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自复位隔震高墩模型拟静力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8 01:18
【摘要】:我国西部地形多为山地,且位于高烈度地震区,高墩桥梁在该地区广泛应用。本文以某铁路空心高墩为背景,采用模型拟静力试验方法探究了自复位摇摆隔震高墩的隔震效果,基于Open Sees平台对自复位高墩模型的拟静力试验进行模拟。从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两个方面分析了自复位隔震高墩的隔震机理和抗震性能,研究内容包括如下5个方面:(1)本文回顾了近些年来国内外抗震理念的发展过程,重点关注了摇摆隔震,并对国内外学者在摇摆隔震的理论计算、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简单介绍了国外若干座已经采用摇摆隔震理念设计的桥梁;详细分析了当前自复位隔震高墩摇摆隔震的机理和摇摆隔震的优越性。(2)设计了几何相似比为1:25的自复位高墩模型。模型试验分为两个工况:自由摇摆工况和受控摇摆工况;试验中制作了两个相同的桥墩模型,并采用长5m的工字钢模拟桥梁上部结构恒载;两个工况分别采用不同的等幅位移控制加载制度。(3)通过自复位隔震高墩模型拟静力试验,获得了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墩底弯矩、提离条件、限位钢筋拉力、承台底受压区宽度、墩底转角等基本数据,这些数据能反应桥墩模型的隔震性能。通过比较两个工况中对应数据,验证了自复位隔震高墩的隔震机理和隔震效果,发现预应力限位钢筋可以显著减小墩顶位移、改变提离条件、增加桥墩刚度和延性。(4)基于Open Sees平台建立试验桥墩的数值模型,顺桥向用刚臂模拟承台,采用仅受压弹簧模拟桥墩提离,用桁架单元模拟预应力限位钢筋,对自复位隔震高墩模型拟静力试验加载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获得了与模型桥墩试验相对应的数据。(5)将试验得到的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可以发现,Open Sees平台可以很好地模拟自复位隔震高墩拟静力试验所得到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提离条件、限位钢筋拉力等,其中模拟的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具有较高的精度。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U446.1
【图文】:

震害,桥墩


而桥墩的设计是桥梁整个结构设计的关键环节。桥墩在地震中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延性。地震作用下,柔性墩多发生弯曲破坏,非柔性墩则多发生剪切或弯剪破坏,上刚下柔的特点使桥墩在地震中容易遭受破坏,桥墩震害案例示于图1.1。(a) (b)图 1.1 桥墩震害山区桥梁增加桥墩高度可以使桥式更加经济合理,故高墩桥梁在我国广泛应用[2]。我国西部多山,且处在高烈度地震区,在这些地区的桥梁尤其是高墩桥梁所面临的地震威胁更加突出。高墩本身自重就大,墩顶承受的桥跨荷载也比一般桥墩大,这两点皆不利于抗震[3];高阶振型的贡献大、相邻桥墩高度相差很大也使得其地震反非常特殊[4],在强地震作用下高墩桥梁的反应与低墩桥梁相比具有明显的非线性行为[5]。当前桥梁抗震设计方法包括:延性抗震设计和减、隔震设计[6],延性抗震已被广泛采用[7]。我国的公路抗震规范[8]、我国台湾铁路规范[9]、欧洲抗震规范[10]和日本抗震设计要求[11]均未针

滑动隔震,桥墩基础


兰州交通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表明,结构的摇摆有利于削弱结构在地震中的反应。文献[34]指出刚体的尺寸与低晃频率对摇摆反应有巨大的影响。另外,文献[35]研究了刚体在弹簧约束后的摇摆,结果显示细长刚体受到低频摇晃时,弹塑性弹簧的约束效果最明显。在早期基础理论中,仅分析了刚体的滑动和摇摆反应,却忽略了结构的变形。随着人们对基础问题的深入探索,与之有关的各种试验研究也是越来越多。美国加州大学近年来进行了桥梁基础摇摆隔震方面的试验研究,研究显示基础摇时候,基底的土可以有效地消耗地震能量,但会发生永久变形。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振动台试验与数值分析两个手段,探索了桥梁基础隔震,其研究表明阻尼比对分析有着较大的影响。我国台湾地区一高校研究结果表明,桥梁基础摇摆可以降低墩底性变形,但会增大墩顶位移。文献[36]采用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两种方法,分析了后扩大基础的非线性地震反应。

基础隔震,斜拉桥


兰州交通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表明,结构的摇摆有利于削弱结构在地震中的反应。文献[34]指出刚体的尺寸与低晃频率对摇摆反应有巨大的影响。另外,文献[35]研究了刚体在弹簧约束后的摇摆,结果显示细长刚体受到低频摇晃时,弹塑性弹簧的约束效果最明显。在早期基础理论中,仅分析了刚体的滑动和摇摆反应,却忽略了结构的变形。随着人们对基础问题的深入探索,与之有关的各种试验研究也是越来越多。美国加州大学近年来进行了桥梁基础摇摆隔震方面的试验研究,研究显示基础摇时候,基底的土可以有效地消耗地震能量,但会发生永久变形。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振动台试验与数值分析两个手段,探索了桥梁基础隔震,其研究表明阻尼比对分析有着较大的影响。我国台湾地区一高校研究结果表明,桥梁基础摇摆可以降低墩底性变形,但会增大墩顶位移。文献[36]采用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两种方法,分析了后扩大基础的非线性地震反应。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军生;郭丽娟;税国斌;;滑移隔震技术在工程抗震研究中的优势与应用[J];陕西建筑;2012年06期

2 李新;李先刚;;隔震技术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与发展[J];建材与装饰;2018年12期

3 修明慧;;高层隔震技术研究关键问题[J];低温建筑技术;2016年11期

4 龚瑞杰;周雪峰;;建筑隔震技术在民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水泥;2017年07期

5 张晓旭;;基底隔震技术在高压电气设备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7年16期

6 李彬;李威;;房屋建筑减震隔震技术在合肥市的应用[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7年05期

7 付佳佳;;我国桥梁隔震技术的应用[J];四川水泥;2016年10期

8 郝会山;;隔震技术简介[J];门窗;2014年12期

9 罗桂纯;;隔震技术在建筑物抗震设防中的应用和推广[J];城市与减灾;2014年04期

10 王云良;;浅谈电气设备隔震技术[J];中国住宅设施;2013年Z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建设部关于在抗震设防区采用隔震技术有关问题的通知[A];核工业勘察设计(1998年第3期)[C];1998年

2 钱国桢;宋新初;;建筑隔震技术在杭州的应用与发展[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3 李立;;隔震技术必将发展[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4 韩家军;杨华;任思泽;佟建国;;隔震技术在高烈度地区应用技术经济分析[A];第二届全国工程结构抗震加固改造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5 黄永林;温书;张雪亮;;隔震技术发展对下世纪建筑地震安全性的影响[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C];1999年

6 贾军国;;某二层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增层改造中拟采用层间隔震技术后的性能研究[A];绿色·建材·钢构 助力“一带一路”——第六届中国中西部地区土木建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7 郭小敏;;浅谈建筑隔震技术原理及应用[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汤爱平;盖丽华;钟儒宏;;地震大位移作用下的管道隔震技术[A];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20周年庆典会议研究短文集[C];2009年

9 李海龙;文静;杨红义;;浅议日本核电站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A];北京力学会第19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10 蔡北海;张季超;郭曼丽;;隔震技术在广州大学行政办公楼A栋的应用[A];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册)[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房报记者 焦玲玲;开发商“被动”采用隔震技术[N];中国房地产报;2016年

2 记者 陈小列;专家吁请强制推广隔震技术[N];中国建设报;2013年

3 李传智 邱熙;隔震技术进入推广[N];建筑时报;2013年

4 记者 张居正;我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采用隔震技术[N];云南政协报;2010年

5 周涛;我国新型隔震技术获突破性发展[N];科技日报;2008年

6 本报实习记者 安卓邋记者 吴程涛;“隔震技术”30年仍未突破[N];中国经营报;2008年

7 记者 郑天虹;灾后重建应推广运用隔震技术[N];经济参考报;2008年

8 李浩颖;用隔震技术 造不倒房屋[N];北京日报;2008年

9 记者 张哲浩;隔震技术可使震后伤亡减少50%—80%[N];科技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宋京平;隔震技术保平安[N];中国建设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贾少敏;减、隔震桥梁结构随机地震响应及可靠度分析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

2 徐凯;新型简易隔震技术理论与试验研究[D];广州大学;2017年

3 王斌;村镇建筑简易隔震技术理论与试验研究[D];广州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韦性涵;自复位隔震高墩模型拟静力试验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8年

2 李一鸣;高阻尼减、隔震桥梁地震反应计算方法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8年

3 尹首浮;地震表面波周期性波屏障的设计与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年

4 顾德府;隔震橡胶支座板式楼梯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7年

5 王超;村镇建筑低造价隔震技术研究与应用[D];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

6 李斌;建筑隔震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住宅建设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9年

7 王钦强;隔震技术在乌鲁木齐地区应用的可行性分析[D];新疆大学;2012年

8 张宇;大底盘层间隔震技术的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3年

9 周浩;钢筋—沥青隔震技术的非线性动力分析与应用推广[D];湖南大学;2014年

10 岳才权;海底隧道的地震响应分析及隔震技术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458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7458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e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