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旧轮胎与土工格室加筋路堤边坡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废旧轮胎与土工格室加筋路堤边坡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最近几年,在实际路堤工程中,因路堤承载力不足而失稳破坏带来巨大损失的交通事故屡见不鲜,因此,如何提高路堤承载力及稳定性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土工合成材料加筋技术已经成为国内外解决路堤承载力不足及稳定性较差的主要方法之一。土工格室和废旧轮胎均具有良好的抗拉、耐久、耐腐、施工方便等优良性能,是用于加筋路堤的优良土工合成材料。通过大型土工直剪仪分别对素土、废旧轮胎条、双向土工格栅、三向土工格栅加筋土在不同垂压下进行直剪,对比几种筋材的加筋效果,并研究分析其加筋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加筋土的抗剪强度明显大于素土的抗剪强度,筋材的加筋效果显著;三向格栅加筋效果优于双向格栅,废旧轮胎条与双向格栅的加筋效果较为接近;加筋土的内摩擦角与素土基本接近,而黏聚力提高显著,加筋土主要是通过提高黏聚力提高抗剪强度。在研究加筋路堤性能时,通过大型模型箱分别对废旧轮胎、土工格室、废旧轮胎-土工格室复合加筋路堤进行试验研究分析。根据模型试验及其相应的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果:加筋路堤能够有效改善路堤的性能,尤其是在提高承载力和增强稳定性方面,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加筋增大了路堤的刚度和整体性;废旧轮胎加筋路堤的性能优于土工格室加筋路堤;路堤的承载力及稳定性随相对密实度的增加而增加;废旧轮胎和土工格室加筋路堤承载力比率随路堤相对密实度的增加而减小;土工格室加筋路堤边坡承载力与首层土工格室埋置深度、层间距的关系均是随其设置值的增大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二者较优值均是10cm;加筋路堤边坡承载力及其稳定性随筋材层数逐渐增大,但承载力增加幅度却不断减小;废旧轮胎-土工格室复合加筋效果优于土工格室单一加筋;加筋路堤不但能够有效降低不均匀沉降,同时对侧向位移的分布也有显著影响,虽然素土和加筋路堤的侧向位移均是随路堤深度增加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但加筋路堤的侧向位移明显小于素土路堤;加筋路堤对附加应力影响也非常明显,由于加筋扩大了附加应力的扩散角,故与素土路堤相比,加筋路堤有效的降低了附加应力的峰值强度,使附加应力分布变的较为均匀。
【关键词】:加筋路堤 废旧轮胎 土工格室 承载力 稳定性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16.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6
- 1.1 土工合成材料的概述9-10
- 1.2 加筋土的概念和作用10-12
- 1.3 国内外对加筋土的研究现状12-13
- 1.4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13-14
- 1.5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与内容14-16
- 第2章 废旧轮胎条与格栅加筋土剪切性能研究16-26
- 2.1 前言16
- 2.2 直剪试验原理16-17
- 2.3 试验仪器、材料和方法17-20
- 2.3.1 试验仪器17-18
- 2.3.2 试验材料18-20
- 2.3.3 试验方法20
- 2.4 试验结果及加筋机理分析20-25
- 2.4.1 试验结果20-24
- 2.4.2 加筋机理分析24-25
- 2.5 本章小结25-26
- 第3章 单层废旧轮胎与土工格室加筋路堤性能研究26-45
- 3.1 前言26-27
- 3.2 试验仪器、材料和方法27-29
- 3.2.1 试验仪器27-28
- 3.2.2 试验材料28
- 3.2.3 试验方法28-29
- 3.3 试验结果及分析29-35
- 3.3.1 加筋对承载力和沉降量的影响29-31
- 3.3.2 加筋对附加应力的影响31-33
- 3.3.3 加筋对位移的影响33-35
- 3.4 加筋机理及稳定性分析35-37
- 3.5 单层加筋地基承载力理论分析37-43
- 3.5.1 素土地基承载力理论37-38
- 3.5.2 土工格室加筋地基承载力38-41
- 3.5.3 废旧轮胎加筋地基承载力41-43
- 3.6 本章小结43-45
- 第4章 多层格室与轮胎-格室复合加筋路堤对比研究45-66
- 4.1 前言45
- 4.2 试验仪器、试验材料和方法45-47
- 4.2.1 实验仪器45-46
- 4.2.2 试验材料46
- 4.2.3 试验方法46-47
- 4.3 试验结果及分析47-53
- 4.3.1 埋深影响47-48
- 4.3.2 层间距影响48-49
- 4.3.3 层数的影响49-51
- 4.3.4 格室与轮胎-格室加筋路堤的对比51-53
- 4.4 多层加筋对附加应力场的影响分析53-56
- 4.4.1 格室与轮胎-格室复合加筋的附加应力场对比53-54
- 4.4.2 筋材层数对附加应力场的影响分析54-56
- 4.5 多层加筋对位移场的影响分析56-60
- 4.5.1 格室与轮胎-格室复合加筋的位移场对比56-57
- 4.5.2 筋材层数对位移场的影响分析57-60
- 4.6 路堤稳定性及地基承载力分析60-65
- 4.6.1 稳定性分析60-63
- 4.6.2 多层加筋地基承载力理论分析63-65
- 4.7 本章小结65-66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66-69
- 5.1 结论66-67
- 5.2 展望67-69
- 参考文献69-74
- 致谢74-75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小莉;张永兴;;基于有限元法的加筋路堤影响因素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5期
2 刘强华;孙远;张国良;;加筋路堤稳定可靠性研究[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3 邱兆森;;粉煤灰加筋路堤模型试验研究[J];山西建筑;2012年05期
4 张颖钧;软土上加筋路堤稳定性分析[J];国外公路;1995年01期
5 朱湘,黄晓明;加筋路堤的室内模拟试验和现场沉降观测[J];岩土工程学报;2002年03期
6 郭万林,任俊明;加筋路堤在汾离高速公路中的应用[J];山西交通科技;2005年S1期
7 万智;李志勇;万剑平;刘宝琛;;加筋路堤稳定性分析与优化设计[J];中南公路工程;2006年02期
8 陈福全;李大勇;;桩承加筋路堤性状的有限元分析[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9 方建瑞;李志高;;加筋路堤边坡稳定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探讨[J];建筑科学;2006年06期
10 柏巍;陈灯红;王乾峰;;加筋路堤边坡的数值模拟分析[J];灾害与防治工程;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晓咏;刘毓氚;;加筋路堤临界高度上限分析[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2 余闯;刘松玉;潘林有;;桩承式加筋路堤中筋材力学性状分析[A];第二届全国环境岩土工程与土工合成材料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8年
3 时勇;张汉宁;;关于苍梧至郁南公路加筋路堤设计探讨[A];中国公路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庄妍;赵帅龙;刘汉龙;;桩承式加筋路堤中加筋体工作机理研究[A];第十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5 杨晓军;施晓春;温晓贵;龚晓南;;土工合成材料加筋路堤软基的机理[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石振明;俞松波;陈建峰;沈明荣;;格栅加筋路堤离心模型试验的模型材料选择[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俞松波;陈建峰;石振明;沈明荣;;软土地基上格栅加筋路堤离心模型试验探讨[A];中国水利学会2007学术年会物理模拟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喻泽红;加筋路堤变形特性和剪切屈服区分析[D];湖南大学;2005年
2 徐立新;桩承式加筋路堤的设计计算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3 张军;桩承式加筋路堤挂网技术开发与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4 孙玲;黄土地区非对称加筋路堤作用机理及变形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5 张石磊;H-V加筋路堤稳定性分析及机理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子昂;加筋路堤稳定性分析软件开发与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王飞;加筋路堤边坡变形及承载特性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3 崔飞龙;废旧轮胎与土工格室加筋路堤边坡性能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6年
4 张兴华;加筋路堤下涵洞土压力特性试验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5 贺军;高速公路扩建工程中桩承式加筋路堤工作性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王强;桩承式加筋路堤桩土应力分担工作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7 张尤其;行车荷载作用下桩承式加筋路堤的动力响应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8 韦永美;桩承式加筋路堤工作性状数值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陈辉;加筋土强度理论及加筋路堤有限元分析[D];长安大学;2005年
10 韦先林;桩承式加筋路堤沉降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废旧轮胎与土工格室加筋路堤边坡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09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80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