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水型纳米白炭黑改性沥青的性能与机理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U414
【图文】:
图 2.1 各类不同掺量下的纳米白炭黑改性沥青针入度指数(PI)由表 2.7 中可以看出,直线回归相关系数 R 均大于 0.997(置信度 95%),从理论上讲试验的结果是可信的。亲水型纳米白炭黑 SA 及几种疏水型纳米白炭黑(DM、PD、RS)在以不同掺量加入基质沥青中之后,针入度指数 PI 相对于基质沥青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对于亲水型纳米白炭黑 SA 加入沥青中得到的 SA 改性沥青,针入度指数随掺量1%到 5%变化表现为先降低再升高,在 3%时达到最低值-1.06,SA 改性沥青在15℃、25℃、30℃时针入度均降低,沥青总体变硬,但各温度幅度不同,AlgPen值发生变化导致 PI 值的变化,感温性能稍稍下降;对于疏水型纳米白炭黑改性沥青,RS 与 DM 改性沥青 PI 指数总体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随着改性剂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在添加量为 3%时达到最大分别为 0.24 与 0.64,温度稳定性得到一定改善;PD 改性沥青 PI 指数在 PD 的掺量为 1%、3%与 5%时分别达到了 0.58、1.45 与 1.83,在掺量为 3%时提升幅度最大。
试样改性剂添加量(%)实测软化点TR&B,℃当量软化点T800,℃TR&B提高幅度,%T800提高幅度,%基质沥青 0 48.8 48.75 - -SA1 50.8 50.01 4.10 2.583 50.1 49.69 2.66 1.935 53.5 51.34 9.63 5.31DM1 51.4 52.13 5.33 6.933 54.4 55.45 11.48 13.745 55.7 55.18 14.14 13.19PD1 52.8 53 8.20 8.723 53.7 58.07 10.04 19.125 60.5 59.83 23.98 22.73RS1 51.9 52.02 6.35 6.713 53.7 54.61 10.04 12.025 55.1 51.92 12.91 6.5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伟;赵志勇;;改性沥青发展综述[J];技术与市场;2013年08期
2 Changqing Fang;Ruien Yu;Shaolong Liu;Yan Li;;Nanomaterials Applied in Asphalt Modification:A Review[J];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2013年07期
3 周元臣;程健;;温拌SBS改性沥青黏温规律研究[J];石油沥青;2013年01期
4 詹惠安;赵文忠;王永昌;朱强;;硅烷偶联剂在气相白炭黑表面处理中的应用研究[J];硅酸盐通报;2012年04期
5 季节;罗晓辉;徐世法;;Sasobit改性沥青的结构与性能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11年05期
6 樊亮;张玉贞;刘延军;王林;;纳米材料与技术在沥青路面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0年23期
7 张俊;张淑艳;崔亚楠;;两种改性沥青的微观结构试验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09期
8 刘朋程;张旭东;何文;卜凡晴;姜倩;姜久昌;张学广;;白炭黑制备、改性及应用研究[J];山东陶瓷;2009年06期
9 叶超;陈华鑫;;纳米SiO_2和纳米TiO_2改性沥青路用性能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09年06期
10 王辉;杨彦昌;;改性沥青的粘温特性研究[J];中外公路;2008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邵明明;复配阿尔巴尼亚岩改性沥青流变性能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2 岳贞菊;SEAM改性沥青的化学改性机理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8年
3 韩江国;废橡胶粉改性沥青的抗老化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4 王铁宝;沥青改性及其机理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5 肖敏敏;废胶粉改性沥青性能及机理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6 马峰;纳米碳酸钙改性沥青路用性能及改性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7232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723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