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抗裂措施长期性能观测研究
【图文】:
缝处的应力集中,减少反射裂缝发生的可能性[9]。土工织物是目前防治路面反射裂缝的较常用方法,同时,土工织物可以作为隔温或保温层,以降低基层的温度变化量,减少基层的水平位移。3抗裂技术试验段应用研究3.1试验段概况选择苏北地区多段交通量及环境条件相近的某高速沿线路段,作为半刚性基层抗裂措施铺设研究试验段,从而能够对相同交通路况、环境条件及基层施工工艺条件下,,不同抗裂技术工程应用效果进行综合比较研究。对于试验段区域的路面反射裂缝情况现场调查发现,反射裂缝通常横向贯穿车道,见图1,且分布距离具有一定规律性。根据现场裂缝分布统计情况,划分出5个路段作为各项抗裂处治措施的试验段。图1目标路段现场横向裂缝病害Figure1Transversecrackdiseaseintestsection在裂缝处治措施实施前,对于基层裂缝先进行处理,缝宽>5mm的裂缝均应进行贯缝处理,而对于宽度很小的裂缝不容易贯入乳化沥青,可以在裂缝处刷一层乳化沥青。基层裂缝处理后需去除基层表面的灰尘,确保基层清洁。3.2抗裂措施方案综合现阶段国内外常用抗裂技术的调研,从面层、基层、界面三个角度出发,围绕提高沥青面层的抗裂性能、改善基层抗裂效果,以及基层和面层间设235
【作者单位】: 遵义市交通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分类号】:U416.21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薛忠军;张肖宁;王佳妮;邹桂莲;;土工织物加筋沥青面层抗裂性能评价试验方法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8年01期
2 陈勇军;;沥青稳定碎石基层对沥青路面力学的特性影响分析[J];公路工程;2012年01期
3 曹德金;熊浩;;抗裂嵌挤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研究Ⅰ:强度影响因素[J];公路工程;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赖用满;王加玲;;沥青混合料抗反射裂缝能力的灰关联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1年11期
2 柳浩;谭忆秋;宋宪辉;赵立东;;沥青路面基-面层间结合状态对路面应力响应的影响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9年03期
3 杨锡阶;王时越;赖正聪;;温度对玻璃纤维土工格栅力学性能的影响及不确定度评定[J];公路交通科技;2009年06期
4 孙雅珍;刘杰民;赵复笑;;基于土工合成材料加铺层的沥青混凝土路面抗裂性能[J];公路交通科技;2012年01期
5 李芳;;浅析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离析现象的防治[J];湖南交通科技;2013年03期
6 丁泽民;余晖;郑炳锋;;干线公路抗裂嵌挤型水泥稳定碎石施工技术[J];现代交通技术;2014年02期
7 张泉;陆阳;张华;;基于多级加载蠕变试验的沥青混合料变形特性研究[J];公路工程;2009年02期
8 谢成;刘平;刘乐平;;掺废旧沥青混合料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性能研究[J];公路与汽运;2013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蒋建清;红砂岩粗粒土加筋挡墙力学机理和地震稳定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廖婵;竹原纤维的制备及其在干粉砂浆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桂莲,张肖宁,王绍怀;应用冲击韧性评价沥青混合料抵抗反射裂缝能力的研究[J];公路;2004年10期
2 黄志福;杨牧盘;窦维禹;杨乾;吴春颖;;骨架密实型抗裂水稳设计及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0年08期
3 黄岩,郭忠印,黄彭,王仪融,沈平,徐国战;织物加筋沥青混凝土的疲劳性能[J];公路交通科技;1999年04期
4 高翔,刘松玉;公路土工合成材料测试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公路交通科技;2004年03期
5 周志刚,谢军,崔鹏;加筋沥青混凝土梁式试件的APA弯曲疲劳试验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03期
6 马庆雷,郑桂兰;含土工合成材料防裂夹层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应力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08期
7 李福普;陈景;严二虎;;新型沥青路面结构在我国的应用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6年03期
8 杨永顺,张宏庆,刘清世;MAC改性沥青的引进 开发与应用[J];华东公路;2003年05期
9 张肖宁,邹桂莲,贺志勇;沥青混合料抵抗反射裂缝能力的评价方法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7期
10 房建果,张西斌,周海防;MAC改性沥青SMA路面应用研究[J];山东交通科技;2003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嗄吱;考虑抗裂性的水泥稳定类材料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01年
2 孙洋;骨架密实型二灰集料配合比设计及路用性能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海波,关彦忠;矸石灰(电厂废渣)在公路半刚性基层中的应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3年10期
2 肖秋生;半刚性基层施工变异性分析[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4年01期
3 张宏刚,崔长宇,刘长辉;半刚性基层设计及施工中应注意到的技术问题[J];辽宁交通科技;2004年07期
4 张博,包龙生,于玲,贺小项,周蓝玉;半刚性基层的非线性特性[J];辽宁交通科技;2004年09期
5 许彬,陈文影,李宝权;水泥稳定类半刚性基层裂缝防治[J];辽宁交通科技;2004年06期
6 方新雨;曾辉;;半刚性基层收缩裂缝成因分析及防治[J];现代交通技术;2005年06期
7 张桂芝,朱峰;半刚性基层反射裂缝的成因及防治[J];山东交通科技;2005年01期
8 刘子忠;曹志强;;半刚性基层裂缝分析及防治措施[J];公路;2006年07期
9 刘彬;;浅谈公路半刚性基层施工[J];青海交通科技;2006年05期
10 邵军民;;半刚性基层施工的质量控制[J];科技信息;2006年S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士民;;控制半刚性基层裂缝的探讨[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11)[C];2003年
2 孙庆峰;宋会刚;;半刚性基层裂缝成因及防治措施[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9卷)[C];2008年
3 莫远春;高兆东;;抗裂贴在半刚性基层裂缝处理中的应用[A];中国高速公路管理学术论文集(2010卷)[C];2010年
4 陈义红;邓筱鹏;;半刚性基层沥青铺面结构在上海港外高桥集装箱港区道路中的应用[A];港口工程分会技术交流文集[C];2005年
5 孙辽锡;;浅谈公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养护维修[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6 孟书涛;;提高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几个措施[A];2004年道路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7 张永军;;路面半刚性基层的设计建议[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8卷)[C];2007年
8 刘金玉;;论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病害特点及维修途径[A];第二届“科协文化——中关村论坛”论文集[C];2013年
9 姜慧辉;;国外防止半刚性基层反射裂缝微裂技术分析[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赖正聪;王时越;杨锡阶;刘国寿;;玻纤格栅加筋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弯曲极限载荷及其不确定度评定[A];2008全国MTS断裂测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宏君;基于路用要求的半刚性基层抗裂评价与改善措施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2 李海滨;基于半刚性基层适应性的沥青路面结构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3 武建民;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衰变规律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4 魏道新;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损坏模式与结构优化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5 田林;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抗裂特性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张红春;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综合抗裂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凤鸣;高速公路半刚性基层病害处理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徐秀霞;柔性纤维半刚性基层的力学性能及工程应用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9年
3 武金婷;半刚性基层合理层位与合理厚度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4 张波;半刚性基层在潍坊市干线公路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5 雷小文;基于基层损坏评价的预防性补强方法研究[D];武汉工业学院;2012年
6 贺苏静;高等级公路半刚性基层综合抗裂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曹海利;基于耐久性的半刚性基层与垫层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8 付立平;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早期损坏的分析与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9 杜小婷;半刚性基层的路用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10 洪斌;基于半刚性基层开裂条件的沥青路面结构性能分析[D];长安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210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521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