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融循环对沥青混合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作者单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808058)
【分类号】:U4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李东庆;孟庆洲;房建宏;彭万巍;徐安花;黄世静;;沥青混合料抗冻融循环性能的试验研究[J];公路;2007年12期
2 张洪刚;黄慧;钱国平;;反复冻融条件下沥青混合料的间接拉伸试验研究[J];公路;2012年04期
3 侯曙光;王宏畅;黄晓明;李志栋;;低温地区沥青混合料冻融疲劳特性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6年04期
4 张倩;李创军;;沥青混合料冻融劈裂微观结构损伤特性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10年02期
5 田盛鼎;刘朝晖;;沥青混合料冲刷冻融试验设计和抗水损害性能指标试验研究[J];中外公路;2009年04期
6 郑健龙;张洪刚;钱国平;黄慧;;水温冻融循环条件下沥青混合料性能衰变的规律[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7 熊锐;陈拴发;关博文;丛培良;马莉莉;;冻融与腐蚀耦合作用下沥青混凝土性能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颖芳,周晶;人工神经网络在受腐蚀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中的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1期
2 柯长仁;蒋俊玲;陈升平;;混凝土单轴压缩损伤的模型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5期
3 李洪升,杜小振;冰体材料损伤与断裂破坏的本构理论[J];冰川冻土;2003年S2期
4 姚战军;黄坚;杜月和;戴汇川;;复合材料细观损伤研究[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10年01期
5 田勇,张伟斌,郝莹,李敬民,温茂萍;炸药热冲击损伤破坏及超声波特性参量检测[J];火炸药学报;2000年04期
6 安海;安伟光;顾永维;;基于刚度衰减下的桁架系统的疲劳可靠性分析[J];兵工学报;2007年12期
7 王利;高谦;;基于强度理论的岩石损伤弹塑性模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8 丁金刚;张学民;;小间距隧道爆破地震效应的损伤控制研究[J];爆破;2009年03期
9 刘红岩,王根旺,刘国振;以损伤变量为特征的岩石损伤理论研究进展[J];爆破器材;2004年06期
10 杨小林,王梦恕;爆生气体作用下岩石裂纹的扩展机理[J];爆炸与冲击;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常;冯新;周晶;;高混凝土重力坝在强震作用下损伤破坏的数值模拟[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2 江松青;刘文韬;于恒;;微孔洞形核对延性材料损伤与失效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爆炸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张晶;付强;邓守春;梁乃刚;;构元组集弹性损伤模型对准脆性材料损伤至断裂各向异性特征的分析[A];固体力学进展及应用——庆贺李敏华院士90华诞文集[C];2007年
4 邝临源;赵红平;施惠基;冯西桥;;含表面缺陷轴承钢的滚动接触疲劳损伤研究[A];损伤、断裂与微纳米力学进展:损伤、断裂与微纳米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张世文;刘仓理;李庆忠;;应变等价原理适用性探讨[A];第九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6 王奇志;郎博;;铆钉连接件接触疲劳寿命预估的损伤力学——有限元方法[A];北京力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黄友庭;陈文哲;汤德平;;CuW70合金动态和静态变形中组织与性能的研究[A];2007年全国失效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朱鹏;屈文俊;;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理论研究的探讨[A];全国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朱鹏;屈文俊;;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理论研究的探讨[A];结构混凝土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第十三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王云;郝际平;;韧性损伤变形非协调模型[A];庆祝刘锡良教授八十华诞暨第八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西成;内爆与外爆加载下壳体的力学状态及破坏模式分析[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0年
2 杨敬源;井壁稳定性若干力学问题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3 甄晓霞;大跨径钢桥桥面铺装体系力学行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华;冲击荷载作用下岩石动态损伤特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5 杨溢;爆破荷载对蠕动边坡的累积效应及稳定性影响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6 杨文东;复杂高坝坝区边坡岩体的非线性损伤流变力学模型及其工程应用[D];山东大学;2011年
7 朱红兵;公路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疲劳试验与剩余寿命预测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8 温永钦;浮石粉水泥复合土的固化机理及其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9 孟筠青;煤层高压脉动注水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理论与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10 艾士刚;基于细观结构的液体橡胶基混凝土破坏机理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大为;空间热循环和辐照环境对LF6铝合金焊接组织及性能的影响[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波;义安矿水力冲孔卸压增透消突技术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赵文武;淮南矿区典型煤层水力冲孔技术参数研究及消突效果考察[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丹;提升机动载荷作用下井塔振动分析与寿命预测[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5 张洪刚;水—温冻融条件下沥青路面病害特征及发展机理[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晓磊;邯郸粉质粘土Duncan-Chang模型及应力—应变归一化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7 彭锋;端面状态对沥青混合料强度影响分析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8 李航;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破坏过程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9 英慧;蒸压粉煤灰砖材料性能及砌体受力性能试验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10 徐爽;煤矸石多孔砖砌体水平灰缝中钢筋锚固长度的试验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远航;吴国雄;孟巧娟;;纤维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2 罗志刚,周志刚,郑健龙;沥青路面水损害问题研究现状[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3 赵永利,吴震,黄晓明;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的试验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4 张蕾;陈静云;乔英娟;王哲人;;间接拉伸试验条件下沥青混合料变形特性[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5 张倩;白燕;戴经梁;;水对沥青混合料影响的CT图像熵值分析[J];公路;2007年04期
6 李东庆;孟庆洲;房建宏;彭万巍;徐安花;黄世静;;沥青混合料抗冻融循环性能的试验研究[J];公路;2007年12期
7 李晓军,张肖宁;CT技术在沥青胶结颗粒材料内部结构分析中的应用[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02期
8 李静,袁建,郝培文,戴经梁,陈忠达;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能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04期
9 侯曙光;李志栋;黄晓明;汪双杰;;利用冻融飞散试验进行沥青混合料抗冻性能评价[J];公路交通科技;2006年02期
10 潘学政;拾方治;;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疲劳性能的探讨[J];公路交通科技;2007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金祖权;西部地区严酷环境下混凝土的耐久性与寿命预测[D];东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齐琳;采用间接拉伸试验评价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勇;孙立军;石永久;王元清;;沥青混合料均匀性与材料力学性能关系[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2 易军艳;冯德成;王广伟;于志双;;超声波测试方法在沥青混合料冻融试验中的应用[J];公路交通科技;2009年11期
3 丛林;郑晓光;郭忠印;;施工离析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4 梁乃兴;韦金城;赵辉;;国产重交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研究[J];现代交通技术;2010年06期
5 丛培良;陈拴发;陈华鑫;;除冰盐对沥青混凝土性能的影响[J];公路;2011年06期
6 郑健龙;张洪刚;钱国平;黄慧;;水温冻融循环条件下沥青混合料性能衰变的规律[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7 董雷;赵诗涛;;SMA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结构机理与力学性能的研究[J];北方交通;2008年10期
8 韩海峰,吕伟民,何桂平;水作用下沥青混合料永久变形特性的表现形式[J];中国公路学报;2003年04期
9 王鸿博;钱春香;王修田;;粉胶比与集料级配对开级配沥青混凝土性能的影响[J];上海公路;2005年04期
10 侯曙光;王宏畅;黄晓明;李志栋;;低温地区沥青混合料冻融疲劳特性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解晓光;王龙;;沥青混合料压实工艺与被压材料相互影响的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2 陈春;许志鸿;黄文;;集料、级配类型对细粒式沥青混合料力学性能的影响[A];第二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4年
3 张起森;冯俊领;;大粒径沥青混合料沥青面层的应用研究[A];第五届全国路面材料及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何志勇;李自光;;沥青混合料再拌运输车试验研究[A];中国工程机械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倪富健;;聚酯玻纤布加筋沥青混合料应力疲劳试验研究[A];第五届全国路面材料及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刘朝晖;黄云涌;李宇峙;;沥青混合料大型马歇尔击实试验方法与技术标准探讨[A];2004年道路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7 孙燕娜;陈传尧;;沥青路面的车辙损伤预测[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8 卢永贵;;沥青混合料结构参数探讨[A];天津市市政(公路)工程研究院院庆五十五周年论文选集(1950~2005)上册[C];2005年
9 钟超敏;;城市桥梁面层沥青混合料特点及其技术对策初探[A];全国城市桥梁青年科技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10 刘大梁;刘小燕;罗立武;赵锋;;预拌式冷铺沥青混合料的研制与应用[A];第二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葛玲玲邋徐亚栋;南理工研发成功沥青混合料搅拌技术[N];科技日报;2008年
2 李铮;环保沥青混合料扮靓长安街[N];科技日报;2009年
3 郭少言 刘崭;西安公路院成功研制沥青混合料微波加热车[N];中国交通报;2010年
4 任晓明;温拌沥青混合料首次用于省城道路养护[N];太原日报;2009年
5 项煜虹;长安街披上环保衣[N];大众科技报;2009年
6 交轩;应用温拌技术 筑路节能无污染[N];中国交通报;2010年
7 记者袁岚 通讯员张东平;京西铺设北京首条低碳示范路[N];中国建材报;2010年
8 彭丽;长安街大修彰显绿色科技理念[N];中国化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李艳 实习生 宫玉斐;废钢渣旧轮胎成辅料[N];科技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郑宗杰 孟庆丰;温度一降 污染骤减[N];中国交通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建勋;温拌沥青混合料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2 吕得保;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吴俊;沥青混合料等效力热性质的细观力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4 苑苗苗;基于数字散斑相关方法的沥青混合料疲劳破坏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5 叶永;沥青混合料粘弹塑性本构模型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尹应梅;基于DMA法的沥青混合料动态粘弹特性及剪切模量预估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易军艳;基于界面行为的多孔沥青混合料冻融损伤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8 宿秀丽;隧道沥青混合料温拌阻燃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9 郭庆林;沥青混合料内部应力分布及其对粘弹性能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10 李玉华;沥青及沥青混合料旋转剪切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钊;冻融循环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2 曹红红;基于层位功能考虑的各结构层沥青混合料优化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3 闫超;沥青混合料间接拉伸试验的弹粘性分析[D];长安大学;2010年
4 孙杰;基于应力控制模式下的沥青混合料疲劳开裂预估模型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刘至飞;温拌助剂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谢君;活性矿粉对沥青混合料水稳性能的影响[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7 孔令然;就地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耐久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贾建峰;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面层与基层间沥青混合料功能层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9 张慧鲜;基于抗剪强度的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影响因素分析及改善措施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10 尚晋;不同温度和轮载下沥青混合料车辙数值模拟[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310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531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