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钢管-RPC偏拉性能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4 08:57
   随着钢管混凝土桁架梁在大跨高墩桥梁工程中的应用,学术界和工程界越来越重视高抗拉延性材料的研发。在钢管中填充钢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的钢管-活性粉末混凝土(以下简称钢管-RPC)具有良好的抗压、抗拉强度和延性,用于桁架梁的上、下弦杆,将获得良好的整体抗弯承载力、抗弯刚度、变形能力和动力性能,可减轻结构自重而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但是,目前有关钢管-RPC受力性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受压方面,而受拉方面的研究仅见于轴拉试验方面。为了改善桁梁受拉弦杆的受力性能,促进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同时也为了完善钢管活性粉末混凝土受拉性能的理论研究,本课题在钢管活性粉末混凝土轴拉试验研究和推出试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钢管-RPC偏拉试验研究,主要的工作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以四川干海子连续桁架梁桥的上部结构为原型,设计并制作了钢管-RPC偏拉试件和传力装置。试验参数包括荷载偏心率(0、0.25、0.50、0.75、1.00)、钢纤维体积掺量(0%、0.5%、1.0%、1.5%、2.0%、2.5%、3.0%)和截面含钢率即钢管壁厚(1.5mm、2.0mm、2.5mm、3.0mm、3.5mm),共 36 根钢管-RPC 试件。(2)成功进行了钢管-RPC偏拉试验并获得了可靠试验数据和显著的试验现象,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组合截面极限承载力和初始刚度计算方法。试验研究结果表明:①钢管-RPC偏拉试件典型的破坏模式为中截面受拉破坏,RPC能协助钢管受力,提高截面抗拉承载力和刚度,RPC裂缝分布比普通混凝土更加细密、均匀;②钢管-RPC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钢管极限轴向应变可超过50000με,不同参数对应变分布影响可以忽略,荷载-应变曲线都经历了弹性段、弹塑性段和强化段;③钢管-RPC偏拉试件截面应变满足平截面假定,中和轴移动规律与荷载偏心率有关,与钢纤维掺量和截面含钢率关系不大;④钢管-RPC偏拉试件的特征点荷载均随荷载偏心率增大呈反比例下降,随钢纤维体积掺量增加呈线性增加,随钢管壁厚呈二次函数形式增加;⑤采用截面平均应变5000με的荷载F5000作为钢管-RPC轴(偏)拉极限承载力合理可行;⑥以钢管-RPC轴拉承载力公式和钢管-钢纤维(微膨胀)混凝土纯弯承载力公式为基础的钢管-RPC偏拉试件的N-M相关公式,计算精度高,便于工程应用,且适用于轴拉试件;⑦以钢管-RPC轴拉刚度公式为基础的钢管-RPC偏拉试件初始刚度计算方法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满足工程设计要求,且适用于轴拉试件。
【学位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U446
【部分图文】:

房屋建筑,桥梁工程,桁架梁,钢管混凝土


1.1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逡逑钢管混凝土桁梁是由钢管混凝土弦杆和钢管腹杆组成的一种以受弯为主的逡逑组合结构。钢管混凝土桁架作为桥梁的主梁自〗9%年首次成功应用于广东南海逡逑紫洞大桥[1]以来,此类结构在我国桥梁工程中得到了大量应用,如湖北秭归向家逡逑坝大桥M、重庆万州大桥W和四川干海子大桥W等,同时钢管混凝土桁架结构也逡逑在房屋建筑中得到了应用,如宁波保龄球馆屋面W和大连市庆港大酒店的内筒结逡逑构丨6]等。逡逑(a)广东南海紫洞大桥逦(b)湖北秭归向家坝大桥逡逑

桥梁工程,桁梁


(c)重庆万州大桥逦(d)四川干海子大桥逡逑图1-1钢管混凝土桁架梁在桥梁工程中应用逡逑相比于空钢管桁梁和传统的钢桁架,钢管混凝土桁梁节点刚度大,延缓了钢逡逑管的局部屈曲,改善了结构整体的稳定性、耐火性和抗疲劳性能,节约了钢材并逡逑提高了结构的承载力【7】。钢管混凝土桁梁极限承载力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钢逡逑管混凝土桁梁最主要的破坏形式为受拉弦杆拉断,提高桁梁受拉弦杆的抗拉强度逡逑和刚度将有助于提高桁梁整体的抗弯承载力和刚度。逡逑近年来混凝土材料的相关研究发展迅速,尤其是强度和耐久性方面得到了很逡逑大发展,并由此诞生了超高性能混凝土(high邋performance邋concrete,简称HPC)。逡逑作为高性能混凝土的一种,活性粉末混凝土是以水泥和矿物掺合料等活性粉末材逡逑1逡逑

原材料,偏拉


钢管-RPC偏拉试验设计及加载逡逑2.2偏拉试验材性性能逡逑2.2.1邋RPC制备及其物理力学性能逡逑(1)邋RPC的制备逡逑为了提高钢管-RPC的经济性,本试验就近取材,采用本地工程中常用材料。包括福建“炼石牌’’P.0邋42.5普通混凝土酸盐水泥、闽江河砂、福建先创C聚羧酸酯高效减水剂、铁合金厂硅灰和汉森钢纤维。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忠泽;;RPC活性粉末混凝土的配制及其在相关施工材料中的应用[J];交通建设与管理;2014年24期

2 郭容邑;马钊;周敏;;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的研究综述——从材料到构件[J];建筑技术开发;2011年09期

3 王菊;彭兴民;;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的试验研究及应用[J];门窗;2014年05期

4 章礼文;;RPC在汽车悬架系统垂向疲劳试验中的应用[J];汽车零部件;2012年09期

5 余自若,阎贵平;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的断裂力学性能[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年08期

6 戴兰芳;梁旭黎;赵胜涛;苏胜昔;梅松华;;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的强度和耐久性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7 黄育,王必斌,陈万祥,毕亚军;不同钢纤维对RPC性能影响的试验分析[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5期

8 张燕;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的发展[J];上海建材;2003年04期

9 杜雪娟;;RPC公司推出可降解咖啡包装袋[J];现代塑料加工应用;2017年02期

10 杨剑;汪金胜;彭鑫;;RPC在无砟轨道中的应用研究与展望[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屈文俊;秦宇航;;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研究与应用综述[A];“全国混凝土新技术及其工程应用”技术交流会暨2007年年会交流资料[C];2007年

2 刘数华;阎培渝;冯建文;;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的研究应用进展[A];“全国特种混凝土技术及工程应用”学术交流会暨2008年混凝土质量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陈逸聪;宋亚运;曹霞;;间接加载RPC简支梁抗剪承载力试验研究[A];第2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7年

4 李月安;;聚丙烯纤维RPC的力学性能研究[A];第九届全国纤维水泥制品学术、标准、技术信息经验交流会暨中国硅酸盐学会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分会纤维水泥制品专业委员会三届一次会议、中国硅酸盐学会房屋建筑材料分会建筑结构与轻质板材专业委员会三届一次会议论文资料汇编[C];2014年

5 刘数华;王军;;石灰石粉在超高强混凝土RPC中的作用机理[A];全国混凝土新技术、新标准及工程应用——“全国混凝土新技术、新标准及工程应用”学术交流会暨混凝土质量委员会和建筑材料测试技术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马洪伟;付强;杨玉兰;;T形高强钢筋RPC梁抗剪性能试验研究[A];第2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6年

7 丁庆军;陈凯;徐敏;彭艳周;;掺钢渣粉四元复合体系RPC的制备及其体积变形[A];2009'中国商品混凝土可持续发展论坛暨第六届全国商品混凝土技术与管理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8 蒋田勇;方志;;预张拉CFRP筋在RPC中的锚固性能[A];第五届全国FRP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9 陈凯;徐敏;丁庆军;彭艳周;;掺钢渣粉四元复合体系RPC的制备及其体积变形[A];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陈超;金凌志;谢旦;;预应力RPC简支梁受弯性能浅析[A];第十一届后张预应力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赵曼;高速铁路RPC板式轨道的设计理论与力学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2 朱倩;钢管RPC短柱静力及抗冲击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3 杨珩;大亚湾中微子实验中RPC电子学前端读出板和读出插件的研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向宇;RPC的抗疲劳性能与CFRP索的抗冲击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7年

5 张明波;基于承载力控制的预应力RPC梁设计理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6 郝慧峰;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中基于VME的RPC电子学研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7 费文波;RPC模型在星载SAR与星载InSAR几何处理中的研究与应用[D];武汉大学;2012年

8 张旷怡;基于高性能材料大型岩锚体系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9 蒋田勇;碳纤维预应力筋及拉索锚固系统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D];湖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鹏宇;钢管-RPC偏拉性能试验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8年

2 李靖;考虑壁厚影响的钢管RPC轴拉性能试验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7年

3 张正宾;钢管RPC界面作用试验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7年

4 辜杰凯;超薄沥青混凝土与RPC组合钢桥面铺装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5 郭敏;RPC拱结构体系及其力学行为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6 尤元霞;预应力RPC槽型梁的极限承载力及优化设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7 石成恩;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的弯曲疲劳寿命研究[D];福州大学;2005年

8 吴有明;活性粉末混凝土(RPC)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研究[D];广州大学;2012年

9 岳扩明;3-RPC并联机构的动力学性能指标分析与仿真[D];燕山大学;2010年

10 杨潇;钢-RPC混组合结构中剪力钉的力学性能[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179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8179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a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