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隧道火灾人员逃生及安全疏散设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30 10:28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长大隧道工程涌现,加之交通量的剧增,使得公路隧道运营安全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虽然目前国内外就公路隧道火灾人员疏散已经做了一定的研究,但大多数研究者仍采用温度或CO浓度阀值来作为安全逃生的判定条件,或仅考虑其中之一对人员的伤害,这样虽然简化了研究过程,但无法揭示人员疏散过程中的逃生风险。在公路隧道安全疏散设施方面,国内的一些规范虽然给出了参考值,但随意性大,其可用性也有待于进一步确定。如何从公路隧道人员安全疏散的角度出发,确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安全疏散设施参数研究迫在眉睫。 本文首先总结了目前研究中采用的隧道火灾安全疏散条件,通过分析对比,同时考虑高温和CO对人员的伤害,给出了一种新的人员安全逃生判断依据。其次,通过设定典型的隧道火灾场景,采用PHOENICS软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隧道火灾通风风速下隧道内的烟雾场和温度场。然后基于以上的人员安全逃生判据,对人员在不同位置下的安全逃生条件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人员可用安全疏散时间以及疏散风险。 再次,通过对目前的公路隧道的安全疏散设施形式进行了总结分类,通过简化,得出隧道安全疏散设施参数计算的简化模型。并基于数值模,通过分析具有不同疏散能力的疏散口在不同设置间距下的疏散风险,给出了不同疏散设施的设置参数参考值。
【学位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U458
【部分图文】: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 绪论1.1 概述随着近年来国家经济的全面发展,交通事业呈现一片繁荣景象,高速公路通车里程逐年增加,如图 1.1。至 2012 年末[1],全国公路总里程达 423.75 万公里,公路密度达 44.14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全国高速公路里程达 9.62 万公里,高速公路车道里程 42.46 万公里。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 绪论1.1 概述随着近年来国家经济的全面发展,交通事业呈现一片繁荣景象,高速公路通车里程逐年增加,如图 1.1。至 2012 年末[1],全国公路总里程达 423.75 万公里,公路密度达 44.14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全国高速公路里程达 9.62 万公里,高速公路车道里程 42.46 万公里。
图 2.1 CO 浓度与人员极限忍受时间关系图FED 死亡模型ED 模型依据的是相对有效暴露剂量(Fractional effective exposure dose)概念。FE测量燃烧所释放出的某些气体的数量,然后把各测量结果转换成它们各自杀死所需的总剂量中所占的比例。转换依据是根据一些主要有毒气体致死浓度组合大量数据。长安大学的卫巍[12]根据公路隧道以及人员逃生的特点对 FED 模型,得到在 CO 作用下,人员逃生过程中的失能模型: 213 / 60%35000ttCOFED t(2.4中 FED 值判断标准为:当 FED=0.3,代表有害气体导致人员失能的极限值; 0.01 代表有 1%的可能导致人员失能。对式(2.4)进行修正,根据表 2.1 和图 2.1,可知与 30min 对应的 CO 死亡浓
本文编号:2830708
【学位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U458
【部分图文】: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 绪论1.1 概述随着近年来国家经济的全面发展,交通事业呈现一片繁荣景象,高速公路通车里程逐年增加,如图 1.1。至 2012 年末[1],全国公路总里程达 423.75 万公里,公路密度达 44.14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全国高速公路里程达 9.62 万公里,高速公路车道里程 42.46 万公里。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 绪论1.1 概述随着近年来国家经济的全面发展,交通事业呈现一片繁荣景象,高速公路通车里程逐年增加,如图 1.1。至 2012 年末[1],全国公路总里程达 423.75 万公里,公路密度达 44.14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全国高速公路里程达 9.62 万公里,高速公路车道里程 42.46 万公里。
图 2.1 CO 浓度与人员极限忍受时间关系图FED 死亡模型ED 模型依据的是相对有效暴露剂量(Fractional effective exposure dose)概念。FE测量燃烧所释放出的某些气体的数量,然后把各测量结果转换成它们各自杀死所需的总剂量中所占的比例。转换依据是根据一些主要有毒气体致死浓度组合大量数据。长安大学的卫巍[12]根据公路隧道以及人员逃生的特点对 FED 模型,得到在 CO 作用下,人员逃生过程中的失能模型: 213 / 60%35000ttCOFED t(2.4中 FED 值判断标准为:当 FED=0.3,代表有害气体导致人员失能的极限值; 0.01 代表有 1%的可能导致人员失能。对式(2.4)进行修正,根据表 2.1 和图 2.1,可知与 30min 对应的 CO 死亡浓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明年,杨其新,袁雪戡,杨忠;公路隧道火灾温度场的分布规律研究[J];地下空间;2003年03期
2 闫治国,朱合华,何利英;欧洲隧道防火计划(UPTUN)介绍及启示[J];地下空间;2004年02期
3 方银钢;朱合华;闫治国;;上海长江隧道火灾疏散救援措施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2期
4 贺春宁,乔宗昭,沈婕青;隧道横向连接通道设置[J];地下工程与隧道;2005年03期
5 高峻;谢宝超;徐志胜;;杭州过江隧道火灾时人员安全疏散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7年02期
6 王华牢;刘学增;马小君;;长大公路隧道火灾安全疏散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0年11期
7 王曦;;长大隧道的安全疏散设计[J];地下工程与隧道;2007年03期
8 姚征,陈康民;CFD通用软件综述[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9 朱俊鸿;曲芳;;建筑火灾疏散中人的心理及行为反应分析[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0 杨立中,方伟峰,邓志华,陈晓军;火灾中的烟气毒性研究[J];火灾科学;2001年01期
本文编号:28307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830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