于正交试验法的水泥混凝土强度控制参数关系研究[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6 徐昊;刘祚秋;;密布弹簧单元支承模型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板脱空分析[J];现代交通技术;2011年06期

7 赵荣国;罗希延;蒋永洲;李红超;李秀娟;刘学晖;;航空发动机涡轮盘用GH4133B合金疲劳损伤与断口分析[J];机械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8 刘剑雄;杨邦成;李自良;葛夏文;侯杰;彭军涛;李胜军;;轻薄型金属材料破碎模式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1年12期

9 储军;郑松林;冯金芝;刘新田;;基于低幅锻炼载荷的累积强化效果模型[J];机械工程学报;2011年16期

10 余意;袁建议;余宗源;张伟;吴振华;;既有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破坏模式及路面强度评价的试验分析[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侃;陈先民;董登科;薛景川;;基于DFR方法的民机载荷谱简化方法研究[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1年

2 薛彦卿;石小武;朱国娟;陈辉方;张莉;王晶;;交通荷载作用下脱空刚性路面的疲劳损伤机理[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二十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娜;斜向预应力混凝土路面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2 刘少文;山西运煤干线水泥混凝土路面损坏分析与典型结构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3 张春涛;腐蚀环境和风振疲劳耦合作用下输电塔线体系疲劳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4 郭凤明;材料强度的特征长度概念及破坏准则[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5 李跃峰;典型一次性机械零件设计及其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郑济坤;基于卸载的HRBF500RC柱抗震性能研究和损伤评价[D];华侨大学;2011年

2 付小琪;盐雾腐蚀对A356铝合金性能的影响[D];西安工业大学;2012年

3 张侃;多细节结构的疲劳寿命估算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4 万志强;应用损伤力学研究钢桥的疲劳破坏[D];重庆交通大学;2012年

5 李军;报废汽车轻薄型回收金属覆盖件破碎能量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6 冀传帅;海洋结构物管节点多轴疲劳仿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卫国,郑雯;12Cr1MoV钢低周疲劳损伤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5年02期

2 谈至明;周玉民;刘少文;申俊敏;;不等尺寸双层混凝土路面结构力学模型研究[J];工程力学;2010年03期

3 周玉民;谈至明;刘少文;牛开民;;水泥混凝土路面角隅应力分析[J];工程力学;2010年04期

4 乔彦村,陈洪琴,郭乙木;基于电阻值变化预测金属构件剩余寿命的研究[J];工程设计;1999年04期

5 姜洪;王选仓;;探地雷达对路面板脱空现象检测时的信号分析与处理[J];公路交通科技;2010年01期

6 陈凌,蒋家羚;一种新的低周疲劳损伤模型及实验验证[J];金属学报;2005年02期

7 梁新政;;水泥混凝土路面脱空判别研究与工程应用[J];现代交通技术;2008年03期

8 姜菊生,许金泉;金属材料疲劳损伤的电阻研究法[J];机械强度;1999年03期

9 刘金海,曾大本,汪王睿;用电阻法测量球墨铸铁的疲劳损伤[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10 周德云;姚祖康;;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传荷能力的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左金平;;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底脱空原因及灌浆处理[J];江西建材;2008年04期

2 张中跃,钱正红;水泥混凝土路面疲劳寿命预估研究[J];上海公路;2003年S1期

3 王吉玉;;水泥路面的养护和维修技术[J];民营科技;2009年01期

4 潘永林;付伟超;刘守坤;;压浆技术在公路水泥砼路面大修工程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年13期

5 田蕾;;关于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工程设计相关问题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24期

6 曾胜;许佳;曾小军;;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底脱空率的估算[J];中外公路;2009年04期

7 关彦斌;张金喜;王德志;;含裂缝水泥混凝土路面剩余疲劳寿命评估[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0年08期

8 府玉华;;水泥混凝土路面存在的问题及控制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14期

9 赵继文;;压浆技术在水泥砼路面养护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21期

10 刘昆;陈希梅;王选仓;;刻槽技术在高速公路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中的应用[J];公路;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阳;;水泥混凝土路面断板的预防措施[A];河南省建筑业行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2 张勇;;水泥混凝土路面常见病害及养护对策[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0卷)[C];2008年

3 金柏芳;许鹰;周怀治;;两种水泥混凝土路面破碎技术的应用分析[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黄海传;马立新;;浅谈水泥混凝土路面早期裂缝产生的原因及维修方法[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09)[C];2010年

5 吕丽华;柳均哲;汪翔;;纤维对水泥混凝土路面冻融—磨蚀联合作用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及应用技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范小响;甄京山;赵静;;水泥混凝土路面破碎稳固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A];2004年道路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7 王俊武;丁兆文;;水泥混凝土路面早期裂缝危害及防治的探讨[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5卷)[C];2011年

8 高伟;朱光耀;;水泥混凝土路面不均匀变形指标与测定方法探讨[A];第二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4年

9 刘涛;卜小明;李治龙;;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底脱空封堵治理研究[A];第二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4年

10 王彦莹;;水泥混凝土路面外加剂应用技术[A];中国公路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韶军;水泥混凝土路面长寿有“道”[N];中国交通报;2011年

2 吕梁公路分局 郑东明;水泥混凝土路面快速修补技术[N];山西科技报;2003年

3 ;水泥混凝土路面维修技术[N];科技日报;2004年

4 陈晓光 本报记者 陈渌;先进科技铺就“北黑”坦途[N];黑龙江日报;2010年

5 朱子靳;新技术新材料在水泥混凝土路面滑模施工中应用[N];中华建筑报;2003年

6 易小卫 张乐华;“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方法”取得成果[N];中国交通报;2003年

7 吴志军 陈雄;废物再利用 节能又环保[N];湄洲日报;2009年

8 山西金城建筑有限公司 李新民;水泥混凝土路面开裂原因分析[N];山西科技报;2002年

9 王大鹏;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技术取得突破[N];中国交通报;2011年

10 太原公路分局北郊公路管理段 任变香;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的防治与保养[N];山西科技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少文;山西运煤干线水泥混凝土路面损坏分析与典型结构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2 廉向东;湿热地区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性能评价与路面结构协调设计[D];长安大学;2012年

3 易志坚;路面层间破坏分析与设置隔离层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新结构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4 周志刚;交通荷载下沥青类路面疲劳损伤开裂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5 吴小刚;交通荷载作用下软土地基中管道的受力分析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6 仇敏玉;交通荷载对道路工后沉降影响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吴国雄;水泥混凝土路面开裂机理及破坏过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8 梅英宝;交通荷载作用下道路与软土复合地基共同作用性状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9 王涛;高速公路桥梁交通荷载调查分析及仿真模拟[D];长安大学;2010年

10 盛燕萍;基于抗冲刷性能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半刚性基层材料组成设计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晨;基于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冰冻损伤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尹凯;城市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混凝土罩面改造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3 彭联君;麻瑶公路破损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面层成套技术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4 马艳兵;水泥混凝土路面面板脱空判定及压浆治理方法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5 陈华;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的防治与维修技术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8年

6 周灵;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修补新材料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7 席晓波;水泥混凝土路面切缝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00年

8 高维成;水泥混凝土路面疲劳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0年

9 段红波;水泥混凝土路面温度应力面向对象的有限元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10 何健杰;水泥混凝土路面快速修补材料与工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024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4024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d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