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渤海海域船舶溢油风险及船舶避难地选取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6 06:10
   当今,由于人为失误及各种不可抗拒的因素,导致海上溢油事故频繁发生,对事故周边的海洋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其中,海上船舶溢油特别是油轮溢油是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我国渤海海域周边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同时航线密布,交通繁忙,曾经多次发生船舶溢油事故,溢油风险高,应对溢油灾害的压力较大。因此,研究渤海海域的溢油风险,进行风险评估,并评价该海域现有的应急能力,对于规避溢油事故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作用。另外,在技术层面上研究船舶避难地选取策略,以便在油轮遇险时对其进行救援,能够起到及时救助遇险船员,保证其他船舶的安全,保护事发地点周围的生态环境,以及保护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的作用。本研究首先基于船舶事故统计数据,分析了渤海海域的船舶事故特别是船舶溢油事故风险及其特点,随后根据国际石油行业环境保护协会(IPIECA)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估算了30万吨油轮搁浅时的潜在溢油量,并建立了溢油风险矩阵,以评估“最坏情况下的事故”发生时对渤海海域的危害;其次,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取了渤海海域各辖区内的溢油应急装备数量,以该数据表示实际应急能力,并与计算得到的应有应急能力进行对比;再次,通过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以及应急能力三个方面的因素,运用GIS工具设计了标准化分数系统,用于在预先指定的港口和锚地中选择适合作为避难地的地点。该方法在技术层面上解决了船舶避难地选址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大部分溢油事故的发生地都位于船舶往来频繁的区域;无论溢油事故还是化学品事故,碰撞都是引起事故的最主要原因;泄漏油品以燃料油为主。通过建立风险矩阵,发现渤海海域面临着严重的溢油风险,大型船舶溢油会造成严重危害。(2)第1、第4和第5辖区拥有较多的收油机、围油栏以及专业应急船舶,第8辖区应急设备的数量处在低水平;在渤海海域,―最坏情况下的事故‖发生时,实际机械回收能力难以与应有机械回收能力相匹配,主要表现为第1、第2、第4、第5辖区内的实际机械回收能力与应有机械回收能力差距非常大;―最坏情况下的事故‖发生时,8个辖区内的实际围控能力皆大于应有围控能力,各辖区的围控能力能够满足极端情况下的应急需求。(3)当事故为―起火爆炸,但是不发生泄漏‖时,推荐天津港、锚地28、锚地29等地点作为船舶避难地,不推荐潍坊港、锚地50、庄河港等地点作为避难地;当事故为―只发生泄漏‖时,推荐天津港、大连港、锚地45等地点作为船舶避难地,不推荐潍坊港、锚地50、锚地18等地点作为避难地;当事故为―面临沉没风险‖时,推荐朝阳港、威海港、锚地43等地点作为船舶避难地,不推荐锚地16、锚地42、鲅鱼圈港等地点作为船舶避难地。本研究分析了渤海海域的溢油风险,并对各辖区内的实际应急能力进行了评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基于GIS技术的遇险船舶避难地选址方法,为船舶避难地选取提供了一种技术途径,能够辅助决策者科学、理性应对船舶险情,促进海洋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学位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U698.7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溢油风险评估研究
        1.2.2 溢油应急能力定量评估研究
        1.2.3 船舶避难地选取研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框架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区域概况
        2.1.1 位置与自然环境
        2.1.2 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压力
        2.1.3 港口与锚地
        2.1.4 渤海海域海事局管辖区域划分
    2.2 溢油应急装备与名词说明
        2.2.1 溢油应急装备介绍
        2.2.2 研究中所述名词说明
第3章 渤海海域船舶溢油事故风险评价
    3.1 船舶溢油事故风险评价方法
        3.1.1 溢油事故风险评价基本公式
        3.1.2 潜在溢油量计算方法
    3.2 历史事故分析
        3.2.1 全国溢油事故分析
        3.2.2 环渤海地区船舶化学品泄漏事故统计分析
        3.2.3 渤海海域船舶溢油事故分析
    3.3 渤海海域溢油事故风险评价
        3.3.1 溢油事故风险矩阵的确定
        3.3.2 最坏情况下的事故的潜在溢油量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渤海海域船舶溢油应急能力分析
    4.1 溢油应急能力分析方法
        4.1.1 问卷调查方法
        4.1.2 各辖区溢油风险
        4.1.3 应有收油能力的计算
        4.1.4 围控能力的计算
    4.2 渤海海域各辖区应对船舶溢油的实际应急能力
    4.3 平均每天应清除的溢油量(RD)
    4.4 渤海海域溢油应急能力评估
        4.4.1 机械回收能力评估
        4.4.2 围控能力评估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遇险船舶潜在避难地选取策略研究
    5.1 船舶避难地选取方法
        5.1.1 避难地选取指标
        5.1.2 反距离权重(IDW)插值
    5.2 船舶遇险面临的三种情况
        5.2.1 情况1(起火爆炸,但是不发生泄漏)
        5.2.2 情况2(只发生泄漏)
        5.2.3 情况3(面临沉没风险)
    5.3 基于GIS的分数模型
        5.3.1 基于IDW方法的数据处理
        5.3.2 标准化网格及分数系统
    5.4 确定指标权重
    5.5 结果
        5.5.1 网格标准化结果
        5.5.2 避难地选取结果
    5.6 讨论
        5.6.1 技术手段在船舶避难地选取中的运用
        5.6.2 存在的问题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本研究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港口溢油应急装备调查问卷
    附录2选定的25个港口和51个锚地的地理坐标
    附录3三种情况下对应的避难地分数排序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邢磊;焦静娟;刘雪芹;刘怀山;尹燕欣;;渤海海域浅层气分布及地震特征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11期

2 蒋巍;杨鲁平;胡宝华;;生命的起飞[J];曲艺;2017年09期

3 索安宁;于永海;苗丽娟;;渤海海域生态系统功能服务价值评估[J];海洋经济;2011年04期

4 尚伟东;;渤海海域船舶排污设备铅封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海事;2008年02期

5 吴姗姗;刘容子;齐连明;梁湘波;;渤海海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02期

6 巩福生,王军芝;渤海海域下第三系渐新统东营组下段的三个介形类新属[J];微体古生物学报;1988年04期

7 杨作升,王兆祥,瞿建忠,郑爱芬;黄河三角州沿岸及相邻渤海海域碳酸盐研究(英文)[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89年03期

8 蔡乾忠;渤海地区油气普查的成果及展望[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9年03期

9 于春艳;李冕;鲍晨光;兰冬东;许妍;马明辉;;渤海海域富营养化评价及风险预测[J];海洋环境科学;2015年03期

10 张力;;渤海海域获得两个勘探新发现[J];现代化工;2013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业保;渤海海域船舶溢油风险及船舶避难地选取策略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8年

2 修鹏;渤海海域水色遥感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3 申雅琪;中国海域水质监测网优化与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4 季有俊;渤海海域泥沙输运对季节性因素及地形变化响应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王奇;渤海海域石臼坨凸起油气来源及其富集规律[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年

6 黄雷;渤海海域新近纪以来构造特征与演化及其油气赋存效应[D];西北大学;2014年

7 吕丁友;郯庐断裂带渤海段新生代构造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8 支鹏遥;主动源OBS探测及地壳结构成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彦喆;渤海海域叶绿素浓度反演方法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0年

2 高斌;渤海海域波浪场的数值计算与特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3 王璟;渤海海域夏季环流及其对溢油漂移影响的数值模拟[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4 吴红卫;渤海海域航行安全评估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5 白春江;遥感监测渤海海域溢油技术及系统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6 马里;渤海海域溢油卫星遥感监测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6年

7 孙雪景;渤海海域船舶溢油风险管理框架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8 高尔丁;渤海海域生态修复工程绩效评估及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9 宋梦然;渤海海域碎冰区溢油漂移规律数值模拟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7年

10 戴霞;渤海海域围海工程对其潮位及潮流的影响[D];天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727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8727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3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