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智能车路协同交叉口间隙耦合运行控制方法

发布时间:2020-04-24 07:35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道路网不断扩大,城市交通量不断增加。平面交叉口作为城市路网中交通流汇合、转向、分流的重要节点,是保障道路交通安全和提升道路交通效率的关键所在;但同时由于交叉口处交通量大、冲突点多,其也是交通事故多发地段和交通拥堵主要场所。交叉口对车流疏导的方式根本上是时空间隙的分配,交叉口通行能力的高低受限于其时空间隙的多少,但同时也取决于其时空间隙分配机制的科学性及合理性。传统的交叉口控制模式,即信号控制模式是通过相位禁行的方式来避免相位冲突,是一种以增加道路延误为代价来保证车辆安全的控制模式,其对交叉口时空间隙的利用率并不高。智能车路协同能够通过状态感知、信息交互、分析决策等手段实现对路网元素的控制,为交叉口信号控制提供了车载化、定制化、智能化的可能,为交叉口时空间隙的优化分配提供了技术支撑,能够解决交叉口控制模式发展需求与发展形态不一致、不统一的问题,能够保证车辆安全,同时提高交叉口控制效率。本文基于平面交叉口静态特性、交叉口信号控制特点、不同类型智能车辆主体运动学模型以及智能车路协同系统运行模式,对车辆在交叉口的间隙通行模式进行研究。通过时空间隙动态分配模型评估交叉口的通行能力,通过分析车辆安全运行特点研究影响车辆安全的动态多要素模型构建方法,在此基础上以优化交通流效率为目标,研究渠化可变交叉口的智能车辆平行间隙协调控制方法,并进一步将全智能车场景拓展至智能车CAV(Connected and Autonomous Vehicle)/非智能车HPV(HumanPilot Vehicle)协同运行场景中,提出了混合间隙耦合的交叉口信号协同控制方法,最后建立了智能车路协同仿真测试与验证平台,对论文所提出方法进行效率及安全方面验证分析。基于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取得了以下创新成果:(1)提出了基于时空间隙动态分配模型的交叉口通行能力估计方法,采用间隙分配理论分析了不同交叉口控制方法对车辆通行间隙的分配及优化机制,建立了在间隙饱和分配条件下估计间隙控制最大通行能力的基本思想。提出了基于队列估计(LOOSE,Location Optimization On Sequence Evaluation)和基于预演轨迹(COMPACT,Cooperative Optimization Method for Previous Allocation Comparatively Transforming)的二级间隙优化分配方法,并通过基于预测轨迹的加速度动态调节(ADAPT,Acceleration Dynamically Adjusting based on Predicted Trajectory)模型对车辆速度进行引导,实现了间隙控制最大通行能力的估计,解决了间隙饱和分配条件下交叉口最大通行能力难以估计的问题。(2)提出了与车辆安全相关的多要素动态模型构建及联合仿真运行方法,通过对影响CAV安全运行的定位误差、通信延误等因素运行机制的分析,对影响HPV安全运行的驾驶员反应时间的动态反演,提出了高斯分布定位误差模型、均匀和Rayleigh分布通信延误模型,以及基于车辆非线性分段制动特性的驾驶员反应时间估计方法,实现了定位误差、通信延误、反应时间的联合动态仿真,解决了多误差源运行机理不明确而导致的间隙控制安全度低的问题。(3)提出了渠化可变交叉口的智能车辆平行间隙协调控制方法。采用分段三次 Hermite 插值方法(PCHIP,Piecewise Cubic Hermite Interpolating Polynomial)实现对车辆在任意交叉口内运行轨迹的预测,定义了动态的车辆安全时间间隔和车辆间的首次冲突时间(FCT,First Conflicting Time)。在基于时间序列与车辆位置(SPATS,Spatial Position Associating Time Series)方法基础上,通过二级的 FCT策略建立平行间隙模型来计算车辆的目标状态,并通过ADAPT方法对车辆速度进行引导。增加了车辆换道机制实现了通行效率寻优,解决了固定渠化交叉口动态间隙控制方法带来的不均衡车流车辆延误增加的问题。(4)提出了混合间隙耦合的交叉口 CAV/HPV信号协同控制方法,通过分析数据层面信号控制与间隙控制动态耦合可行性,提出了 CAV/HPV间隙协同运行控制过程。在平行间隙控制策略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车辆行为预测和间隙时延控制的HPV间隙选择方法,提高HPV间隙通行的安全性。并基于驾驶员反应时间提出了针对HPV的定制化信号控制方法,解决了间隙控制交叉口因HPV不受控而导致间隙控制失效的问题。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论文构建了多层次智能车路协同仿真运行及场景验证环境(Tranario),定义了交叉口和车辆的静态及动态属性,设计并实现了车辆定位误差、通信延误、驾驶员反应时间的协同仿真方法。最后通过多交叉口平行间隙控制场景的仿真验证,一方面通过数值比较说明了智能车路协同条件下间隙控制方法较传统信号控制方法的优势,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仿真平台对车路协同系统功能测试验证的支持。
【图文】:

车流量,车道,交叉口


逑T^nt^^T逦T^r^M逦^邋i邋!邋1邋i邋!邋I邋^T"""TTrfr逡逑图2-1道路渠化及相位信息逡逑Figure邋2-1邋Information邋of邋channelization邋and邋phase逡逑每条车道的输入为360邋vhc/h,考虑到右转车道并不存在冲突,因此论文并没逡逑有对右转车道进行分析。论文采用5s时间段内某车道进入交叉口的车辆数(以下逡逑简称“5s车流量”)来分析定时信号控制的运行效率。结果如图2-2所示。逡逑8邋p逦逦逦'逦邋8邋r逦■逦■逦邋8邋r逦逦逦逦逦邋8「VSr—逦逦逦逡逑0邋^逦逦逦逦逦邋o邋L逦逦逦逦逦邋o邋L逦■逦■逦邋0邋L逦.逦.—逡逑120逦130逦140逦240逦250逦260逦360逦370逦380逦480邋490邋500逡逑phase邋4-1逦phase邋4-2逦phase邋4-3逦phase邋4-4逡逑50逦100逦150逦200逦250逦300逦350逦400逦450逦500逦550逦600逡逑时间(秒)逡逑图2-2邋5S车流量逡逑Figure邋2-2邋Traffic邋flow邋within邋5邋s逡逑仿真时间为600s,论文对图2-1中相位四由西左转的车辆进行分析,在仿真逡逑过程中,相位四一共获得四次通行权,5s车流量统计如图2-2中phase4-1至phase逡逑4_4所示。通过上图能够看出,在绿灯时间内,,通过此车道进入交叉口的5s车流量逡逑先上升后降低,这是因为当某一个相位获得通行权时,堆积在交叉口的车辆开始通逡逑过交叉口;但是过了一小段时间后

渠化,相位信息,道路,车道


Figure邋2-1邋Information邋of邋channelization邋and邋phase逡逑每条车道的输入为360邋vhc/h,考虑到右转车道并不存在冲突,因此论文并没逡逑有对右转车道进行分析。论文采用5s时间段内某车道进入交叉口的车辆数(以下逡逑简称“5s车流量”)来分析定时信号控制的运行效率。结果如图2-2所示。逡逑8邋p逦逦逦'逦邋8邋r逦■逦■逦邋8邋r逦逦逦逦逦邋8「VSr—逦逦逦逡逑0邋^逦逦逦逦逦邋o邋L逦逦逦逦逦邋o邋L逦■逦■逦邋0邋L逦.逦.—逡逑120逦130逦140逦240逦250逦260逦360逦370逦380逦480邋490邋500逡逑phase邋4-1逦phase邋4-2逦phase邋4-3逦phase邋4-4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U4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美岐;沈莉潇;金盛;;考虑右转信号控制的共用车道通行能力模型[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7年07期

2 荆彬彬;卢凯;鄢小文;吴焕;徐建闽;;车路协同下基于速度引导的双周期干道绿波协调控制方法[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8期

3 李文燕;薛锋;;基于安全间距的T型交叉口临界间隙分析[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16年02期

4 李家文;曹建东;成波;;基于危险感知机理的状态适应式碰撞预警策略研究[J];汽车工程;2016年04期

5 杨磊;庞硕;杨耀民;景春雷;高伟;刘庆亮;马俊;;基于9DOF IMU的AUV惯性导航技术研究[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6年03期

6 刘军;袁俊;蔡骏宇;陶昌岭;王利明;程伟;;基于GPS/INS和线控转向的农业机械自动驾驶系统[J];农业工程学报;2016年01期

7 张爽;常玉林;吴振宏;;信号交叉口短右车道通行能力概率模型[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5年04期

8 刘应东;牛惠民;王建强;;考虑安全移动距离的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J];计算机工程;2015年06期

9 姜军;陆建;;基于Helly跟驰模型标定参数的跟驰行为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5年02期

10 马万经;叶新晨;廖大彬;白玉;;停车让行交叉口机动车接受间隙和拒绝间隙分布特征[J];中国公路学报;201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魏福禄;信号交叉口四左转车道交通运行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2 唐毅;基于前后多车信息的跟驰模型及其车流平稳性控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3 林辉;轮毂电机驱动电动汽车联合制动的模糊自整定PID控制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梁源;惯性导航系统关键参数在线标校技术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2 刘保卫;基于RFID原理的交通目标搜索与定位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3 张威;基于GPS/MM组合的车辆定位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386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6386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d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