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基于径向基函数逼近理论的结构动力响应灵敏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30 07:05
【摘要】:结构动力响应灵敏度在动力优化设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动力灵敏度分析人们可以评估结构参数的变化对动力响应的影响程度,这为结构动态性能的改善提供了依据,也可以为动力优化设计提供最佳的修改方向。在工程实际问题中,动力响应常常会被作为目标函数或者约束条件,动力响应对设计变量的灵敏度将会直接影响到分析结果和优化问题的正确性。通过文献调研,介绍了结构动力响应灵敏度及其算法的应用和研究现状。发展了结构动力响应计算的径向基函数(RBFs)逼近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一种新的结构动力响应灵敏度的数值算法,并以具体的高桩梁板式码头结构为例,对其进行了动力优化设计。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发展了结构动力响应求解的径向基函数方法,与传统方法不同,本文方法的计算基础是应用径向基函数插值来逼近真实的位移函数,可将其应用范围进一步拓展到对急动度的计算,弥补了传统方法应用范围的局限。同时也拓展了该方法在非线性动力系统求解领域的应用,特别是对急动度(三阶)方程的求解。针对不同类型的微分方程,可灵活构造多变量联合插值函数,并添加与微分方程同阶的初值条件,能够显著减小数值振荡。与传统方法相比,本文方法精度高,计算过程简单。2.基于RBFs逼近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结构动力响应灵敏度计算方法并程序实现,包括动力位移、速度、加速度和急动度的灵敏度,并给出了灵敏度初值的确定方法。与动力响应计算相对应,本文方法同样可以计算急动度的灵敏度。通过设计算例,与基于精细积分法和差分法的灵敏度计算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靠性。以五跨空间框架结构为例,比较了分别采用Euler-Bernoulli梁和Timoshenko深梁理论计算得的动力响应和灵敏度结果,较为完备的深梁理论能更好的反映动力特性。3.结构优化设计是动力响应灵敏度应用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针对具体的高桩梁板式码头在船舶撞击作用下进行结构的动力响应分析和桩基的动力响应优化设计。建立了“船舶-橡胶护弦-码头结构”的动力有限元模型,应用RBFs逼近方法求解动力响应,应用本文方法计算动力响应灵敏度,以叉桩斜率作为设计变量,以码头结构的动力响应作为优化目标,在满足施工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动力优化设计,减小了码头结构在船舶撞击作用下的振动水平。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U656.1
【图文】:

总体坐标,杆单元,空间,导数


图 2-1 空间总体坐标系中的杆单元 i-j 端(起始端)坐标的导数分别为( )122j iilx xx lα = = ,ilyβ = ,ilz = 标的导数分别为( )122j ijlx xx lα = = ,jlyβ = ,jlzγ = :α、β 和 γ 是杆单元 i-j 对总体坐标轴的方j ix xlα = ,j iy ylβ = ,j iz zlγ =.21)可知,杆件长度 l 分别对其两端坐标的一如果将杆件的方向改为从 j 到 i,仍可以用公导数。此时杆件对各坐标轴的方向余弦与原元刚度矩阵和质量矩阵导数的推导过程中,

示意图,非零元素,示意图


:)表示提取时间特征函数 N(t)的第 i 行。)如此,初始速度和初始加速度的约束条件就被引入了,随后通过“化零置一”法代入各自由度的初始位移,求解线性方程组可得个自由度的位移响应。将位移响应代回到式(3.24)和(3.25)即可求得个自由度的速度和加速度响应。可见式(3.28)与静力有限元计算方法的求解在格式完全类似,本文构造的动力响应求解方法是同时求出各个时刻的响应,因此本文方法是一种静力求解的方法。需要说明的是,由式(3.28)可以看出,系数矩阵 的维数很大,尤其是针对长时间计算大型结构的动力响应问题。但由于有限元方法和局部紧支撑径向基函数的应用,该系数矩阵具有带状稀疏的特性,因此可采用压缩存储技术来处理,如图 3-1 分别给出了算例 4.3.2 中五跨空间框架的刚度矩阵和应用式(3.28)求解动力响应的系数矩阵 的非零元素示意图。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千里;刘玉标;;模态分析与结构动力优化[J];强度与环境;1988年04期

2 钱胜国;结构动力有限元分析步长△t的选择[J];长江科学院院报;1989年04期

3 李桂青;曹宏;李秋胜;;我国结构动力可靠度理论的进展[J];工程抗震;1989年03期

4 邓浩昀;金新阳;顾明;;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现状与进展[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7年01期

5 程磊;吕西林;李培振;;考虑相邻结构影响的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综述[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0年02期

6 赵云龙;;土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方法浅析[J];低温建筑技术;2010年08期

7 蒋建国,周绪红,邹银生,段绍伟;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的发展历程及展望[J];岩土工程界;2001年06期

8 唐小兵,潘传富;结构动力修改研究的几个问题[J];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9 顾松年;;结构动力修改的发展与现状[J];机械强度;1991年01期

10 杜永峰;陈凯;朱前坤;刘路路;;考虑人-结构动力相互作用螺旋楼梯人致振动舒适度评估[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安立刚;王强;马玉虎;张杰;;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进展综述[A];土木工程建造管理(4)[C];2009年

2 李桂青;;工程结构动力可靠性理论述评[A];工程结构可靠性——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第七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87年

3 宰金珉;庄海洋;陈国兴;;对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A];防震减灾工程研究与进展——全国首届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宿金成;王幼清;;接触非线性对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Ⅰ)[C];2012年

5 王凤阳;赵岩;林家浩;;基于功率谱密度的结构动力模型修正方法[A];随机振动理论与应用新进展——第六届全国随机振动理论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王冠军;鹿晓阳;王鹏;;结构动力优化设计发展与展望[A];山东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杨帆;罗永坤;赵晓勇;王彬;;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隔震结构分析研究[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0年

8 李杰;陈隽;;高层建筑结构动力复合反演问题研究[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9 杨旭;;结构动力优化设计的最大熵方法[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6年

10 卜建清;满洪高;袁向荣;;基于动力响应的结构动力修改方法[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南京市商务局副局长 何小庆;夯实稳增长基础 增添调结构动力[N];国际商报;2013年

2 万东华;把稳增长压力转化为调结构动力[N];中国信息报;2012年

3 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宏观经济研究员 宣宇;把稳增长压力转化为调结构动力[N];证券时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彤;结构动力模型相似问题及结构动力试验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2 尹华伟;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计算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3 王志华;大型工程土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理论和试验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4 桂冰;结构动力模型修正的数学理论与方法[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5 朱志辉;土—箱基—框架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D];湖南大学;2006年

6 张美艳;复杂结构的动力重分析方法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曹茂森;基于动力指纹小波分析的结构损伤特征提取与辨识基本问题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8 付佳;地震激励下层状半空间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D];天津大学;2012年

9 陶磊;工程结构考虑地基—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影响的地震响应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17年

10 刘强;基于小波变换及混沌的结构动力仿真分析[D];福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岩汀;基于径向基函数逼近理论的结构动力响应灵敏度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8年

2 郭冬阳;基于灵敏度和遗传算法的结构动力模型修正技术研究及系统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3 薛运虎;基于演化算法的结构动力优化设计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4 燕乐纬;基于遗传算法的结构动力优化[D];重庆大学;2006年

5 章蓉;基于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滚珠隔震结构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3年

6 陈婉若;土—多层框架结构动力相互作用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7 杨帆;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隔震结构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8 黄暄;基于模糊理论的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9 刘旭华;结构动力可靠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10 王泽明;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对结构控制的影响[D];天津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7350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7350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6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