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驾驶员主观感受的高原公路行车安全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驾驶员主观感受的高原公路行车安全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高原公路交通事故统计资料表明,驾驶员自身原因及道路行车环境因素对高原公路行车安全影响较大,并就高原公路特殊环境因素对驾驶员心理和生理特性以及高原公路安全行车造成的各种影响进行了重点研究。作为高原恶劣环境条件下驾驶员心理和生理特性检测工作的验证和补充,对高原公路沿线检测的驾驶员群体进行了基于行车安全工作的问卷调查。实地调研显示:由于受到高原低氧等特殊道路环境的影响,驾驶员在高原公路上行车时的主观感受与一般、绿洲公路驾驶员有着较大的差异。其中,驾驶员在高原公路行驶过程中心理状况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长时间驾驶容易出现烦躁和情绪低落的现象,心理波动较明显。驾驶时间的延长会导致驾驶人员容易表现出头重脚轻及乏力等生理现象。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对高原低氧区本地驾驶员和外地驾驶员主观感受进行数据分析,得到各指标的权重,最后根据综合权重来比较本地和外地驾驶员主观感受。结果显示:由于受到高原低氧等特殊道路环境的影响,外地驾驶员在高原公路上行车时的主观心理感受与本地驾驶员有着较大的差异。其中,外地驾驶员在高原公路上行驶时表现出注意车辆仪表和孤独的心理,这种心理状态会对驾驶员的安全行车造成一定的隐患。而外地驾驶员的生理感受情况与本地驾驶员基本保持一致,驾驶时间的延长会导致驾驶人员表现出频繁打哈欠及乏力等生理现象,易产生驾驶疲劳。这些心理、生理变化都是行车不安全的诱因。
【关键词】:驾驶员 主观感受 高原公路 环境因素 行车安全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91.25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绪论8-14
- 1.1 研究背景8-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2
- 1.3 主要研究内容12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12-14
- 第2章 高原公路交通安全现状分析14-25
- 2.1 高原公路道路交通安全现状14-15
- 2.2 高原公路交通事故特征分析15-17
- 2.3 高原公路交通事故成因分析17-24
- 2.4 本章小结24-25
- 第3章 高原公路驾驶员心理、生理影响因素分析25-31
- 3.1 研究路段简介25-26
- 3.2 自然环境的影响26-27
- 3.3 自然景观的影响27-28
- 3.4 道路交通环境的影响28-30
- 3.5 本章小结30-31
- 第4章 高原公路驾驶员行车安全调查31-37
- 4.1 驾驶员心理调查的组织31-32
- 4.2 调查设计与实施32-33
- 4.3 调查结果分析33-36
- 4.4 本章小结36-37
- 第5章 基于驾驶员主观感受的高原公路行车安全性分析37-49
- 5.1 分析法的选择37
- 5.2 问卷信度分析37-38
- 5.3 指标体系的建立38-39
- 5.4 确定指标的重要度39-41
- 5.5 指标权重的确定41-47
- 5.6 综合分析和评价47-48
- 5.7 本章小结48-49
- 第6章 高原公路行车安全改善措施49-54
- 6.1 提高驾驶员素养49-50
- 6.2 完善和改进道路交通运行条件50-51
- 6.3 建立并完善高原公路相关系统和设施51-52
- 6.4 完善交通制度管理与道路环境建设52-53
- 6.5 本章小结53-54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54-56
- 7.1 主要研究成果54-55
- 7.2 主要问题与建议55-56
- 参考文献56-59
- 附录59-62
- 致谢62-63
- 作者简介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柏青;公路交通在山西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山西统计;2000年09期
2 顾建国,冯振宇;论公路交通与公路交通教育[J];交通高教研究;2000年01期
3 王昌香;防治公路街道化的几点建议[J];江苏交通;2001年07期
4 黄建军;孟华;;立足公路交通 寻求更大发展[J];交通职业教育;2001年06期
5 张世杰;;关注贵州公路体制改革[J];中国公路;2002年16期
6 张毅;法国的公路交通及启迪[J];江苏交通;2003年07期
7 张妹云;略谈公路统计改革的基本思路[J];山西统计;2003年11期
8 安富永;公路交通与环境保护浅析[J];青海交通科技;2003年06期
9 ;《广东公路交通》2004年总目次[J];广东公路交通;2004年04期
10 白宗孝;澳大利亚的公路交通[J];西部大开发;2005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汉公路交通[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雷茂锦;;公路交通的环境评价方法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3 袁兆国;廉士成;;论我国公路科学发展急需处理好的十个关系[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09)[C];2010年
4 彭玲;孙东根;李永铎;;安徽沿淮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公路交通规划发展战略研究与思考[A];第二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4年
5 徐厚福;胡建国;帅长斌;;2020年江西省公路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A];2020年中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下)[C];2004年
6 王凡昌;;论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路交通投资体制[A];湖北省公路学会高速公路隧道监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李峰;;台湾公路交通考察报告[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五届(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成果;;面对入世的公路建设[A];“加入WTO和科学技术与吉林经济发展——机遇·挑战·责任”吉林省第二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2年
9 吴有铭;;公路交通敏捷动员体系构建研究[A];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第123场——2011国防科技工业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田华;王志;陈辉;李蔼恂;;极端强降水对公路交通的影响分析以及思考[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0 第四届气象服务发展论坛——提高水文气象防灾减灾水平,推动气象服务社会化发展[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济丁;公路完美融合大自然[N];中国交通报;2006年
2 市公路局 徐祥增;必须加大公路部门宣传力度[N];莱芜日报;2007年
3 记者 郑亚伟 尚雄 通讯员 吕丽娅;今后五年缙云交通将全力打造“五型公路”[N];丽水日报;2008年
4 高邮市交通局高邮镇交管所 吴朗勇;关于构建和谐公路的思考[N];江苏经济报;2010年
5 杨桦 山西省公路局晋中分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新形势下公路部门廉政文化建设初探[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0年
6 记者 李徽;我区投入70多亿元改善公路交通[N];宁夏日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肖芸香;修路要绷紧"环保弦"[N];中国环境报;2000年
8 内蒙古自治区交通厅厅长 郝继业;建一条公路 绘一片绿色[N];中国交通报;2001年
9 陈乃文;云南公路建设瞄准“四化”[N];中国交通报;2003年
10 王维佳;感受日本的公路交通及管理[N];中国旅游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立敦;基于体感交互的公路真三维设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2 李朋丽;基于智能算法的陕西省公路边坡稳定性评价[D];长安大学;2015年
3 许春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路交通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朱伽林;完善公路建设代建制的理论与政策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5 龙传华;“两型”公路交通系统发展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刘杉;中国高速公路市场化运营机制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7 廖军;公路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及系统实现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8 张巍;公路建设投资统计信息化管理理论与方法[D];长安大学;2011年
9 袁玲;公路林带声衰减量及其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10 张健;公路快速货运轴辐式网络运载规划研究与应用[D];山东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敏;黑龙江省公路应急管理保障体系构建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张启龙;公路交通防减灾预案的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3 张学芳;基于CGE模型的黑龙江省公路建设经济影响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芮红新;陕西省公路GIS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5 王志国;全国公路治超联网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D];北京工业大学;2014年
6 李可;公路防撞护栏新材料及碰撞仿真[D];重庆交通大学;2014年
7 高洁静;公路交通与贺州市旅游业的关联性研究[D];广西大学;2014年
8 刘洋;基于驾驶员心理、生理反应的行车紧张性与高原公路纵坡关系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5年
9 张昂;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西安城市公路交通系统综合评价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5年
10 方晓霞;郑州市县(市)域公路交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驾驶员主观感受的高原公路行车安全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62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76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