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城市暗挖隧道下穿不同结构形式既有线变形特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0-06-27 13:31
【摘要】: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对于快速、准时、大运量公共交通的需求不断增大,城市地下轨道交通发展越来越快,轨道交通线网越来越密集,但是,由于早期规划设计等原因,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新建线路下穿既有线的工程。如果在下穿工程中设计施工不当,使上方既有隧道结构变形超过控制要求,影响既有线的正常运营和结构的安全性,甚至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本文通过案例统计分析、精细化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等手段,研究不同结构形式既有地铁隧道的变形特征。同时,采用北京地铁6号线朝阳门~东大桥区间隧道下穿既有地铁2号线朝阳门站工程实例实测结果,对研究结论做反向验证,主要的工作及成果如下:(1)针对22个北京新建地铁下穿既有线工程案例,同时搜集了 18组数据,整体式既有隧道在变形缝处会出现不连续的变形,既有隧道的变形刚性特征明显;对于无变形缝的整体式既有隧道的变形为柔性;对于盾构拼装式结构,下穿施工中既有隧道的变形也为柔性。表明变形缝对既有结构的变形特征有明显影响。(2)根据统计结果,既有隧道管节变形主要表现为整体沉降、刚性旋转和挠曲变形,同一个下穿工程中,既有隧道的不同位置处管节的变形特征不同,不同的下穿工况,既有隧道的管节变形特征也不相同。(3)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基于新建隧道与既有隧道变形缝相对位置的角度给出多种不同的穿越工况,分析不同工况既有线的整体变形及各管节的变形特征。相同施工条件下,新建隧道与既有隧道变形缝相对位置不同,既有结构变形特征不同。当隧道轴心位于变形缝正下方,既有隧道的沉降大,变形范围小,管节主要以刚性旋转为主;当隧道轴心位于管节正下方,既有隧道管节挠曲大,变形缝处管节差异沉降大。(4)建立土体-管片-螺栓三维非连续接触模型,基于管片与土体、管片接头之间的非连续性,计算分析既有盾构拼装式隧道的变形特点。穿越施工中,既有盾构拼装式隧道整体变形呈现柔性特征,盾构管片之间张开角小,变形主要由管片下沉造成。(5)针对不同的土层参数、既有隧道埋深、既有隧道刚度三个因素,分析不同因素对既有隧道变形的影响:①随着土层参数增强,既有隧道的整体变形及管节变形均以反比例关系减小。②随着既有隧道埋深增加,既有隧道的整体变形及管节变形均以线性比例增加;③对于含变形缝的整体式隧道,随着刚度的增大,既有隧道沉降减小,变形范围增大,管节的整体沉降和差异沉降变化很小,但挠曲随刚度的增大减小。(6)通过计算分析及案例统计分析,认为下穿新建地铁下穿既有线工程中,含变形缝的整体式隧道整体变形为刚性,对于无变形缝的整体式隧道和盾构拼装式隧道整体变形为柔性,同时,通过与实际工程案例进行对比分析,阐明了数值计算和实测的关系,对本文研究作了验证。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U455
【图文】:

规划图,地铁,规划图,北京市


地铁线路规划者根据城市规模的大小和城市布局特点,在设计规划整个铁的布局时,会有不同的方法和理念,城市轨道交通的分布形式主要有棋盘和环形辐射状布局,城市地铁的建设必然会带来车站及区间的交叉换乘问时间的角度来看,交叉换乘问题可以通过同期建设、预留线路及穿越来实同期建设不存在施工对既有地铁列车的运营问题,预留线路由于考虑了越,所以对既有地下结构的影响较小。穿越则会影响既有地下结构的安全,越工程的研宄、设计及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建地铁的施工会引起地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的既有地下结构变形,使结构承受一定的附加应力。的变形及应力超过了允许值,会引起结构损伤或损伤加剧,严重时甚至威安全。因此,研宄新建地铁穿越施工对既有地下结构的扰动机理、减小影保证既有地下结构的安全,成为地下工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逡逑根据穿越位置的不同,地铁隧道的下穿分为车站穿车站、区间穿车站和区,目前国内地铁换乘方案大多采取T形或L形换乘模式,一方面是由于边环境和地下管线条件的限制,分开布置可以减小地面出口的场地要求;另是由于地铁穿越施工中,对新线开挖引起的既有运营中地铁线路的变形控

规划图,沉降槽,地表,隧道开挖


ii一-被姫突义:逡逑s::s:邋■贫|逡逑_邋1.逡逑图1-1北京市地铁2020年规划图逡逑地铁线路规划者根据城市规模的大小和城市布局特点,在设计规划整个城市逡逑地铁的布局时,会有不同的方法和理念,城市轨道交通的分布形式主要有棋盘状布逡逑局和环形辐射状布局,城市地铁的建设必然会带来车站及区间的交叉换乘问题。从逡逑建设时间的角度来看,交叉换乘问题可以通过同期建设、预留线路及穿越来实现。逡逑其中同期建设不存在施工对既有地铁列车的运营问题,预留线路由于考虑了线路逡逑的穿越,所以对既有地下结构的影响较小。穿越则会影响既有地下结构的安全,这逡逑对穿越工程的研宄、设计及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建地铁的施工会引起地层变逡逑形,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的既有地下结构变形,使结构承受一定的附加应力。如果逡逑结构的变形及应力超过了允许值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九章;;既有线提速线路设备的管理和维修[J];郑铁科技通讯;2007年03期

2 詹祥元;孟祥伟;;紧邻铁路既有线道路改移施工安全管理[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01期

3 卢荣辉;;铁路既有线施工现场安全防护管理实践[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8年04期

4 张禄;;移动式液压支撑台架在跨既有线空间刚构施工中的应用技术[J];建筑技术开发;2017年19期

5 李少杰;;既有线信号工程配合开通施工盯控[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年04期

6 王行苗;;浅谈邻近既有线深路堑石方开挖技术[J];建材与装饰;2016年50期

7 冯正国;;浅谈铁路既有线施工的经验及作法[J];建材与装饰;2016年51期

8 郑哲;;临近既有线控制爆破技术及其应用[J];低碳世界;2017年08期

9 胡云华;;浅析铁路既有线桥涵顶推施工中的新技术要点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年07期

10 李继雷;;扒砟犁在既有线无缝线路更换中的应用[J];建筑技术开发;2017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静玉;周红芳;;铁路二线下穿既有线施工技术[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一届、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海建工;兀杰伟;;既有线施工的实践与思考[A];铁道工务论文集(第3册)[C];2004年

3 安洪祥;王华强;;应用弹性波探测既有线桥梁墩台不明基础[A];推进铁路新跨越加快经济大发展——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铁道分会场论文集[C];2004年

4 项川;韩新平;;既有线提速后桥梁养修工作的思考[A];高速重载与普通铁路桥隧运营管理与检测修理技术论文集(上册)[C];2010年

5 余绍山;;既有线拨接施工安全控制的难点与对策[A];第三届铁路安全风险管理及技术装备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12年

6 姚中华;;既有线提速平面曲线标准探讨[A];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学术论文集(2000-2001年卷)[C];2002年

7 李哲宇;;黄河铁路大桥跨越京广线既有线施工风险研究[A];2012年11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8 王崎;;既有线原位更换等跨度钢梁技术探讨[A];铁道工务论文集(第3册)[C];2004年

9 肖景胜;;既有线施工安全组织与关键控制[A];第三届铁路安全风险管理及技术装备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2年

10 蔡林;郭栋林;;铁路运营线技术改造中施工配合探讨[A];甘肃省科协年会铁道分会场“兰武二线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通讯员 许鹏健 曹铁栓 刘欢欢;研制“秘方” 治愈既有线施工“疑难杂症”[N];人民铁道;2017年

2 记者 肖培清 通讯员 赵晶晶;郑州局动车组上线10年发送旅客超1亿[N];人民铁道;2017年

3 通讯员 曾波;既有线列车乘务员与高铁列车“亲密接触”[N];人民铁道;2013年

4 陈雪儒 周德林;十五局二处保“安”得法 除“患”有方[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0年

5 丁文成;引科技,安全有了护身符[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0年

6 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关于搞好春节期间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1年

7 尤德国 邵生祥;株六叫得响 引来金凤凰[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1年

8 本报通讯员 张春轩 本报记者 李佩山;战菏日,再展铁军雄风[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1年

9 王立武 曾正贤;永恒的主题[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1年

10 特约通讯员 刘海发;身在险中保平安[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杨海平;地铁下穿既有线施工扰动变形控制关键技术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2 张国亮;紧邻既有线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稳定与变形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3 穆鑫;我国既有线运用27t轴重货车技术经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4 罗建;客运专线与既有线合理分工及协调优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5 黄博;动力荷载下地基与下穿隧道体系的相互作用性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年

6 贾华强;高速铁路接收及运营管理相关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7 赵衍发;浅埋暗挖法下穿既有地铁车站的风险控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柯成建;城市暗挖隧道下穿不同结构形式既有线变形特性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8年

2 李秋全;基于BIM技术的邻近铁路既有线连续箱梁转体施工组织方案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

3 孟令志;大断面平顶直墙车站密贴下穿既有线风险控制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年

4 潘政;隧道近距离下穿地铁既有线不等强注浆控制变形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年

5 晁阳;车务系统在铁路既有线施工维修中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与应对措施[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5年

6 高继宇;铁路既有线大型施工项目结合部安全管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7 刘喜春;既有线提速的工务设备及相关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8 李强;既有线扩能改造施工安全评价[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年

9 周发明;既有线客运站旅客服务系统集成方案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10 张焱;隧道穿越既有线托换施工中的微沉降控制技术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本文编号:27318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7318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4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