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钢箱梁正交异性桥面板疲劳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3 18:13
【摘要】: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具有自重轻、承载力高、适用范围广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经成为大跨度桥梁的首选桥面板结构。但是由于结构复杂,存在较多易产生疲劳的部位,频繁诱发疲劳裂纹。目前疲劳开裂已成为钢结构体系桥梁发展的控制性难题,疲劳裂纹呈现普遍性、早发性、多发性、重复性的特征,严重影响结构的使用性能,甚至导致结构的破坏,从而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各疲劳细节(易疲劳部位)主要对车辆轮载作用位置敏感,重车道下方轮迹线范围内横隔板两相邻开孔间又是面板最薄弱的部位,抗疲劳性能较差,容易产生疲劳裂纹。根据已有的资料,该处疲劳裂纹约占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裂纹的1/3以上,有的统计甚至高达80%。相关学者们作了大量研究,但是对于横隔板开孔部位疲劳裂纹频繁出现的原因至今尚不完全清楚,这已成为钢桥疲劳研究的难题。为此,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疲劳进行了研究,重点对荷载作用下轮迹线范围内横隔板两相邻开孔部位的面外变形和疲劳裂纹产生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揭示了在荷载作用下,横隔板弹塑性局部屈曲引起面外变形,从而诱发裂纹的机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裂纹塑性和尾迹场循环塑性分析针对裂纹提前闭合和过载情况下裂纹扩展滞后的问题,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裂纹塑性和尾迹场循环塑性进行了研究,揭示了裂纹提前闭合的原因,阐明了过载情况下裂纹扩展滞后的机理。(2)横隔板开孔部位产生面外变形的原因分析从桥梁结构的稳定理论出发,根据局部屈曲理论,采用数值方法,首次对轮迹线范围内的横隔板两相邻开孔部位产生面外变形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该部位面外变形是由弹塑性局部屈曲引起的机理。根据分析结果,阐明了疲劳损伤与局部屈曲的关系。(3)横隔板开孔部位产生裂纹的力学机理研究基于局部屈曲分析和试验结果,从断裂力学和疲劳裂纹的基本原理出发,采用有限元法对面板模型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横隔板开孔部位易出现高应力区,考虑热点应力的叠加作用,主应力超过该细节的常幅疲劳极限从而产生了裂纹,揭示了荷载引起的面外变形是该部位疲劳裂纹发生的主要原因。利用不连续伽辽金扩展有限元法(DG-XFEM)对疲劳裂纹的扩展进行了仿真分析,裂纹扩展的方向和路径符合裂纹扩展的基本理论,与试验结果和实桥中出现的类似裂纹一致。(4)正交异性钢桥面板主应力历程线的研究基于两种典型疲劳单车验算模型,采用有限元法分析了荷载纵、横向移动的主应力历程线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对正交异性钢桥面板进行疲劳分析时,可以不考虑前、后轴载和相邻车道上车辆荷载的叠加效应。(5)提高横隔板抗疲劳性能的方法研究根据桥梁结构稳定理论,提出了两种提高横隔板开孔部位的抗疲劳性能的方法,并对两种方法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两者都能显著降低局部屈曲引起的面外变形,其中局部加厚方法更优。
【图文】:

圣水,明尼苏达州,密西西比河,中孔


第一章 绪论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疲劳是在循环荷载作用下微裂纹萌生和扩展成宏观裂纹的过程。疲劳失效是发生在机械工程领域中的一类十分普遍的物理现象,其基本特征是材料在低于其静力强度极限的循环应力(或应变)的持续作用下,萌生多种类型的内部微裂纹,并逐渐演变成为宏观裂纹,以及由于裂纹扩展而最终导致结构破坏的过程。根据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完成的一项调查,80.90%的钢桥破坏均与疲劳和断裂问题有关。1994 年韩国圣水大桥由于疲劳裂纹导致中孔发生崩塌事故,造成 32 人死亡(图1.1)。

疲劳裂纹,桥面板,日本,裂纹


位(疲劳细节),在运营后不久,过多、过早的出现了大量的疲劳裂纹。正交异性桥面板的疲劳开裂问题最早发现于英国 Seven 桥,在其扁平钢箱梁中,首次采用了正交异性桥面板。该桥在 1966 年竣工,使用 5 年后桥面板就出现了三种疲劳裂纹,即顶板与纵肋角焊缝处裂纹、横隔与纵肋角焊缝裂纹以及连接板与纵肋处的裂纹。日本在经济腾飞时期建造了大量的钢结构桥梁,如今钢箱梁桥的疲劳破坏现象频繁发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 1978 年建成开通的 Kinuura 桥。该桥为正交异性桥面板钢箱梁结构,纵向采用 U 形加劲肋,通过金属垫板加单面坡口焊缝连接贯通整桥。这种连接形式实际上为大多数钢箱梁桥所采用,然而,检测人员在 2003 年 6 月检测出许多 U 形肋的焊缝处存在疲劳裂纹,如图 1.2 所示。日本在对国道上部分服役超过 20 年以上的钢桥调查发现,这些桥梁普遍地存在疲劳问题。其中,,阪神道路公司管辖的钢桥中桥面板发生疲劳裂纹的数量由 2006年的 105 座增加到 2007 年的 142 座。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U4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成强;李建锋;李渴忻;;机体疲劳裂纹监测方法及监测系统软件的开发研究[J];内燃机与动力装置;2012年02期

2 周昌智;林俊明;周正干;;在役转轴表面疲劳裂纹的爬波检测[J];无损检测;2009年12期

3 袁振明;检测疲劳裂纹的新方法[J];无损探伤;1994年06期

4 颜鸣皋;;金属疲劳裂纹的扩展机制及其在航空工程的应用研究(摘要)[J];材料科学与工程;1987年02期

5 褚武扬;肖纪美;赵予生;;40CrNiMoA钢Ⅱ型试样的腐蚀疲劳[J];金属学报;1987年05期

6 郑修麟;张建国;;超载方向对30CrMnSiA钢疲劳裂纹起始寿命的影响[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1987年02期

7 李德利;李华;陆毅中;;微机采样交流电位裂纹监测系统在切口根部疲劳裂纹早期扩展中的应用[J];机械强度;1987年03期

8 王巍 ,何犹卿 ,何庆芝;Z型疲劳裂纹在单峰过载下的扩展速率及迟滞效应研究[J];北京航空学院学报;1988年03期

9 傅惠民,高镇同;给定寿命下的疲劳裂纹尺寸分布[J];航空学报;1988年03期

10 肖寿庭,M.W.布朗;双轴载荷下孔边疲劳裂纹的扩展[J];航空学报;198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钱士强;陈以苹;林涵胜;傅tb;;35CrMo钢回火组织(Ⅰ+Ⅲ)复合型疲劳裂纹的扩展特性研究[A];第十五届华东地区热处理年会暨华东地区热处理年会三十周年纪念活动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陈亚静;孙国芹;;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头强化相对疲劳裂纹的影响[A];北京力学会第二十三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7年

3 杨其全;;疲劳裂纹起始缺口对断裂韧性测量结果的影响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C];2015年

4 罗家成;吴云刚;唐鹏;李朋洲;孙磊;;LBB管道疲劳裂纹预制模拟分析与试验验证[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五卷)——中国核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7册(计算物理分卷、核物理分卷、粒子加速器分卷、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分卷、脉冲功率技术及其应用分卷、核工程力学分卷)[C];2017年

5 姜学鹏;洪贝;;基于在线LSSVM模型的疲劳裂纹增长分析[A];2015年第二届中国航空科学技术大会论文集[C];2015年

6 刘秀丽;陈莉;黄华斌;;腐蚀疲劳裂纹检测概率曲线测定[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7年

7 洪贝;姜学鹏;;基于聚类LSSVM模型的疲劳裂纹增长分析[A];空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第一届中国空天安全会议论文集[C];2015年

8 张玉玲;荣峤;孔德连;汪文有;许凤旌;董卫平;;钢桥正交异性板疲劳裂纹发展过程的动态监测[A];第16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会议程序册[C];2012年

9 黄新跃;A.Brueckner-Foit;;疲劳裂纹起始过程的计算机模拟[A];第十四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余启明;何晓鸣;刘泽宇;夏磊;姜曼;李尚松;;Q370qE高强度钢板试件的疲劳裂纹预制试验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公路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孟群;高强度钢疲劳极限的缺口敏感性[N];世界金属导报;2017年

2 唐佩绵;固溶碳对提高钢疲劳特性的作用[N];世界金属导报;2017年

3 唐佩绵;抑制焊接钢结构疲劳裂纹发生的超声波冲击处理技术[N];世界金属导报;2015年

4 高宏适;低碳钢极低周波疲劳裂纹的扩展行为研究[N];世界金属导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渠昱;钢箱梁正交异性桥面板疲劳机理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8年

2 邵红红;40CrNiMoA钢超高周疲劳行为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3 张丽霞;混流式水轮机转轮叶片疲劳裂纹控制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4 ADUTWUM MARFO;[D];江苏大学;2014年

5 彭朝勇;车轴疲劳裂纹超声波探伤及优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6 李志强;高速列车制动盘热斑特征及裂纹萌生扩展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7 赵新光;风力机叶片疲劳裂纹特征提取方法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3年

8 谭文锋;损伤力学方法预估构件的疲劳裂纹形成寿命[D];燕山大学;2009年

9 管德清;焊接钢结构疲劳强度与寿命预测理论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10 许君;双相钢点焊接头疲劳特性及寿命预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凡林;拱桥吊杆钢丝疲劳寿命分析的跨尺度方法[D];长沙理工大学;2017年

2 矣志勇;钢桥面顶板纵肋焊接细节顶板贯穿疲劳裂纹装配构件加固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年

3 富倩妮;基于应变分析的疲劳裂纹在线监测及寿命预测方法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年

4 陈敏;基于微观损伤机理的管节点疲劳裂纹声发射健康监测[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5 黄云;基于损伤力学的正交异性板疲劳裂纹形成寿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6 肖增;车用零部件宏观疲劳裂纹启始点识别及寿命判定系统[D];吉林大学;2008年

7 陈西茜;基于Lamb波的起重装备疲劳裂纹监测技术与实验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7年

8 莫国影;CCD图像识别技术在疲劳裂纹检测中的应用基础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9 郭耀华;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裂纹扩展过程数值模拟及其修复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10 董一;铜基镍镀层双金属试样高温热疲劳损伤机理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135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6135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2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