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新疆乌尉高速SJ-1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发布时间:2020-10-20 14:54
   “G0711乌鲁木齐至尉犁段高速公路”SJ-1段,路线全长约49km,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县境内天山山地-山麓地带。调查区段属于高寒高海拔高纬度高烈度地区,路线跨越地貌单元较多,崩塌和泥石流地质灾害发育,严重威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以及高速公路的建设运营,对其沿线地质灾害进行调查与评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笔者深入现场调查,并参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了研究区崩塌、泥石流灾害的分布规律、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而利用相关方法与模型对研究区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价,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防治建议,为本段高速公路设计建设和沿线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成果如下:(1)研究路线区段属天山构造带,发育有4条断裂,跨越地貌单元较多,由北向南可分为山前冲洪积平原区、低山丘陵地区、剥蚀构造中山区、山间断陷盆地区,总体地势南高北底。主要出露以下地层:(1)第四系地层,主要为冲积层、洪积层,分布于乌鲁木齐河下游沿岸;(2)侏罗系地层,岩性主要为砂岩,部分夹薄层泥岩;(3)石炭系地层,主要为灰黑色凝灰岩。(2)沿线发育崩塌灾害30处,泥石流灾害20处,时间上,6~9月为灾害高发期。空间上,崩塌分布在剥蚀构造中山区和断陷盆地区,分别有21处和9处;从崩塌规模上看,小型有18处,中型有10处,大型有2处,按变形失稳特征可分为倾倒式、滑移式、坠落式和冻融‐剥落式。泥石流分布在低山丘陵区与剥蚀构造中山区,各有18处与2处;从类型上看,可分为坡面泥石流与沟谷型泥石流,各有14处与6处;从泥石流规模上看,中型的有3处,小型的有17处。(3)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内在因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边坡类型及河流水系)与外在因素(气候因素、冻融作用及人类活动),并通过ArcGIS平台,分析各因素对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的贡献率,归纳出利于地质灾害发生的最佳因子组合,结果表明:(1)坚硬岩类、高程为2000-2400m、崩源区坡度为40o~60o、距断层1500m内、岩体结构为碎裂结构时崩塌敏感性最强;(2)松散岩类、坡度为20o~40o、高程为1600-2000m时泥石流敏感性最强。(4)构建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CF组合法,计算崩塌与泥石流灾害各个因子确定性权重,基于ArcGIS对研究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区划,划分为极低危险区、低危险区、中危险区、高危险区四个危险性等级,结果表明:极低危险区面积为82.76km~2,无地质灾害发育;低危险区面积为92.13km~2,无地质灾害发育;中度危险区面积为48.13km~2,发育有18处泥石流与4处崩塌;高危险区面积为34.28 km~2,发育有2处泥石流与26处崩塌。利用ROC曲线对评价模型合理性进行检验,得出AUC值为83.21%,表明模型评价精度非常高,可将其应用到研究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5)针对不同种类地质灾害,结合其特征与实际情况,分析讨论其防治措施,并提出相应建议,适合沿线崩塌灾害防治的措施有路线绕避、主动网防护、支撑防护、喷锚防护、棚洞结构、被动网和拦石墙结构和清除危岩这7种。对于泥石流灾害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治。
【学位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U418.5
【部分图文】:

路线,干旱性,红色区,气象水文


即图2-1 中红色区段,新建起点位于乌鲁木齐市 G30 仓房沟互通立交西侧,与已建的G216 一级公路相接,路线由北向南顺大西沟朔流而上、沿途经永丰乡、前峡、后峡,终点为乌鲁木齐县后峡镇电石厂南侧,其为 G0711 乌鲁木齐~尉犁~若羌高速公路的主要组成部分,为连接天山南北纵向大通道,并且通过乌鲁木齐市域城市干线、乌鲁木齐市绕城高线相衔接,路线全长约 49km,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县境内。图 2-1 研究区段交通位置图2.1.2 气象水文(1)气象条件拟建路线所在区域属典型中温带大陆干旱性气候(李瑞雪 等,2015),冬季与夏季的气候特点相差悬殊?

剖面图,剖面图,地貌单元,研究范围


对建设用地存在威胁。根据设计路线及其邻区的地质环境特点,研究范围的确定原则如下:一般沿线路两侧各延伸 1.0km~2.0km,评估宽度不小于 3.0km,大部分路段是狭窄的沿河公路,河流对岸的灾害也可能影响拟建公路的建设和正常运营,所以调查研究工作中也加强了对岸地质灾害的调查,在此基础上,并根据规范要求(国土资源部-2015)沿公路沿线两侧约 3km 进行评价,划分出研究范围(图 2-3),后面的危险性评价也将对此研究区展开。2.2.1 地形地貌调查区地形、地貌复杂,河谷发育,沟壑纵横,地形切割剧烈,本段路线走廊带跨越地貌单元较多,由北向南大的地貌单元分为山前冲洪积平原区、山前低山丘陵地区、剥蚀构造中山山地区、山间断陷盆地区(表 2-2),地势总体南高北低,纵断面见图 2-2,其地貌见图 2-3。

地貌图,地貌图


研究区段地貌图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秀军;裴向军;黄润秋;;贵州凯里龙场镇山体崩塌基本特征与成因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5年03期

2 乔国文;王运生;储飞;杨新龙;;冻融风化边坡岩体破坏机理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5年03期

3 乔国文;王运生;杨新龙;;高寒山区岩体冻胀冰劈破坏试验[J];山地学报;2014年05期

4 程强;苏生瑞;;汶川地震崩塌滚石坡面运动特征[J];岩土力学;2014年03期

5 袁进科;黄润秋;裴向军;;滚石冲击力测试研究[J];岩土力学;2014年01期

6 齐信;唐川;陈州丰;邵长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12年05期

7 李媛媛;朱军;;新疆城市绿地养护管理标准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2012年03期

8 蒋树;文宝萍;;国内外泥石流活动关键指标估算方法之比较[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2年03期

9 刘泉声;康永水;黄兴;徐朝政;;裂隙岩体冻融损伤关键问题及研究状况[J];岩土力学;2012年04期

10 郑师谊;张绪教;杨艳;李宗敏;张晋喆;陈洁;;层次分析法在滇西怒江河谷潞江盆地段崩塌与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J];地质通报;2012年Z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延平;崩塌灾害变形破坏机理与监测预警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2 成良霞;“5.12”汶川地震后映卧公路边坡崩塌灾害形成机理与危险性评估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3 黄勇;高寒山区岩体冻融力学行为及崩塌机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芮雪莲;寒区冻融作用下岩石力学特性及致灾机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2 崔晓光;汶马高速公路崩塌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治措施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储飞;新疆乌尉高速天山段岩石冻融破坏特征及崩塌模式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4 母剑桥;循环冻融条件下岩体损伤劣化特性及其致灾效应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5 尹超;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区划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6 张博;天山公路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及防治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7 袁榴艳;新疆绿洲发生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8488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8488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e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