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特大断面隧道位移监控量测预警值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8 11:0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建设速度也是越来越快,在城市轨道交通方面,有很大一部分车站是特大断面的暗挖隧道,而特大断面隧道的建设相比常规尺寸隧道的建设在隧道的力学行为、断面形式、衬砌结构、施工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隧道位移变形特征受地质条件、设计参数、施工及管理等诸多因素有关,且影响程度各不同。传统的位移预警标准已不能满足特大断面隧道施工要求,因此,本文依托重庆轨道交通环线特大断面涂山站工程,通过强度折减法,研究了在不同跨度、不同埋设以及不同施工方法时,隧道拱顶下沉及周边收敛预警值的变化规律,得到了以下结论:(1)隧道拱顶下沉与周边收敛控制值随着安全系数的降低而增大,随着埋深的增加而增大,随着跨度的增加而增大。(2)当埋深为29m时,随着跨度的增加,拱顶下沉控制值从现行规范控制值的34%增加到73%,周边收敛控制值从现行规范控制值的45%增加到96%;当跨度为21.56m时,随着埋深的增加,拱顶下沉控制值从现行规范控制值的36%增加到76%,周边收敛控制值从现行规范控制值的50%增加到90%。(3)当围岩级别为I~Ⅳ_2级时,随着隧道埋深和跨度的增大,拱顶下沉控制值从现行规范控制值的33%增加到72%,周边收敛控制值从现行规范控制值的45%增加到94%;当围岩级别为Ⅳ_3~Ⅴ_1级时,随着隧道埋深和跨度的增大,拱顶下沉控制值从现行规范控制值的34%增加到73%,周边收敛控制值从现行规范控制值的48%增加到96%。(4)围岩级别为Ⅳ_1级时,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时,拱顶下沉控制值为现行规范控制值的50%,周边收敛控制值为现行规范控制值的70%;采用CD法时,拱顶下沉控制值为现行规范控制值的60%,周边收敛控制值为现行规范控制值的54%;采用CRD法时,拱顶下沉控制值为现行规范控制值的54%,周边收敛控制值为现行规范控制值的40%。
【学位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U456.3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实施方案
    1.4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依托工程简析
    2.1 工程概况
    2.2 工程地质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3 施工方法
第三章 计算理论及分析软件
    3.1 ANSYS有限元分析理论
        3.1.1 有限元法发展过程
        3.1.2 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
        3.1.3 有限元法分析的步骤
        3.1.4 本构模型的选择
    3.2 强度折减法
        3.2.1 强度折减法原理及其应用
        3.2.2 隧道失稳评估判剧
        3.2.3 隧道稳定安全系数定义
第四章 隧道跨度对拱顶下沉和周边收敛预警值的影响规律研究
    4.1 计算参数
    4.2 计算模型
    4.3 计算结果分析
        4.3.1 跨度15.56m
        4.3.2 跨度18.56m
        4.3.3 跨度21.56m
        4.3.4 跨度24.56m
        4.3.5 跨度27.56m
    4.4 本章小结
        4.4.1 对比分析
        4.4.2 小结
第五章 隧道埋深对拱顶下沉和周边收敛预警值的影响规律研究
    5.1 计算参数
    5.2 计算模型
    5.3 计算结果分析
        5.3.1 埋深19m
        5.3.2 埋深24m
        5.3.3 埋深29m
        5.3.4 埋深34m
        5.3.5 埋深39m
    5.4 本章小结
        5.4.1 对比分析
        5.4.2 小结
第六章 开挖方法对拱顶下沉和周边收敛预警值的影响规律研究
    6.1 计算参数
    6.2 CD法
        6.2.1 计算模型
        6.2.2 计算结果分析
    6.3 CRD法
        6.3.1 计算模型
        6.3.2 计算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6.4.1 对比分析
        6.4.2 小结
第七章 监控量测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对比分析
    7.1 监测实施方案
        7.1.1 监测项目
        7.1.2 施工监测的范围及注意事项
        7.1.3 监测方案设计及布点原则
        7.1.4 异常情况下的加强监测
    7.2 对比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赖金星;樊浩博;来弘鹏;谢永利;胡昭;邱军领;曹宁全;;软弱黄土隧道变形规律现场测试与分析[J];岩土力学;2015年07期

2 高文工;王洪兴;;基于监控量测的山岭隧道塌方大变形预警研究[J];公路;2015年02期

3 王军龙;;围岩变形预测的Richards模型及变形发展趋势分析[J];公路工程;2014年03期

4 侯瑞彬;申玉生;陈明奎;;基于强度折减法的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J];铁道标准设计;2014年04期

5 康佐;郑甲佳;谢永利;;浅埋暗挖黄土地铁隧道施工地层空间变位分析[J];铁道工程学报;2014年03期

6 苏永华;何新亮;罗正东;;基于强度折减法的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4年01期

7 李广瑞;朱自强;鲁光银;;浅埋软岩隧道拱顶下沉预测及二衬合理支护时机[J];公路工程;2013年05期

8 邓刘永;谷任国;胡桂衔;;龙头山特大断面隧道远程自动监测研究与成果分析[J];工程勘察;2013年10期

9 王彦清;;位移反分析在厦门翔安海底隧道变形预测中的应用[J];铁道建筑技术;2013年08期

10 李栋;何兴玲;覃乐;康勇;周东平;郭臣业;;特大跨超浅埋地铁隧道下穿天桥过程稳定性控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S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宋飞虎;重庆市轨道交通六号线江五区间隧道下穿桥台过程力学行为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

2 冯建;天平铁路关山隧道施工数值模拟与稳定性分析[D];兰州交通大学;2012年

3 蔡伟;小净距隧道施工围岩—结构相互作用的有限元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4 边巴次仁;年拉山隧道开挖过程围岩稳定性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5 黄强;小净距公路隧道施工中围岩地应力分析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6 李金鑫;隧道围岩反分析与结构支护的数值模拟[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7 孙辉;黄土连拱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稳定性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8 刘劲勇;连拱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稳定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600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8600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0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