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离平行通过地裂缝的地铁隧道模拟试验研究
【图文】:
ine3paralleltogroundfissuref4虑试验条件,本文以地铁隧道距离30.0m平行通过地裂缝为研究工况,设计物理模型与数值模拟试验开展研究。2.2相似关系与试验设计综合考虑试验条件与实际工程方案,设计几何相似比lC5、混凝土弹性模量相似比c2EC为主要相似常数[18](见表1)。设计马蹄形模型隧道总长10.0m,隧道轴线与地裂缝走向平行。选用粉细砂充填来模拟西安地裂缝,设置倾角为80°,与原型一致。地层围岩采用粉质黏土模拟,考虑西安地铁埋设深度,按相似比例分层夯实填筑模型土体,物理模型试验如图3所示。表1模型试验相似比Table1Similituderatiosofmodeltest物理量相似比C隧道钢筋面积sAsAC=25隧道混凝土应力ccC=2线位移xxC=5角位移C=1面荷载ppC=2力矩MMC=250为了研究近距离平行通过地裂缝的隧道受力变形规律,试验中对模型顶部地表变形、隧道内部收敛位移变形、结构应变与外围土压力等均进行了监测。利用实验室大型地基沉降平台模拟地裂缝上盘(见图3(b)),使其缓慢下降以再现地裂缝活动过程。本次试验分为10级荷载步来完成,设计地裂缝错动量为20cm,相当于原型中地裂缝错动1.0m,是模型隧道外表面应变测点0.00.51.0mN(a)模型隧道(b)物理模型示意图(单位:m)图3物理模型试验Fig.3Physicalmodeltest地铁百年设计使用期内对地裂缝沉降量预测[9,16]的2倍,以便对其极端破坏工况进行验证。2.3试验结果及分析(1)模型顶面沉降变形特征分析试验过程中,随着上盘(沉降平台)的下降,即地裂缝的错动,地表出现次生裂缝,预设地裂缝在地表处被拉开,上下盘错距逐渐增大,并于地裂缝附近形成明显陡坎。伴随地裂缝活动,模型土体顶面出现了一系
第33卷增2贺凯等:近距离平行通过地裂缝的地铁隧道模拟试验研究4089图4随地裂缝活动模型顶面变形Fig.4Deformationofthetopsurfacewithdislocatingofthegroundfissure(a)轴向沉降变形(b)横向沉降变形图5隧道模型顶部土体表面沉降变形曲线Fig.5Curvesofsubsidenceforthetopsurfaceofmodelsoil盘地层在靠近地裂缝1~3m时,沉降量出现陡降,当距地裂缝距离大于4m后,地表沉降趋稳,沉降速率均匀,沉降量不再随距地裂缝距离增大而出现明显变化。监测结果还显示,隧道两侧地表变形基本相同,无显著差异沉降现象,且地表沉降量与地裂缝上盘实际错动量几近相同,说明在试验工况下,地裂缝活动对隧道及其周边地层竖向应力场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土体与隧道协同沉降变形。(2)隧道结构变形破坏特征分析模型隧道结构横断面收敛位移如图6所示,图中1号截面和2号截面位于模型隧道轴线中点两侧各1.5m处,图中受压为正。从图6中可以看出,2个截面的收敛位移趋势整体相同,测点1,3,5,6,7均受压(向内位移),测点2,4受拉(向外位移)。以隧道顶部轴线为界(测点1处),靠近地裂缝一侧的测点5,6,7受到地裂缝活动的直接作用,因此将该侧称为主动侧,远离地裂缝一侧的测点2,,3,4虽未受到地裂缝直接影响,但受到了围岩土体的被动作用,因此称其为被动侧。受地裂缝活动的影响,隧道主动侧测点全部受到较大的压力,尤其是主动侧中部的6号测点,位移量为所有测点之最。因为隧道整体强度高,在受到地裂缝侧向作用力及变形协调机制下,被动侧产生向外的变形,如测点2,4,但测点3位于被动侧中部,首当其冲地承受了围岩土体对隧道的被动压力,所以测点3也轻微受压,产生了向内的位移变形。(a)1号截面(b)2号截面图6模型隧道结构横断面收敛位移
【作者单位】: 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长安大学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130753) 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1212011120067)
【分类号】:U45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强兵;彭建兵;范文;门玉明;张家明;;西安地铁二号线沿线地裂缝未来位错量估算及工程分级[J];工程地质学报;2007年04期
2 黄强兵;彭建兵;高虎艳;王海祥;;地铁隧道斜交穿越地裂缝带的纵向设防长度[J];铁道学报;2010年01期
3 李新生;王朋朋;李亚圣;李忠生;高铎文;万通;高虎艳;;西安地铁穿越地裂缝的抽水试验研究[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0年04期
4 王启耀;彭建兵;黄强兵;;西安地铁二号线地裂缝段防水设计探讨[J];现代隧道技术;2009年01期
5 赵东平;喻渝;王明年;杨建民;;大断面黄土隧道变形规律及预留变形量研究[J];现代隧道技术;2009年06期
6 胡志平;彭建兵;王启耀;朱启东;赵振荣;;盾构隧道60°斜穿地裂缝的变形破坏机制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1期
7 黄强兵;彭建兵;王启耀;高虎艳;;地铁隧道穿越地裂缝带的结构抗裂预留位移量[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S1期
8 李凯玲;门玉明;严静平;李寻昌;;地铁隧道正交穿越地裂缝的相互作用机制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3期
9 范文;熊炜;彭建兵;马杰;黄强兵;;分段式地铁隧道穿越地裂缝带的模型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0年01期
10 熊田芳;邵生俊;王天明;高志宏;;西安地铁正交地裂缝隧道的模型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鹏;;台阶法施工中下台阶开挖对预留变形量的影响[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5期
2 王建秀;田普卓;付慧仙;朱雁飞;;基于地层损失的盾构隧道地面沉降控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03期
3 雷永生;邓国华;;城市地下铁道工程防水技术探讨——以西安地铁为例[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03期
4 邓国华;佘芳涛;;地裂缝场地隧道结构与围岩作用机理[J];都市快轨交通;2011年01期
5 张结红;刘洋;李凯玲;门玉明;;地裂缝环境下马蹄形地铁隧道与土体相互作用的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1年03期
6 高闯洲;党维维;党发宁;田威;;对西安地裂缝运动发展规律的认识与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9年02期
7 张艳锋;;地铁穿越黄土层地裂缝防水设计施工探讨[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3年07期
8 王启耀;滕宏泉;;西安市地铁二号线地裂缝灾害风险评估[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3年04期
9 卢全中;赵富坤;彭建兵;薄峰;;隐伏地裂缝破裂扩展研究综述[J];工程地质学报;2013年06期
10 卢全中;彭建兵;邓亚虹;李丽;冯利斌;;北京北七家—高丽营地裂缝破坏特征及影响带宽度[J];工程勘察;201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黄强兵;彭建兵;王启耀;高虎艳;;地铁隧道穿越地裂缝带的结构抗裂预留位移量[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米保伟;;西安地铁某区间地裂缝暗挖施工风险控制浅析[A];第二届全国工程风险与保险研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风险与保险研究分会第一届第三次全体理事会论文集[C];2012年
3 席浩;李绪干;时坚;侯奇;;宝兰铁路苏家川大断面黄土隧道三台阶施工变形控制技术[A];第十三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及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4 左兆龙;李忠生;高虎艳;袁洪克;程耀;隋成兴;;西安地铁建设中地裂缝的地震反射波勘探[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23: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研究进展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宁社教;西安地裂缝灾害风险评价系统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2 黄强兵;地裂缝对地铁隧道的影响机制及病害控制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3 孙萍;黄土破裂特性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4 刘妮娜;地裂缝环境下的地铁隧道—地层地震动力相互作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5 石玉玲;地裂缝作用下桥梁与房屋基础灾变机理模型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6 刘洪佳;隐伏地裂缝作用下的盾构隧道变形破坏机制及力学模型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7 李凯玲;地裂缝环境下地铁隧道—围岩相互作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海锋;软弱夹层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胡晓伟;米脂1号黄土公路隧道变形规律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3 贺龙鹏;西安市地震地质灾害区划与可视化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4 黄伟;地铁隧道斜穿活动地裂缝时扭转变形破坏解析解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5 严静平;穿越地裂缝带的地铁隧道结构安全监测与预警判据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6 王静;西安地铁二号线沿线地裂缝成因机理分析[D];长安大学;2008年
7 王西强;泾阳地区地裂缝成因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8 王志新;平面应变条件下的裂隙性黄土剪切带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9 赵韬;地裂缝活动环境下的土层—地铁隧道相互作用数值分析[D];长安大学;2008年
10 刘洪涛;西安地裂场地安全利用方式及地面沉降预测[D];长安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应生,柳丽英,王德信,丁元林,周新强;西安市地裂对市政构筑物的破坏机理与对策的探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2年02期
2 陈星烨,马晓燕,宋建中;大型结构试验模型相似理论分析与推导[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王辛,赵振才;西安地区的地壳形变及构造活动[J];地震;1984年06期
4 易学发;西安市地面沉降及地裂缝成因的讨论[J];地震;1984年06期
5 彭建兵;陈立伟;黄强兵;门玉明;范文;闫金凯;李珂;姬永尚;石玉玲;;地裂缝破裂扩展的大型物理模拟试验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8年06期
6 杨育僧;杨骏;;西安地铁区间隧道通过地裂缝带的方案探讨[J];都市快轨交通;2006年03期
7 王景明,王春梅,刘科;地裂缝及其灾害研究的新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03期
8 易学发,苏刚,王卫东,唐俊昌;西安地裂缝带的基本特征与形成机制[J];地震地质;1997年04期
9 王六桥,李善因;地下水位变化引起地面形变的可能机理[J];地震学报;1984年02期
10 王庆良,刘玉海,陈志新,王文萍;抽水引起的含水层水平应变──地裂缝活动新机理[J];工程地质学报;2002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程新星;地裂缝对西安地铁隧道力学性状影响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红旗,张小趁,赵杰,彭建兵;地裂灾害的区域稳定动力学探讨——以西安地裂为例[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2年01期
2 郑万成;李忠生;;山西省绛县某变电站地裂缝初步研究[J];山西建筑;2006年07期
3 石玉玲;门玉明;彭建兵;黄强兵;刘洪佳;陈立伟;;西安城区地裂缝破裂扩展的数值模拟[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8年06期
4 胡志平;赵振荣;朱启东;马玉平;;西安某地裂缝两侧黄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9年01期
5 石玉玲;门玉明;刘洋;储春妹;;西安市地裂缝对城市立交的破坏机理及防治措施[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9年01期
6 蒋臻蔚;彭建兵;王启耀;;抽水作用下先期断裂对地裂缝的影响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0年05期
7 张伟时;潞城110kV变电站地裂缝成因的初步探讨[J];电力勘测;1996年03期
8 刘金峰,宋雪琳;方家庄地裂缝成因探讨[J];北京地质;2001年04期
9 王秀文,范雪芳;山西榆次地裂缝形变微动态的观测与研究[J];山西地震;2001年02期
10 王宏军,郑秀清,刘瑾,任正业;山西省祁县地裂缝的成因初探[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景明;李昌存;王春梅;刘科;;中国地裂缝的分布与成因研究[A];第六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0年
2 陈运东;;某地裂缝成因及防治措施[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3 任建国;赵劲;龚卫国;焦向菊;;山西大同市地裂缝的防治对策[A];山西省地震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刊[C];2005年
4 方士军;;河南省地裂缝的特征及分布规律[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8年卷(中册)[C];2008年
5 于庆菊;;克孜水库大方山地裂缝成因及其对工程的影响[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一)[C];1992年
6 徐扬;赵晋泉;张大卫;杨政;;山西交城断裂交城县城段的位置及其与地裂缝的关系研究[A];山西省地震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刊[C];2005年
7 刘雪梅;吴长富;;西安市地裂缝对地铁洞室围岩稳定性影响的研究[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8 高中和;;论墙体裂缝与地裂缝[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9 王德潜;康金栓;;西安地热开发与地面沉降、地裂缝及地震的关系分析[A];科学开发中国地热资源——科学开发中国地热资源高层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王兰生;;地面沉降与地裂缝及其防灾对策[A];中国科协2002年减轻自然灾害研讨会论文汇编之二[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岩 本报通讯员 刘彬;河北地裂缝:都是“水”惹的祸[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2 戴凌云;我国亟待建立地裂预报和检测制度[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3 赵红梅 徐华;涿州西韦陀村出现两条地裂缝[N];河北日报;2007年
4 记者 储国强;地裂缝敲响地质环境警钟[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5 金红;华北平原发现500余条地裂缝[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6 特约记者 冯秋香;彭建兵和西安的14条地裂缝[N];中国交通报;2013年
7 记者 郑建卫;我省近期发生5起地裂缝地质灾害[N];河北日报;2006年
8 记者 范宏喜;过量开采地下水 西安又出地裂缝[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1年
9 记者 黄翊华;“苏州地裂说”不负责任[N];苏州日报;2005年
10 通讯员 张剑 贾红;铁一院地铁穿越黄土地裂缝等技术国际领先[N];中国铁道建筑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苑韦虹;地裂缝计算模型及参数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2 王新元;西安地铁2号线穿越地裂缝处沉降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8年
3 王朋朋;西安f_3地裂缝场地土体渗透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4 常红;西安市地裂缝与地面沉降空间数据库设计与实现[D];长安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275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527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