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断层隧道设置常规抗减震措施振动台试验研究
[Abstract]:The shaking table model test is carried out in view of anti-seismic measures set up in the tunnel section of cross-fault tunnel. By analyzing the seismic acceleration response of surrounding rock and tunnel structure, the dynamic strain response of earthquake and the post-earthquake failure pattern of tunnel structure,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setting up shock absorption joint, shock absorption layer and no anti-shock measur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ew sliding device can simulate fault dislocation well in a single model box, so that the non-uniform seismic excitation of the model system can be realized. Fault dislocation can cause large-scale damage of cross-section of tunnel structure, so anti-seismic measures must be set up for cross-fault tunnel structure, and shock absorption joint can cause relative displacement of tunnel structure in order to reduce earthquake dynamic strain value of tunnel structure. The buffering effect of shock absorber material can weaken the forced vibration of tunnel structure due to the constraint of surrounding rock, thus reducing the earthquake strain value. The damping effect of the shock-absorbing layer i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joint, but the strength of the lining concrete needs to be improved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anti-seismic effect of the two layers, and the abutment, the arch foot and the inverted arch are the key parts of the seismic strengthening of the tunnel structure.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benefi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nti-seismic measures for tunnel structures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eismic fortification of cross-fault tunnel structures.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178398,5107831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102220)
【分类号】:U452.2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林;何川;耿萍;曹东杰;;浅埋偏压洞口段隧道地震响应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12期
2 耿萍;吴川;唐金良;李林;;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动力响应特性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07期
3 王峥峥;高波;索然绪;;双洞隧道洞口段抗减震振动台试验[J];中国公路学报;2009年02期
4 徐华;李天斌;王栋;李育枢;林之恒;;山岭隧道地震动力响应规律的三维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志华;张光海;康海贵;;地震作用下隧道结构内力的统计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6期
2 王继果;董祥;周峰;;地质雷达探测技术优化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1期
3 陈庆;项宗方;;地下结构抗震研究现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6期
4 荣传新;蔡海兵;;光纤传感技术的应用与土木工程测试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5 吴永璞;彭凯忠;;水利在役测压管修复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11期
6 庞建勇;土木工程专业《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7 沈宏涛,孙玉昆,李瑞芳,曹大明;基于Delphi的地下工程施工监测软件开发[J];地下空间;2004年04期
8 李家平,李永盛;桩基围护结构施工监测分析[J];地下空间;2004年04期
9 丁文其;谢东武;严宗雪;曲海锋;;动态监测及其在四车道公路隧道施工中的应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1期
10 李涛;任建喜;毛巨省;;城市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监测方案设计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傅一栋;;多目标规划理论在新建隧道开挖顺序优化问题中的应用[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2 张建臣;刘开之;;长大浅埋隧道的施工监测[A];中国高速公路管理学术论文集(2009卷)[C];2009年
3 李围;何川;陈晓婷;;配合盾构法建成三连拱地铁车站模型试验研究[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9年
4 李围;张海波;何川;;配合盾构法修建地铁车站的模型试验研究[A];中国交通土建工程学术论文集(2006)[C];2006年
5 何川;李围;张海波;;配合盾构法修建三连拱地铁车站的模型试验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贾明辉;丁文其;;连拱隧道洞口边坡稳定监测与病害治理[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李志华;张其一;康海贵;刘怀相;马海君;;使用期隧道结构抗震可靠度研究[A];隧道、地下工程及岩石破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包乃文;王昌水;;地铁盾构隧道下穿公路隧道安全监控[A];2009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朱彬;任建喜;谷拴成;;岩土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思路[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10 孟陆坡;李天斌;李永林;牟力;;公路隧道信息化施工与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琼;跨断层隧道地震反应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2 秦立科;非饱和黄土动力本构模型及其在地铁车站地震反应分析中的应用[D];长安大学;2010年
3 韩超;强震作用下圆形隧道响应及设计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薛富春;富水黄土隧道隧底动力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黄伟;矿井补偿收缩钢纤维混凝土性能试验研究与工程应用[D];安徽理工大学;2011年
6 李云璋;黄土地区密肋复合墙结构地基基础静动力共同作用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7 王璐;地下建筑结构实用抗震分析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8 柴敬;岩体变形与破坏光纤传感测试基础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3年
9 冯忠居;大直径钻埋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桩承载性能的研究[D];长安大学;2003年
10 贺跃光;工程开挖引起的地表移动与变形模型及监测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解立波;浅埋暗挖隧道桩基托换技术可靠性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陈先志;CFG桩复合地基基床系数及其应用[D];郑州大学;2009年
3 李利峰;梁北煤矿特软煤巷锚固支护技术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
本文编号:24694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469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