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用地组合形态与路网结构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1 05:40
土地利用、路网结构与城市交通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关系,但是有关土地利用、路网结构与交通运行相关的研究大多致力于研究土地利用、路网结构与交通需求及交通模式的关系,国内有关土地利用与路网结构的交通安全影响研究还处于定性讨论阶段。本文的研究目标为通过定量分析土地利用和路网结构的交通安全影响,基于交通分析小区的土地利用和道路网络结构建立交通安全服务水平模型。首先,以交通分析小区为基本地理单元,进行土地利用、道路网络、交通事故、人口经济以及交通运行等数据的地图匹配;接着分别选取道路网络表征参数和土地利用参数进行聚类分析,将交通分析小区构划分为不同的道路网络形态和用地组合形态,通过地理加权模型研究道路网络形态和用地组合形态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并探究其影响机理;然后,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s模型基于道路网络形态和用地组合形态建立交通安全服务水平模型;最后,以国内城市为实例,通过基于浮动车轨迹数据的间接安全评价方法对交通安全服务水平模型进行验证。本文以交通分析小区为基本地理单元,将道路网络结构分为四种形态,将土地利用分为五种形态。研究发现,休闲娱乐用途主导的用地组合形态+多种混合型路网结构、休闲娱乐用途主导的用地组合形态+平行格状型路网结构、社区服务型用地组合形态+多种混合型路网结构、社区服务型用地组合形态+平行格状型路网结构组合对应的交通分析小区交通安全服务水平较低,交通安全质量较差,是交通安全管理的重点;基于浮动车轨迹数据的间接安全评价结果和交通安全服务水平模型评价结果具有一致性。该研究成果可以为考虑交通安全的土地利用规划和交通规划的提供参考。
【学位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U492.8
【部分图文】:
了复杂的城市交通网络。土地利用、道路网络及城市交通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的关系。土地利用是产生城市交通的源头,决定城市交通的发生、吸引与方式选择,从宏观上规定了城市交通需求及其结构模式,对道路网络形态及效益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另一方面,道路网络改变了城市各地区的可达性,而可达性对土地利用的属性、结构及形态布局具有决定性作用。传统的土地利用、路网结构与交通运行相关的研究致力于研究土地利用、路网结构与交通需求及交通模式的关系,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关注较少。土地利用与路网结构不会直接导致一起交通事故的发生,但是会直接影响人口经济活动的分布、城市的交通模式以及平均出行距离,间接影响人(机动车驾驶员的驾驶能力与驾驶行为、行人交通行为)、车辆(车辆安全技术水平、保养程度)和道路/环境(道路几何设计、路基路面养护、信号灯与标志标线等交通控制管理设施、照明排水等基本设施)等因素,这些因素是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图 1-1)。因此,1997 年,英国公路运输机构就指出科学的用地政策和路网规划可以有效减少和预防交通事故(The IHT, London, 1997),研究不同的用地形态与路网结构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对制定有效提高交通安全水平的用地政策和路网规划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4 研究技术路线本文的研究目标将通过以下步骤实现,图1-2 为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步骤1:查阅文献资料,确定研究目标,完善研究思路。在广泛调研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关键问题及具体研究方案,制订研究计划。步骤2:采集数据,并基于一定的地理单元进行整合。首先收集城市的地理单元、交通事故、道路网络、交通流量、人口经济以及土地利用等数据,分析不同的地理单元对本文研究的适用性,选择合适的地理单元将上述数据进行整合,为下面的分析研究做准备。步骤3:基于交通分析小区进行道路网络形态划分与交通安全影响分析。首先筛选出有效的道路网络表征参数,然后基于表征参数将道路网络划分为不同的形态,然后通过地理加权模型研究道路网络形态对交通安全的影响,最后给出交通分析小区道路网络形态的判别方法。
道路网络宏观几何特征则以道路网络的机动性、出入性、道路功能级配、路网密度等表征,道路网的机动性可以用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长度的比值表示,道路网络的出入性则可以用支路长度与次要道路长度的比值表征,每一类道路的比重则可以表征道路功能级配情况。以往对道路网络宏观几何特征的研究多是探讨其对交通运行效率的影响,而忽略了它在交通安全方面的作用,例如当道路网络中支路比例过低时,目的地出入口直接与机动性道路相连,会增加交通事故风险。综上,本文选取的道路网络几何特征表征参数主要包括:路网密度、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长度的比值、支路与次要道路长度的比值以及每一类道路的比重。2.3.3 道路网络拓扑特征道路网络的衔接特征是组成道路网络的成员之间的连接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拓扑结构。在道路的物理属性相同时,道路网络的衔接规则对道路网络形态起决定性作用,例如图 2-5,在直线距离相同的情况下,网状连接的路网结构的路网容量和交通可达性要明显优于树状连接的路网结构,但是有关网络衔接特征对交通安全的影响研究较少。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36150
【学位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U492.8
【部分图文】:
了复杂的城市交通网络。土地利用、道路网络及城市交通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的关系。土地利用是产生城市交通的源头,决定城市交通的发生、吸引与方式选择,从宏观上规定了城市交通需求及其结构模式,对道路网络形态及效益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另一方面,道路网络改变了城市各地区的可达性,而可达性对土地利用的属性、结构及形态布局具有决定性作用。传统的土地利用、路网结构与交通运行相关的研究致力于研究土地利用、路网结构与交通需求及交通模式的关系,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关注较少。土地利用与路网结构不会直接导致一起交通事故的发生,但是会直接影响人口经济活动的分布、城市的交通模式以及平均出行距离,间接影响人(机动车驾驶员的驾驶能力与驾驶行为、行人交通行为)、车辆(车辆安全技术水平、保养程度)和道路/环境(道路几何设计、路基路面养护、信号灯与标志标线等交通控制管理设施、照明排水等基本设施)等因素,这些因素是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图 1-1)。因此,1997 年,英国公路运输机构就指出科学的用地政策和路网规划可以有效减少和预防交通事故(The IHT, London, 1997),研究不同的用地形态与路网结构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对制定有效提高交通安全水平的用地政策和路网规划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4 研究技术路线本文的研究目标将通过以下步骤实现,图1-2 为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步骤1:查阅文献资料,确定研究目标,完善研究思路。在广泛调研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关键问题及具体研究方案,制订研究计划。步骤2:采集数据,并基于一定的地理单元进行整合。首先收集城市的地理单元、交通事故、道路网络、交通流量、人口经济以及土地利用等数据,分析不同的地理单元对本文研究的适用性,选择合适的地理单元将上述数据进行整合,为下面的分析研究做准备。步骤3:基于交通分析小区进行道路网络形态划分与交通安全影响分析。首先筛选出有效的道路网络表征参数,然后基于表征参数将道路网络划分为不同的形态,然后通过地理加权模型研究道路网络形态对交通安全的影响,最后给出交通分析小区道路网络形态的判别方法。
道路网络宏观几何特征则以道路网络的机动性、出入性、道路功能级配、路网密度等表征,道路网的机动性可以用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长度的比值表示,道路网络的出入性则可以用支路长度与次要道路长度的比值表征,每一类道路的比重则可以表征道路功能级配情况。以往对道路网络宏观几何特征的研究多是探讨其对交通运行效率的影响,而忽略了它在交通安全方面的作用,例如当道路网络中支路比例过低时,目的地出入口直接与机动性道路相连,会增加交通事故风险。综上,本文选取的道路网络几何特征表征参数主要包括:路网密度、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长度的比值、支路与次要道路长度的比值以及每一类道路的比重。2.3.3 道路网络拓扑特征道路网络的衔接特征是组成道路网络的成员之间的连接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拓扑结构。在道路的物理属性相同时,道路网络的衔接规则对道路网络形态起决定性作用,例如图 2-5,在直线距离相同的情况下,网状连接的路网结构的路网容量和交通可达性要明显优于树状连接的路网结构,但是有关网络衔接特征对交通安全的影响研究较少。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实;匡伟明;;出租车GPS数据轨迹化方法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5年11期
2 胡波;乐阳;李清泉;;基于复杂网络指标的路网结构形态评价与分析[J];测绘地理信息;2013年03期
3 王雪松;吴杏薇;金昱;;宏观交通安全建模研究与安全影响因素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11期
4 王华;刘耀林;姬盈利;;基于多目标微粒群优化算法的土地利用分区模型[J];农业工程学报;2012年12期
5 龙雪琴;关宏志;;基于交通安全的城市路网结构优化方法[J];公路交通科技;2012年04期
6 叶彭姚;陈小鸿;崔叙;;城市道路网布局结构对公交线网密度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7 陈怀录;徐艺诵;许计平;杨冬雪;冯东海;;层次聚类分析法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土地利用分区中的应用[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8 廖晓勇;陈治谏;王海明;罗承德;;西藏土地利用综合分区[J];山地学报;2009年01期
9 张洁瑕;陈佑启;;中国土地利用区划研究概况与展望[J];中国土地科学;2008年05期
10 饶映雪;胡宝清;;喀斯特地区土地功能区划及可持续利用策略[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励雅;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相互关系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361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836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